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清明节习俗
在许多传统节日逐渐走向淡化境地的现代社会,清明节祭祖习俗却还代代相传,并穿越时空而盛行不衰,这在广东各地更是如此,此区域民众都有认袒归宗的传统。清明祭祖扫墓.也就成为广东人缅怀祖先的一种重要方式。临近清明,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各式祭品,计划好拜祭的路线和时间。清明这一天,不少旅居他乡或经商在外的宗亲都会返乡祭祖,或参与“太公分猪肉”的活动,或与至亲一起宴饮,以沟通感情。城乡各处都遍布忙于祭扫先人的行人,同时到处也都弥漫着一股股浓郁的亲信。清明的主题是祭拜祖先,但是具体的时间、祭品样式、各种习俗都因地方不同、民系不同而稍有差异。
这正如俗话所言, “各处乡村各处例”。
广府民系居民不少是古越族人的后裔,因此广府清明习俗具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也有百越古族的独特票赋。在岁时节日民俗方面,节日的仪式活动处处可见岭南特色与中原的传承因素。相传,北宋时,珠江沿岸地区已普通兴起清明节扫墓风俗。所谓扫,即剪除墓地周围杂革,略加整理之后,用白色墓纸、具之类遍布于坟上,用小泥团压住;布完基纸之后,于坟前摆置糕饼、蛋品、猪肉等供品,点燃香烛,跪拜和恭焚具纸钱,然后燃放爆竹。 “明清之时,北方对寒食清明不太重视,故北方的文化重心已向南移,因此,北方的节俗也被岭南广州一带的人民接受。特别有趣的是,岭南人过清明十分重视的是扫墓” (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清明的墓祭习俗.基本承袭中原而来,仪式内容也大致相同。传统社会中,先人一般都被埋葬于山里,故广府人习惯称祭祖(扫墓)为“拜山”。
广州清明节习俗
广州人极为重视清明这个扫墓祭拜先人的日子.周边市区也不例外。如《花县志》 (1890年版)载,“‘清明’具笼上墓。祭毕,群饮祖墓,则颁昨肉。墓远者依次往祭,至一月乃巳(己),谓之,闭墓’也”。旧俗,广州人在清明的前四五天,在家中的祖宗牌位前和门口插、挂上一柳枝以避野鬼。广州人将杨柳称为“鬼怖木”。清明一周后拔除。
祭祖插柳的风俗在《增城县志》 (1921年版)也有相应记载, “‘清明’前一日,作捞以代饭,袭击寒食禁烟遗意。 ‘清明日’插柳于门。始前五日竞一月,多于此时墓祭,曰‘铲地’.曰‘拜山’,或曰‘挂纸, (以墓祭者必用褚遍压坟上之故)”。如此看来,古今广州的清明习俗即使个别环节有小小变动,但其实质过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每年清明前后半个月时段内,远在外省或是在海外做事的,都要赶回来向先人扫墓。而在当地工作和学习的,也都会在周末与族人或家人相约一起去祭扫先人。广州人通常所说的“行清”,就是在清明期间一定要例行祭祖的活动。清明当天“行清”就叫“行正清”,广州人向来都有清明当日“行正清”的习惯。
“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 “行清”则是一族人约定时间齐齐去扫墓。因此,清明节是广州世居家族每年团聚的一个固定日子。过去清明节只有男性才能够“行清”,妇女不能参加。现在不同了,男女可以一同去扫墓。参加的人员多了,场面比以前更加壮观。
