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节
我国北部湾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京族。哈节,是京族人民传统的节日。“哈”或叫“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相传八百多年前,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借传歌为名,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封建统治。他那悠扬的歌声,深为京族人民喜爱。以后,人们以唱歌和传歌的方式纪念和赞美这位歌仙,哈节便成为京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一,有的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十,有的在农历八月初十。节日活动内容很丰富,除了唱歌外,还有祈神祭祀和斗牛等。唱哈有固定的“哈亭”,全用特好的木料建成。
亭的正堂内供奉着许多神位,和祖先的灵位。哈节里的歌称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本,由专人演唱。
唱哈形势多样,有的由“哈哥”持琴伴奏,两个“哈妹”轮流演唱,有时由一个人独唱。唱哈歌声婉转,琴声优雅。述说历史故事的“喃词”尤为情节生动,充分显示出京族人民的艺术才能。京族人民很重视哈节,节日时穿起盛装,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相邻的汉、壮族人民也赶来赴会,有时竟达上千人;一时静寂的海岛,变成了欢歌的世界。
哈节又称唱哈节,京族语“哈”即歌的意思,哈节即为歌节,是广西防城县京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哈节的日期因地而异,万尾、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红坎村则为农历正月二十五日。
相传七八百年前,京族人民生活艰苦。有位歌仙来到岛上,她以传歌为名,鼓动大家起来反抗压迫。她的歌声悠扬动听,道出了人们心中的愿望,因而深受京族人民喜爱。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京族人民兴建了“哈亭”,在那里唱歌、传歌,定期在哈亭中举行歌节,并一直沿袭至今。
唱哈的地点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祠堂神庙合二为一,建筑木材均从越南运来,并请越南匠人建造而成。哈亭高大坚固,十分宽敞,立堂内供有本村信奉的神位和各姓氏家族祖先的灵位。正堂东西两侧依次砌有三层台阶,是专为听歌者设置的特殊席位。过去各村都有“唱哈”组织,凡本村的男子达到规定年龄就可登记加人。
其组织内部划分为五个等级:高、中、低、白丁、佚力,等级的高低以修建哈亭和每次哈节所捐款、物的数量而定。富人捐得多,便居高等级,这类人过哈节时,就可以坐在上等的席位上听哈,并优先享有祭品;穷人无钱捐献便属于低等级,境况稍好一点的为白丁,最低层的为佚力。过哈节时,佚力要听凭老大的差遣干各种各样的杂役。但每个人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富家子弟未到“人席”年龄,可以预先买下等级席位;而有的人虽然原来就有等级席位,但后因无力捐献,则要把自己的等级席位抵押,甚至出卖。
京族人民视哈节为最神圣和庄严的大事。节前,村里早就安排了几个称为“哈头”的人饲养生猪,到时要挑最肥最壮的猪作为拜神祭祖的祭品。到了唱哈那天,全村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齐集哈亭参加节日活动。
哈节的四个程序为:
(1)迎神。节日的前一天,京族人民聚集哈亭,迎接本村信奉的神回村,同时举行撵象活动,没有象也可用猪代替,让其绕哈亭转三圈,到半夜午时将猪宰杀。(2)祭神。节日当天下午三时,由主祭、陪祭、礼生、执事等人主持祭祀仪式,诵读《祈福迎神文》,燃香进酒,祈求神灵保佑全村老少平安无事。祭神后,再一一叩拜各姓住户的祖先。
