布依族歌节
农历六月初六,贵州省惠水县一带的布依族人民,汇集在董朗河边,欢度传统的歌节。
歌节又称“六月六”,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代布依族民族起义而形成的山歌节日,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布依族的山歌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歌的形式有叙事歌、史歌、生产劳动歌、情歌、哭歌等。
演唱的方式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等。遇上男婚女嫁,唱歌的场面更为壮观,热闹异常。除了青年男女对唱外,还要邀请一些年老的女歌手围坐火塘边,唱祝福歌、历史叙事歌、酿酒歌等等。每次婚礼要唱二、三天,多则唱六、七天,昼夜不停地唱,唱词不能重复,往往带有互相比赛的性质。
六月初六这一天,山青水秀的董朗河边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布依族的男女老幼聚会一堂,相争赛歌。毗邻各县,苗、侗、水、回、汉等民族兄弟和有名的歌手,也身着新衣,竞相赶来祝贺。前来参加唱歌的各族群众,有时达十万人。董朗河两岸的田地、河滩、山坡人如潮,歌似海,盛况空前。
许多当地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喜欢围着来自远方的歌手们对歌。你唱我和,时儿高亢,时儿宛转;歌声不绝,笑声不断,节日的气氛十分热烈欢乐,展现出各民族相互尊重、团结友好的精神风貌。这一天,在北京等地工作和学习的布依族同志,也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欢度自己的节日。
壮族歌节
壮族每月都有自得其乐的节日。其中比较盛大的节日为三月三歌节。
壮族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日过清明节。与汉族大不相同,壮族对清明节祭扫十分看重。清明节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饭、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上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谷中升腾着香火和鞭炮的蓝色烟雾,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
在祭扫祖坟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抒,是为三月歌节。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好已经定为壮族节日。1984年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七百多名来自广西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琶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许多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来与壮族人民同享节日的欢乐。
歌抒源于隋唐时代,宋、元、明、清达到高潮,遍及整个壮族地区。歌好分为日歌好和夜歌坪,日歌好在野外,以歌择偶是主要内容,夜歌坪在村子里,主要是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历史歌。歌纤的日期主要是三月三,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乔迁等时机也有歌抒,有时甚至在赶灯的路上也形成临时的歌纤。
三月三歌节,人们要准备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要赶制绣球。歌好那天,小伙子们打扮得很英俊,姑娘们穿戴得如花似锦,身边藏着绣球,向歌抒地点奔涌而来。有的地方在对歌之前,先抬歌仙刘三姐的神像游行,祈求她保佑对歌如意。
三月三歌好期间,各路歌手汇集于风景秀丽的河边、山谷、庙观,来来往往,兴高采烈。小伙子们东张西望,在千百人中寻找他熟悉的身影。有的在同伴和歌师的指点帮助下,和他中意的姑娘对歌,希望用歌声牵来柔情蜜语的心上人。如果是早就心心相印的情人,必定很快就躲入花间丛莽说悄悄话去了。这期间,常伴有抢花炮、演戏、杂技、舞龙、舞采风、唱采茶、擂台赛诗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热闹非凡。不过壮族青年们的注意力大多不在这些方面。在广西都安的歌抒上,姑娘们搭起五彩缤纷的绣棚,等待她们意中人”自投罗网”。在靖西的歌好上,青年男子在一边,女子在一边,彼此隔一定的距离,互抛绣球。姑娘们把绣球向她看中的小伙子抛去。如果他也中意就把礼品绑在绣球上,抛还女方。五颜六色的绣球来回飞舞,在空中画出问号和惊叹号,绣球上的穗络和飘带象故意招惹人似的随风飘拂。不少歌坪都有碰蛋的风俗,小伙子手握红蛋去碰姑娘手中的蛋,如果她不愿意,就把整个蛋握住,不让碰破,小伙子只好快快而去。如果喜欢他,她便露出半边让她碰破,这意味着她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于是两人共吃红蛋,结下情谊。这时,在绿菌的草地上,壮族青年男女围在一起同吃五色饭,姑娘们最大的心愿是小伙子们抢吃她亲手制做的那一份,这表示她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倘如有哪一位姑娘的五色饭原封未动,她就会觉得自己是歌抒上最失意的人,只好哭着跑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