广州有俗语说“清明不出门”,是指在清明期间除非是条拜祖先,否则轻易不出远门。清明节是踏青与亲友聚会的特定日子,此时出远门对先人是不孝,对家人及族人则是不尊重。但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也借助清明前后的假期或双休日外出进行短途旅行,以亲近大自然。由于交通拥挤,广州人祭祖就不一定在清明当天进行。很多人都认为哪一天拜祭并不重要,只要大家有空就行。一般都选择清明前或后的周末去拜祭,这样错开高峰期更便于行动。近年来,广州人这种抓住机会与自然沟通的行为,又与古代盛行的踏青习俗不谋而合。因此,传统的“清明不出门”观念已经有所改变。
拜山时,所用的祭品一般有松糕、软皮煎堆、甘蔗、包子、白酒、香烛、纸帛等,还有就是烧肉,或熟猪肉。条件好的大家族通常都会带整只烧猪到先人所在墓地进行祭拜。先人墓地是由地理风水先生根据一定规则建造的,因此平时不能随便在其上动土,以免破坏了风水。清明那天是个例外,但也不能有很大的动作。
通常而言,大家到墓地的首要事情,就是分头做好各项祭拜准备。如用红色油描写碑文字刻,拔掉墓上杂草,清除墓园沙泥,在坟堆培土等。修整完毕,打上一方草皮将纸条压在基顶上,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接着在坟前恭恭敬敬摆上祭品,上香点烛。大家一一依次对先人行跪拜(或鞠躬)叩头礼后,然后才焚烧纸真币,最后燃放鞭炮、坦仔炮。一些大家族的还鸣放“三把联”,其场面就显得更为热闹。据说祭祖场面越热闹越好,这样才能聚集墓穴风水中的龙气。过去,清明祭祖的炮声一响,附近乡村的小孩子都会齐集围拢,赶来分包饼。大家为讨个子孙多多的好兆头,也为了搞好关系,也乐意把拜祖的包饼,按人按份分给他们。
清明时节,广州人上坟祭扫完毕,一般都要买一个风车擎回家。风车用纸做成,插在以彩色金纸和纸花装饰好的形同花圈的竹圈上,有的还在竹圈上吊一条造型逼真的纸蛇。微风吹过,风车飞速旋转,纸蛇跃跃欲动,煞是有趣。不过,风车并非一般玩物,民间传说,纸蛇代表“坟龙”,风车象征转运,竹圈也即花圈。其意是通过悼念祖先,唤醒坟龙,保佑全家消灾得福,时来运转(冯桂林主编《中国名城汉俗大观》)。此俗现依然流行,往往在清明节期间都能见到不少人手执颜色鲜艳的风车穿行于大街小巷。近年的风车,在制作材料上有所革新,外观上显得更为亮丽。当然其上面也少不了印制一些吉利祝福的话语,来讨得人们的喜爱。
祭招过后,大家还要分享其中的食物,如包子、甘蔗。在墓地祭拜的都会在附近吃掉酒食,然后才一起回家。凡参与“行清”的大人小孩都会吃上一节青青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 《番禺县志》(1774年版)记载“下番禺诸乡……亦多有获蔗”,表明二百多年前番禺南部蔗区已有果蔗栽培。近代每到清明前后,番禺的“潭洲白蔗”就开始畅销,历来是人们郊游扫墓爱吃的果蔗。广州人习惯在清明节将蔗的两端斩成尖峰状,用以拜祭先人,取义”甘蔗旁生,以衍宗枝”之义。祭扫过后,将吃过的蔗渣丢于坟前,还要将包子蚜碎后撒于坟前。其中,甘蔗的寓意是“节节高”。近十多年广州地区的清明,人们不再把甘蔗斩成尖峰状。为了便于携带,一般都砍成一节节的小段。
番禺清明节习俗
过去,清明扫墓对于番禺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紧要的事情。在清明前后半个月里,无论人在远近,都会赶回家祭把先人。全族男丁齐齐出动,带好香烛宝帛来到祖茎祭把,除净墓地四周杂草,用红漆描写墓碑的文字。然后拜把先人。在墓地行拜前,由年长者带领,挂纸、摆烧猪肉等供品、上香、烧蜡烛、读祝文和放鞭炮。其中,宗族清明祭祖的祝文内容都固定不变,如番禺化龙镇柏堂村大街刘氏族谱的清明祭祖祝文:
岁序流易,时雄清明。
雨露既儒,当扫封荣。
莹公德颗.颗返南雄。
慕思故里,于兹告终。
弗克归实,遗恨无穷。
追远感时,不胜永慕。
洁牲羞祗,荐岁事伏。
祈神佑降,宗词格哀尚治飨!
