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客家清明节习俗

  客家地区继承中原汉文化,素有崇敬祖先的传统和风习,一直延续至今。客家地区的清明节又名鬼节、其节、聪明节。清明节,便是客家人献帛修枢之期,家家户户都要筹备牲醛果蔬,拜扫墓地,以示不忘祖德。整个祭祖仪式庄严肃穆,简单凝重,古风尚存。在外的客家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每当清明亦都不远千里万里回乡扫墓。即使因事不能回乡,也会寄送专款作为祭祖之资费。

  客家地区往昔把先祖留下各房共有的产业称之为“尝产”,俗称“熏尝”。  “君尝”的收益主要用于祭把,一直到近代都是如此。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内地实行土地改革。公尝田不复存在。此后,先祖坟墓已无公尝田收益可供祭把,而当时的无序开垦荒地又使得客家人的远祖墓地多遭受破坏。  “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运动,导致客家地区连一年一度的民间扫墓活动也出现中断。改革开放以后,海外不少华侨回祖籍修建祖坟,客家地区又恢复了“酪地”的风习。

  很长时间以来,客家的“燕尝”已经很少存在,但各地客家后裔仍以各种各样的集资方式年复一年地拜祭和纪念先祖。往昔大规模的祭把活动已经风光不再,现在的扫墓活动多限于五代之内。醒地之日,各地子孙相约同回祖居地,有时由收入较丰者凑钱置办祭品,有时由所有后人凑份钱合置所有祭品,扫墓后族中男女就一起到酒店吃餐酒席,以示纪念先祖,大家一年一聚也其乐融融。

  每年清明,粤北客家人都要按照习俗,携带鸡鱼肉、烟酒糖果、纸钱等祭品,到故去的亲人墓前祭拜,以寄托对亲人无比的哀思。当地清明时节扫完墓后有个习俗,就是不能从原路、正门回到宗氏大厅的。一般每人手里要折几根“清明枝”,再加一把红杜鹃。从侧门回到大厅燃放炮仗,拜拜神位。客家人家家做“艾檄”,门前插柳枝,以示驱邪。男女同往扫墓祭祖,至农历四月初八日止。有的地方“春分”开祭,至“清明”前后方止。一些地方搞大型氏族祭把活动,参加入数甚多。1N9年后,扫墓祭祖、做艾糕之习俗仍相沿袭,但插柳驱邪、聚集族众扫墓的则较少。

  过去,客家人祭扫祖先坟墓不在清明节,而是在春分、秋分时节祭把。其原因有:一是客家人都居住在岭南岭北的山地里,如饶平、潮安、揭西、陆河等,耕地极为有限,再加上要讲究风水,所以都将祖先葬于各个山头之上,离住家较远。而清明时节又是春耕大忙季节,时间上不容许客家人在清明时节进行扫墓活动。二是客家人生活较为贫困,  “年到初七八,家家持粥碎”;清明春耕生产得投资,此时扫墓缺钱物无法好好置办祭品。因此,客家人对传统清明扫墓这一习俗改到“春秋”祭扫。但是,如今客家人生活改善了,祭祖的时间又大多改在传统的清明节进行了。

  广东梅州客家地区也在立春后开始扫墓,到清明形成高潮,然而还延续到谷雨。立夏过后扫墓谓“祭野鬼”,因此客家人都习惯在立夏之前着手扫墓。实在赶不及,就停下来,等到八月份再接着扫墓扫墓分别为家族和家庭两种,但无论扫众墓或是扫家基,过后都要设宴与房族中参与扫墓者共享。这就是“食清明”习俗,其规模、丰薄视宗族及家庭经济状况而定。

  梅州地区客家人上坟当天清早,各房(家族)或全家老幼穿戴整齐,带上果品、茶酒、香烛、纸钱、大三牲(鸡、鱼、猪肉)及米棵,有的还请鼓乐师到场增加热闹气氛。到坟地后,先将坟场四周杂草除净,把淋过雄鸡血的花纸放在墓碑额上,用石头压住,然后插好香烛,摆上供品。之后,大家站在墓堂祭拜。要先面对亡灵跪拜三次,行三献礼。当中要献酒三次,每次都要将酒洒在坟前,再献上清茶。拜毕,鸣放鞭炮,焚烧纸钱,最后再向亡灵跪拜一次即辞神。