(3)入席听哈。拜神祭祖后,村中成年男子按各人所属等级人座宴饮,边吃边听职业歌手哈妹唱歌和欣赏其他文艺表演。女子也可以进人哈亭听歌,但绝对不能人席,只能守在一旁端酒送菜。这一活动要持续三天三夜。
(4)送神。沥尾择日送神,山心不择日。送完神,整个哈节宣告结束。
京族人敬神主要敬镇海大王,这和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据传京族最早靠打鱼谋生,没有固定的住处。由于他们打鱼的那带海域有个大蛤蟆精,经常兴风作浪,把船掀翻,弄得京族人越来越少。有一天,一个老乞丐要跟船出海,还背着一个几十斤重的南瓜。船老板让他上船没安好心,准备用他喂蛤蟆精。这条船出了北仑河,一进人海湾,乞丐就叫船工们帮他把大南瓜偎熟。
等大南瓜垠得滚烫烂熟时,船刚好驶到蛤蟆精出没之地。老娱蛤精一见船到,立刻浮出海面要吃船上的人,大家吓得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正当船老板要推乞丐喂娱蚁时,却见老乞丐不慌不忙地将大南瓜推给了娱蛤精。娱蚁精闻到南瓜的香味,便一口吞了进去。滚烫的大南瓜进了蛤蟆精肚子里,把它烫得死去活来,上下翻滚,只掀得海浪一浪高过一浪,人们都吓得面如土色。
过了很久,海面终于平静下来,蛤蟆精被烫成了三截,最后变成了巫头、山心、沥尾三个小岛,成了水族人民的栖身之地。从此,人们再也不受蛤蟆精之苦了。据说,这个乞丐就是镇海大王变成,专门来拯救京族的。
后来他还经常显灵,保佑京族人民安全出海打鱼。因此,京族人逢年过节都要先敬祭他,还专门唱哈给他听。
节日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一男歌手称“哈哥”,主要是操琴伴奏;两个女歌手叫“哈妹”,轮流担任主唱。演唱时,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正堂中间,手拿两块小竹板,边唱边敲。另一个哈妹坐在一旁,手击竹制的梆子来押拍。操琴的哈哥则依曲调伴奏,歌声悠扬婉转,琴声清亮柔美。哈歌曲调多达30余种,形式有独唱、对唱、盘歌等,内容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产劳动等,其中情歌占有相当比重。
唱哈时,还要表演京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舞蹈“跳天灯”“跳乐”“花棍舞”等。“跳天灯”时,姑娘们身着白色长衫、黑长裤,头顶、手拿竖有燃烧着蜡烛的盘碟,随着鼓点的节奏,翩翩起舞,时而相对转动手腕,时而纵横交错穿插,构成一幅幅优美的舞蹈画面,令人赏心悦目。“跳乐”的舞蹈动作与“跳天灯”差不多,演员闻鼓起舞,鼓敲得越快,舞就越跳越狂,整个气氛进人高潮。
京族男女青年性情活泼,热情奔放。唱哈节时,哈妹在哈亭里唱,青年男女则在哈亭外自由对歌,互诉衷肠。歌罢,便三三两两地踏着银色的月光,来到海边或林中漫游,寻觅自己的意中人。男青年一旦发现意中人,便向她慢慢靠近,然后用脚尖将沙撩向对方,或折下一树枝,将木叶撕成塔,掷到姑娘身上。如果女方也有意,她便照样用脚尖把沙踢回对方,或把木叶撒到小伙子身上,表示接受男方。于是,这一对对相爱的人儿又会引吭高歌,互相对唱起来,往日寂静的海岛变成了一片歌的海洋。
哈节是京族人民最富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节日,其全民性、社会性、文化娱乐性充分反映了京族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对京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唱哈节
唱哈节是京族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京族同时也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等。
“唱哈”,京族语,意为唱歌给神听。唱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红坎地区是正月十五日,沥尾、巫头二地是农历六月十日,山心是/又月十日。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哈亭有着独特的民族形式,是用最好的木料建造而成的,格外坚固美观。