族中德高望重者读过视文后,大家按年龄大小、先男后女的顺序磕头,磕头时每个人可以许愿。拜把后,向各位分发用各家交纳的拜祭款所买的猪肉,俗称“大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古称“分昨”。生猪肉一般不带上山,上山祭扫以带烧肉的居多,所以用“金猪”祭祖也是广东清明沿袭千年的习俗。
烧肉分发给各房子孙,意在勉励子孙墨守祖业,谨遵孝道。当代清明祭祖活动。由于所有的骨灰都统一存放到各镇新建的骨灰楼里、因此近年来,番禺民众的扫墓和拜祭的地点相对集中,便于有关部门管理。实际上,上山拜祭的人也大为减少,过去那种大放鞭炮和乱烷具物的扫墓拜祭现象也有改观,简便的拜祭风气韧成。即使要烧纸钱和放鞭炮,为了安全起见,大家都自觉在指定的地方进行。当代广州人即使在公墓中进行祭扫,多数人还是要点香火,当然也象征性地摆上一些祭品,点燃香烛。人们就坐在祭台边上,等到香火熄灭祭拜才算结束。
深圳清明节习俗
过去,深圳人清明拜山多数是家庭式,而重阳节则是家族式拜祭祖先。拜山前,到酒楼预订好挠乳猪,各好水果、茶、酒、米饭、糖果、 “鸡屎藤版”、艾板糕点、饼干、香烛、炮仗、金银纸钱等祭品。是日,全家或兄弟几家数十人,带上锄头、铁铲到坟山为先人坟墓除草、培土。接着将带来的香烛具钮、鲜花果品、纸钱、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把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从年长者开始顺至子孙后世,每人点燃三注香,虔诚地向先人敬上茶酒、跪拜n另外,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因此还要点燃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最后燃烧臭题,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然后,烧纸,续茶,续酒,燃放炮仗。
过去交通不便,清明拜山只能就地在山头挖坑垒灶,拾柴做饭,俗称“吃山头”。如今交通便利,很快就可以回到家里吃饭。回家时,留下其他祭品,只带烧乳猪、苹果回去分给兄弟各家吃。据说吃了拜过山的烧乳猪和苹果,就会得到祖先庇佑,此后的一年都能事事顺利、健康平安。
佛山清明节习俗
而佛山在1949年前过清明节主要程序是先到洞堂拜祭太公,然后再到先人墓地进行祭扫n太公多数是一个村的开村之祖,因此通常是整个村一起出动拜祭,其场面热闹非凡。随后,全村的男人都会成群结队拾着大烧猪、鸡、酒、包点、水果、青蔗等各种供品,浩浩荡荡往山上先人的墓地出发,并逐一祭扫列组列宗。
1949年前,清明期间佛山女人是绝对不能参与两件事情的。一是不能上山扫墓。过去女人之所以不能去扫墓,据说是女人去了扫墓,以后家族里就只生女孩不生男孩。二是不能参与“太公分猪肉”。家里没有男丁,就香火失传,也就分不到祭拜后的“太公猪肉”了。
“太公猪肉”一般只分给族中的男丁,而一律不能分给女人。如果村里有些家庭是纯女户,这个时候就会觉得有点扫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的男丁分猪肉,自己却不能有异议。此举据说是一些宗族为了刺激本族人家多生男丁的有效办法之一。
到了清明拜祖的那一天,各户人家会手挽竹篮或藤篮,携带香烛、纸衣、具钮、爆竹、红白肉、饭莱等。
肩荷铁锄到祖坟扫祭先人。佛山人清明拜山后要带两样东西回家,一是柳条,二是风车。插柳的风俗来自晋文公怀念介子推的历史传说,而风车则是广东人求吉利自创的风俗,希望先人能保佑自己“转运”。另外,佛山人清明时节还在房前屋后遍插柳枝。清明插柳这种习俗,在佛山地区,尤其是广大的乡村地带尤为盛行。