  饶乎客家话中称大型扫墓为“醮盆”,其他客家话称之为“醮地”或“醮墓”。一般情形下,饶平客家各姓氏年年都有“醮盆”祭把活动。而对于小型扫墓则称为“上香”、“拜山”、“铲地”、“债纸”等,多数客家话称之为“磕纸”。清代光绪年问的《饶乎县志》记载,饶平的世家望族都建有饲堂,清明属于必举行大型祭祖活动的节B之一。祭祖的“五牲”供品,每家每户出钱,由专人负责备办。祭祖是以宗族为单位,集中到洞堂或远祖的墓上祭把。除了敲锣打鼓、放铣、放鞭炮外,还有舞龙、舞狮、迎景、打八音、放烟花等活动,非常热闹。祭祖结束后,或者是大家集中聚餐,或者把祭品分到各家各户。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惠州的清明扫墓仍是一个家族一年中的头等大事。当时的习俗就是扫墓要先挂血纸(染鸡血的纸钱)才能除草,拜了后土才能扫墓。摆放供品也非常讲究,必须“莱前酒后饭排三,左鱼右肉鸡中间,水果糖饼两边摆,素菜靠前勿在边”。在一些大姓氏家族的祭祖活动中,合族老少拜过祖坟后,在宗词大开选席,俗称“食征尝”,最后各人领取“丁肉”和“拜山钱”回家。

  惠州清明的家庭拜山多为祭父母、祖父母等,由家庭兄弟确定拜山时间,规例较少。家族拜山则是属于几房分支共同祭祖的,规例较多。一般是由各房轮流做东,大家商量好时间、程序和祭把后的聚餐形式等,之后收集各房银钱,备齐三牲果品、茶、酒、烟,外加纸宝蜡烛、纸衣纸柜、鲜花、买钱等物。拜山时先拜老祖(祖辈之祖),后拜嫩祖(祖辈);家族中的男人(包括媳妇)一定要参加,女儿、孙女等可不参加。

  拜山时间从二月二伯公诞始至四月八浴佛节止,但主要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拜山要前往坟场,先除草培土,点燃蜡烛供三牲果品。接着点香插香跪拜先人,最后焚烧纸钱纸衣纸屋等。祭拜完后在墓顶压张纸钱(称“挂纸”),表示己扫过墓。拜山时,如有旁观者(称“打吊望”),主家往往会赠送一些物品、饼食或红包等给他们,以让他们日后对墓地有所关照。扫墓后回到家中要立即洗澡,换洗衣服。现在惠州入过清明节的风俗程序也大为简化,虽然也去扫墓拜,但除了扫墓再也没有什么特别活动。现在,在各自家里做馅耙的也比以前少多了。

  清明日,惠州客家妇幼有佩戴香包习俗,用于避邪去秽;又有以葛蒲水洗澡和挂门柳的习俗。此俗1949年以前较流行,其后少见。清明节插柳习俗,其说法是“清明插柳,平安吉祥”。因此,清明祭祖回来路上,大家都会都J顷手折大把柳条返回。近年,惠州的桥西、龙丰等老城区居民,还有在家里门上插柳的现象,不过相对少见。

  陆河客家的扫墓组织形式有家庭的、小集体的和大集体的。当地人称扫墓为“挂纸”、  “塞(祭的意思)坟子”和“上坟子”等。扫墓时要把坟墓周围的杂草除掉,在碑记或“金盅”  (装尸骨的盅)和“伯公爷“上面压上对折的草纸。在坟墓的上方、左右要挂草纸条。然后在墓前和“伯公爷”面前摆出三牲酒礼(祭品)。三牲是指鸡、猪、鱼等,此外还带上豆腐干、糖果、水果之类的东西。接着,点着香火和蜡烛,由一个人请神,带领大家进行祭拜。烧草纸、阴币等物品。然后就要燃放爆竹,随后还要辞神,扫墓仪式方才结束。扫墓的人在回家的路上,被人们拦住要其分发糕饼或糖果。这种做法叫“打酪蒙”,回到家后,人们还要用三牲做菜,大家集中起来吃午饭或晚饭,当地人戏称之为“共猪肉钵”。

  深圳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到先祖的坟上去“拜山”  (即扫墓),摆上烧猪或烧肉,还有果品,要鸣放爆竹。在清明节每人都吃鸡尿藤(一种中草药)、艾包,以求能避瘟疫、除疾病,保全家人安康。清明节奏光明脂,当地客家人还有踏青的传统,并且会采植物的嫩叶制作百草茶,谓之”采青”。据说情明采青,毒草不毒,做成的百草茶有清热解毒、调理肠胃的功效,为客家喜爱的传统清明食物。传统祭品烧金猪、烧肉在清明最受欢迎。