哈亭除主要用作唱哈外,里面还立着全村共同敬奉的神像、神位和各姓祖先牌位。可见哈亭既是祠堂、神庙,又是京族人民的娱乐场所。
在唱哈节来临之前,京族群众就赶着把各种活干完,接着家家户户打扫整洁,布置一新,纷纷请客。到了唱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的盛装,云集在哈亭前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动,祈祷生产丰收、人畜兴旺,并聘请职业歌手“哈妹”歌唱及进行其它的文娱活动。整个唱哈节的过程,大致有以下程序:迎神,在唱哈的前一天,人们便把本村信奉的神,如山心的“阵朝上将”,沂尾的“镇海大王”接人哈亭。
祭神,在迎神后,于当天下午三时许开始祭神,有主祭、陪祭、礼生、执事等人席。凡是本地京族男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有资格人席参加唱哈。但人席时必须按各人的等级高低,分别就座于哈亭正堂东西两侧的多级台阶上。人席后一边开宴饮酒,一边听歌看舞,通宵达旦,连续三日三夜。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多是各家自备,每餐由人席的人轮流出菜。当地的妇女一般不能人席,只能在旁边奉菜和听唱哈。唱哈完后,接着便送神。送神毕,整个哈节也宣告结束。有些地区在唱哈节揭幕之前,还举行斗牛活动。唱哈时,男子比武角力竞赛,得胜者受到京族姑娘们的青睐。
唱哈一般由哈妹、哈男三人参加。哈男专门操琴伴奏,哈妹二人轮流演唱。主唱的站在哈亭的正堂中间,手拿两块小竹片,边敲边唱,另一个哈妹则坐在旁边,敲着竹制的梆子打节拍。哈歌有固定的抄本,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及“喃调”(一种诗词),很受京族人民欢迎。
在北部湾内,有巫头、山心、澫尾三个岛屿鼎足而立,就如同三颗晶莹闪烁的珍珠。这里居住着京族人。
按照京族人的传统习俗,;农历八月初十是山心岛举行“唱哈节”(又称“哈节”)的日子。唱哈或哈,是唱歌的意思,唱哈节就是歌节,在这个节日里始终贯穿着歌舞活动。
唱哈节是京族人民纪念祖先丈敬奉神灵的传统节日。唱哈节起源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有一个传说讲,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以传授歌舞为名,动员群众与统治者作斗争,受到京族人民的爱戴。为了项扬他的功绩,后人便修亭供奉、并以歌舞的形式纪念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节日。另一个传说讲,过去,京族人出海打鱼都要经过白龙海峡,这里藏有一条蜈蚣精,凡船只经过,它都要游出吃人,或兴风作浪把船打翻。有一位神仙得知后便化作乞丐搭船出海,至白龙海峡时,蜈蚣精张开血盆大口扒上船舷,仙人迅速地把煮得滚烫的南瓜塞进它的嘴巴,妖精被烫死,尸碎三段,变成巫头、山心、澫尾三岛。京族人为了纪念这位仙人,封其为镇海大王,每逢唱哈节都要纪念他。
唱哈节中最精采的场面,当数京族少女们表演的民间舞蹈。这些身材修长、面目清秀的京族姑娘,身穿各色窄袖长外衣,表情含蓄,在打击乐伴奏下翩翩起舞。“敬酒舞”、“进香舞”、“天灯舞”,分别以手持燃香、燃灯鞠躬施礼等动作,表现京族人对祖先的度诚。“灯舞”则含有以烛尤引领海上捕拿亲人顺利返回家园之意。表演者头上顶碗,碗内置燃烛,同时双手持酒盅,盅内呈燃烛,她们上身稳重端庄,步伐轻盈,手腕上下左右移动,烛光随之若明若暗,好像一盏盏吉祥的红灯在茫茫大海中为捕鱼人指引着航向。
唱哈节的歌舞表演,展现了一种南方渔业民族的舞蹈风格。脚下灵敏轻巧的圆场步和十字步,极富特色的绕脆和手指顺序向内轮绕的手部动作,以及用大小皮鼓、小锣、小钗等乐器伴奏,另外还有两三名歌手伴唱的衬托方法,这一切都与他们的劳动生活紧密相连。海洋生活给京族人民的音乐、舞蹈以丰富的营养,形成了三岛独具一格的文化特征,而唱哈节便是其中的一朵鲜花,它所表现出来的渔家生活情趣,如同岛上的特产水果“拉提”一样鲜甜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