佛山人祭祖用的甘蔗是青色的,有头有尾。主要是取其意头,即寓意人们有始有终,过上如蔗般甜美的生活。青色是春天的颜色,所以清明多用青蔗。扫墓带上甘蔗还有另一层更深的用意,主要是便于他人识别,避免混淆,或作无主坟处理。通常是在拜祭后,大家在坟前将甘蔗削皮,吃甘蔗时要把蔗渣留在坟墓周围,以作标识,表明此坟墓已有后代拜祭过。那样别人就不会把该坟墓当作无主坟来处理了。而各色面食和饼干则在祭拜路上用来充饥,或者撤放在墓地周围以招呼那些孤魂野鬼,让他们不要打扰自己的先人。
南海清明节习俗
南海北部地区通常称扫墓祭祖为“拜山”,这是由于先人大都是葬在山上的缘故。在南海,清明的一个重要习俗是“行正清”,而“行正清”仅是新坟出现的头三年。三年之后就不要求清明当日祭把,但一定是在清明开始后一个月内进行完毕。也就是说,南海多数地区其实并不流行在清明节当天祭祖。络拜时,烧猪、烧鹅之类的烧味是拜山必不可少的东西,数量越多越好,当然米饭、米酒、苹果、山饼、甘蔗等食品也不能少。上山祭拜很多时候路途较远,且都要走路前往。因此,很多人都会在祭组完毕后,就地品尝带来的果品、干粮。
用各类烧味祭祖,主要是红皮烧肉、烧鹅和大红烧乳猪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尤其是乳猪,历来都有“壮旺”的含义在其中。其他果品蔬菜如苹果、生菜都各有含义,如苹果表示平平安安,生莱则意为和气生财。
在过去,佛山人很少用鲜花拜祭先人的,现在却越来越流行鲜花拜祭的方式。这是在政府多年倡导下所出现的一种文明拜祭风尚,也受到旅居国外的乡亲回来用鲜花祭拜的方式所影响。
顺德清明节习俗
顺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俗。百年前顺德人把清明节看作是春节、元宵之后的一个大节,大家都会十分重视。当清明节到来,各家各户就择良辰吉日拿着祭品到祖先墓前拜祭。这时候,各个山头上都会挤满了人,到处都会响起爆竹声,其热闹程度一点也不亚于过年。
在1949年前,顺德人过清明最主要程序就是到洞堂拜祭太公,随后全村的男人都会成群结队拾着大烧猪、鸡、酒、包点、水果、青蔗等各种供品上山祭祖,场面热闹非凡。过去,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更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1949年以后,女性祭祖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
珠海清明节习俗
中山珠海清明节扫墓,也俗称“拜山”。是日,一家人到坟地除草培土,摆上供奉祭品,献烧纸钱,烧一串鞭炮。当地渔家风俗就是亲人去世三年内,亲属部要在每年清明前到新坟拜山。三年后则在清明日或稍后的日子祭拜,祭品主要有烧猪、鲜蛋、生葱蒜、蛋糕、生果等。
珠海唐家湾地区在清明前后常有宗族性的祭祖活动,其人数少则几十。多者达数百上千。祭拜前,宗族负责人把“太公”即共同祖先留下田地的当年耕作税统收起来购置祭把用品,然后宗族的所有男丁上山祭拜“太公”墓。祭拜后,族人就地分包分饼,然后返家完成祭祖后的下一个聚餐程序。入夜,族入还要在宗族初堂祭拜祖先一番,接着再摆开宴会。参加这个清明宴的都是同族同宗之人,因此年复一年的清明宴能够维系族情亲情。1949年后,清明扫墓之俗一直都得以承袭。由于墓葬已逐步向公墓形式过渡,珠海各地都普遍提倡火葬。部分逝者的骨灰盒不予墓葬而置于殃仪馆中,清明时后人就到殡仪馆凭吊先人。