  客家人挑选烧猪作为祭品,图的是其“红皮赤壮”的寓意,希望祖先保佑子孙们健康平安。祭祖烧猪一般是祭把完毕大家分吃,寓意是“有头有尾”,后续香火代代相传。烧肉寓意后代过得红红火火,也是不错的意头。

  梅州地区大范围的合族致祭叫做“打祭墓”,须备全猪、全羊及糕饼等丰盛祭品。清明日,梅州客家各家门口插招魂柳,挂蒜头,煮粉角,称清明角。客家地区习惯用苎叶、山苍叶、艾叶少许捣碎拌米粉蒸清明米饭。从清明口至“闭墓”口(约一个月时间)前,各家族祭扫祖先坟墓,旅外乡亲亦多回乡扫墓

  祭祖那天,远近直系男丁全部前往先祖墓地。把墓地周围杂草割除净尽,清扫墓堂之后,在墓堂摆好黄酒及各种祭品,墓头压上洒有鸡血的黄纸,点上粗大香烛,开始祭礼。主祭由辈分高而又德望高的长者担任,身着祭服,整齐而高声地唱读祭文,行三跪九叩首大礼。礼生须用中原官话唱礼“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类似仪式进行三回合,气氛庄重。这是古时中原祭把礼仪一直在客家地区得到传承的一个最好见证。祭毕,所有男丁在墓前执香躬身参拜,焚烧纸钱,燃放鞭炮。

  然后由执事按席位多少依年岁长幼安排前来参加祭把者的具体列席位置,未能列席者均一一发结丁子钱。

  祭墓结束后,将部分糕饼散给前来看热闹的孩童,并送一份礼品给邻近墓地的住户,以酬谢他们平日对先沮墓地的关照。

  旧时梅州有联宗祭祖的习惯,甚至大摆笆席,并给男丁分肺肉,费用由公尝会支付。小范围的祭把通常叫酷地(扫墓),也称“挂纸”。由当年轮值耕种需尝田的一家准备祭品,择日扫墓,族内成年男女皆可前往拜祭,其后在家里吃顿酒席即告结束。  “挂纸”指在坟头上挂上黄纸,客家话“纸”与“祖”同音,  “挂纸”谐音“挂祖”,即纪念祖宗之意。到路途远的墓地祭扫,就带齐祭品、食品、炊具等乘车船或步行前往,祭毕就地挖灶做饭菜,大家一同用餐。

  民国时期,各地大姓人口众多。有固定祖尝款的以房族为单位举办的扫墓,有颇完整的祭把仪式,如雇佣鼓吹手随行,一路上好不热闹。20世纪50年代初,公尝产业不再保存,此俗已废d但以家庭为单位自办的扫墓仍较为流行,仪式供品均从简。现在,梅州附城地区的祭墓酒席通常给酒家包揽,设十大碗,黄酒招待。族中老少一边吃饭喝酒,一边畅叙族情,其乐融融。

  买地券(又称地契文)原是汉朝至明清时以地契形式置于墓中的一种具器,内容大多包括死者及其所买墓地的地价、证人和神圣不可冒犯等语句。客家人实行“二次捡骨葬”,葬后一般要在清明或者中元诞时于坟前焚烧“地契文”。大埔县一家族所烧的“地契文”上写道:  “……若有强神野鬼,四山丝木妖精,并古墓往尸,如有此等妄行争占,我奉金刚律法、仰差九牛将军,寸斩不留,务要荫佑)(氏子孙世代昌盛,金榜标名,状元及第。今恐无凭,用立地契壹纸,交付x公(x氏)幽宴居住,永远为照。”由此可见,目前众多时髦祭品的流行其实有着很深远的渊源。

  从前有些地方客家人的“打祭墓”是极隆重的仪式。清明时分众堂子孙拜祭祖先后,就在墓地边上做饭菜,随后席地而饮。此时的菜式不算简单,除了三牲六礼(祭品)之外,还有其他道热荤菜。最受欢迎的就是炒热食,其主料鸡胎子、猪肝子、牛肚子和肥肠子,配料有众多的菌子、木耳、嫩豆英和去皮革莽,调料是红红的酒娘子。虽在野外,大家都会带去大锤,并烧起柴火开炒起来。设施那么简陋,可大家都那么热衷此道。

  据说,这也是祖宗生前的至爱热食。此时这么操作,也是对祖先的一种祭招与怀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客家清明节习俗  客家  客家词条  清明节  清明节词条  习俗  习俗词条  客家清明节习俗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茶 八月飘香

 地点:北京  因为有了“明前茶”打头阵,整个四月,整个北京,到处飘散着茶香。  茶博会,四月宣布,十月举办,所有与茶有关的,你都会在这里看到、听到、了解到,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