到殡仪馆祭拜先人存在一个人流拥堵问题。因此,近年来,珠海的清明节前就有不少人提前到先人所在殡仪馆进行祭扫,这样就错开了清明节当日祭扫人群的高峰时刻。拱北口岸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的客流量都达到高峰期。为应对清明期间客流高峰,拱北边检站除了开足通道以外,还特别调派人员到出境临时大厅加开通道。
只有这样,每年清明节期间才能及时疏导B益增多的返乡祭扫客流。
中山清明节习俗
中山人俗称扫墓为“拜山”、 “拜太公”、 “送灯”、“踏青”、 “压纸”。 “清明之日墓门开,时至立夏关鬼门”,因此不少地方习惯于由清明起至立夏前一天30日之内进行扫墓,其间均可择日拜山。习惯上,清明日都是拜扫族中最老的祖坟。之后,各家各户择日或按照各自的农工商务安排,以及兄弟姐妹中居外者相约返乡等,才确定拜扫本家祖先山坟之日期。
所用供品也多为整只烧猪或烧肉块,也有用烧鹅鸭或鸡者,还有饼食包点、生果、甘蔗等。五桂山脉、卓旗山脉周围村镇居民扫墓,所设供品增加煎马纫(风尾鱼),取尾巴长,子孙昌盛之义。而煮熟猪粉肠,寓意油润多资。还在烧肉盘底垫上萝r丝,表示对祖先长迫思。同时,还设发菜煮蛇改,以示发财好事。扫墓带上甘蔗则含三层意思,即子孙读书才学节节高;越高家道越甜美;拜祭完必在坟前削蔗啃蔗留皮渣于坟前,以作祖先之柴火。有的乡镇,习惯于立夏前一天,在家中设烧肉鸡鸭鹅之类食品,燃香烛具宝,供奉祖先神位,说是虔诚欢送祖先魂魄返回地府云。
粤西清明节习俗
粤西地区很多宗族都习惯在清明时节手持火把扫墓。扫墓时家家户户都会用于禾草包扎成一根一米多高的草棒。一般让孩子们手举草棒上山,拜祭前将火把点着。由于包扎得特别结实,火把会一直冒着烟慢慢燃烧。从第一座坟开始,到最后一座坟。火把都要跟着。
扫完墓后,还要把它带回来。大家都认为,火把得到先人的祝福后再带回家,有薪火相传的意思。
茂名清明节习俗
茂名人把清明扫墓祭祖大多称为“拜山”。 “山”又有“众山”与“私山”之分。于是每年清明期间所要拜的“山”就有很多,而且只要能记起的,都得前往拜祭。很多的“山”路途遥远,族人一般要雇上数辆大卡车前往。这样较为节省时间和人力, “拜山”的进程也加快很多。通常祭祖的车头都贴上一张书有“某氏祭祖”大红纸,如此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发,场面较为壮观。
在茂名,传统的清明祭祖习俗都是“大动干戈”。就是说,要请人前往祖先墓地吹拉弹唱,还得抬着大“烧猪”一同游走,以示对祖先的诚心。现在,很多宗族也“与时俱进”,在先人墓前烧点“小车”、 “别墅”、“钱币”等时髦奠品,然后“请”先人回老屋与族人一起“用餐”。此举轻松地就能顺利完成每年的祭扫任务,实际上免去了族人不少的旅途之辛劳。
雷州清明节习俗
雷州清明时节,人们都以到先人墓前祭拜为表达慎终迫远的大好方式。因此,清明扫墓“拜山”,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当日,亦有少数人家在清明前后数天前往墓地祭祖。拜山活动的主要祭品是烧猪、肥鹅、饭团、鸭蛋、蟹、饼等,而机关团体、学校单位则在清明节期间集中前往烈土墓,向烈士敬献花圈。
肇庆清明节习俗
肇庆人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每年清明都要备鸡鹅、酒果等到祖宗坟前铲草培土,烧香烛纸和燃放爆竹,拜祭组先,俗称“拜山”,亦叫做行清;而“行正清”则是在清明节当天祭祖。 “行正清”这天拜条的对象,一般是宗族中最老的太公。因此,大多数在外地谋生或分文到外地的族人,都会回乡参与清明这天的“行正清”活动。
按照肇庆当地传统风俗,清明节当天,同宗族的人在拘堂汇集,先在洞堂祭拜祖先。一些有钱的宗族还会请来八音队,吹笛打鼓,奉上金猪等各种祭品。礼毕后,男女老少拿着除草挖泥的工具,抬着祭品结队上山到坟地祭祖。大家提着水果、香烛,有人抬着烤乳猪,扶老携幼一起跨过田垄,行走在山间小路中。这个祭狙队伍在行进过程中热热闹闹,亲情也显得非常融洽。
到了墓地,大家都齐心协力除草培土。整理完毕,家族德高望重的人奏乐和读条文,后人讲述祖先功德,忆述先辈艰苦创业的历史,以教育激励后人。然后大家依次双手合十,虔诚鞠躬,奉上果品。接着再次行礼,礼毕鸣炮。轰隆隆的烟花爆竹响彻整个山头,然后再点上元宝、纸钱,祈望祖先能给后辈带来幸福与好运。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太公分猪肉”。以前一个男丁分一份肉,最近十多年就一视同仁了,男女都能分肉,满60岁的老人则多分一份,称为寿肉。
台山清明节习俗
在侨乡台山,清明扫墓俗称“拜山”。当地人把清明祭祖看得很重,正如当地流传的俗话所言,即“邑人宁可不回乡过年,也要赶在清明回乡扫墓”。清明时节,按照台山习俗,外出的人都会在这段时间返回家乡,祭把祖先。清明拜祖成为台山海外华侨华人恋乡之情的寄托。
每年清明时刻,上山祭把的人特别多,尤其海宴、汉村镇一带,清明节那天更是人山人海。清明那天,一大早人们就拾着祭品,扶老携幼到山上祭祖坟。大家动手先把坟上的杂草铲除,在坟头上盖上一块草皮,压上一叠纸钱,然后摆上三牲、烧猪、樱糕、鸭蛋等祭品。
最醒目的是那只红彤彤的烧猪,不但意头好,且香味诱人。人们在墓前放3只酒杯和3双筷子,插上香烛,由长者带领后辈轮流参拜。参拜毕,大家围坐在墓地前,边吃边谈,缅怀先人。爱喝酒的把鸭蛋切成两半,用蛋壳装酒饮毕,把蛋壳留在山上,以装“风水”。
阳江清明节习俗
阳江人把清明祭祖称作上坟e阳江人清明上坟所用的祭品跟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一般都用鱼、豆腐干、三角保、纸元宝、酒等。当然,爆竹是不可少的。也有小部分阳江人祭祖时都会在墓前摆上金猪和其他“三牲”祭品,但基本上都烧起丁香烛、纸钱其宝,也燃放爆竹。近年来,有不少人用鲜花和水果代替了传统祭品。
这种做法既简单经济,又新鲜时尚,免去了很多麻烦。
罗定清明节习俗
罗定人清明祭沮习惯在清明前一晚12点进行,目的是为了早点给祖宗装香。能装上头炔香,来年的福气就更好。因此,通常族人前天晚上9点多就得趁黑出发了,因为到了山上不能乘车只能步行。有时候走在山路上,往下往上看,都可以看到山上山下有一条“火”龙的蠕动。这个“火”当然不是火把,而是电筒发出的光了。用电筒照明,是因为在多年的祭祖活动中大家接受了很多火灾教训,都有了森林防火的意识。
东莞清明节习俗
在东莞,农历三月初三日为清明节,又名“恩亲节”。祭先人之墓曰“挂纸”,各家都会提前用锡纸折成元宝状,然后用线串成球形,再串成长条。比较富有的人家在烧腊店或茶楼预订烧猪作为祭品,一般人家则用烧肉来祭祖。祭祖时,还要准备好香、蜡烛、纸钱、白蔗、水果、叉烧包、馒头、于蒸、鸡、色九、茶、酒等祭品及炮仗.到祖先墓前祭拜。1949年前后宗族桐堂都用大的全烧猪祭祖,结束后就进行“太公分猪肉”。标准不一,但学历高会多分一些烧猪肉,一般是小学毕业以下的分一份,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分双份,高中以上的分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