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梧地泼水节

  人们只知道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有个奇异的“泼水节”,却不知道在清流温郊乡梧地村也有一个传统的泼水节。梧地村每年八月十五日晚,村民们喜气洋洋地手持喷水简(水射)相互射水,这天不分男女老少将水泼到别人身上,从中得到无比的乐趣。据说,这样可以用水泼去身上的灾祸,迎来平安清吉。古云:八月十五喜洋洋,泼水洗污迎吉样。

  据考查,梧地村传统的“泼水节”,来源于陇西(四川一带)。梧地村民全是李姓,李氏祖籍由四川搬迁而来。这天恰逢八月十五“团圆节”,搬迁的口子和陇西一带的泼水节相吻合,于是,就将这天定为该村“泼水节”,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泼水工具有四种,最早用的是铜盆,这些盆的内外都雕刻有花卉、龙风、船舶、狮象等吉祥物。村民们取这种精致用具盛水,相互没身。大约至元朝年间改用木盆泼水,因梧地木材资源丰富,不但可就地取材,而且不少农户能自制木盆,木盆加以雕刻油漆,制得美观雅致。到了清朝初期,改用竹勺,竹勺轻巧方便,便于泼水。在竹勺木柄上雕刻有双龙,以体现双龙吐水的情越。泼水之前,先用大木根盛满水,放于宽敞的地方。大伙各以其竹勺舀水,泼水者围成花环式圆圈,一勺勺地相互没到身,而且少男少女情不自禁地手牵着手唱着山歌,跳着舞,边舀、边跳、边泼,尽尝天伦之乐。清末至今,使用的泼水工具已演变为射水简(水射)。这种泼水工具是用一段留节的空心竹筒做管,有节的一头钻几个小孔,再用木棍做一个心轴,用棉絮或布捆扎在心铀的最顶端一头为活塞,将活塞塞进竹筒,来回抽动,就可射水,上乘的水射可溶水二三斤射至十几米远。射水筒不仅制作简单,人人会做,而且使用极为方便,效果良好。

  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碌泼水节事宜,亲朋好友都汇集来梧地观赏“泼水节”,村里一派节日景象。当晚8点左右,圆月在村东高棋山嫁升起时,村里的男男女女拿着水射陆续来到“新公庙”门口集中,一会儿来参加的泼水人们把新公庙围得水泄不通。这时主事人宣告泼水开始,大家立刻争先恐后进庙烧香,朝拜菩萨,并拿出水射,第一射的水都要瞄准菩萨的脸部,据说是替菩萨洗脸。而后,村民们蹦蹦跳跳地拿着水射互相射水。射水没有老少男女之分,大家随L1所欲,纵情射水。小孩可射老人,老人可射小孩,男的可射女的,女的可射男的,有些老者被射湿透了衣裳,还称赞射得好。小伙子特别找年青姑娘对射,即使姑娘们被射得全身湿透,还要迫着射水,直至姑娘回头一笑才罢休。如果村里的当年新结婚的侣伴更引入注目,成了射水活动的对象,尽管她们事先准备好防御的工具把自家的门宙用簸箕遮住,但是射水者还是要用水射对准他们的门缝和窗眼不停地把水射进室内,宜至她们自动开门向射水者表示谢意才停下。在射水进入高潮时,只见银色的月光下,一道道的水往交错辉映,水花飞舞,水声、笑声、歌声,响彻山村宁静的夜空。老年人看着年轻一代的狂欢和幸福而感到安慰和满足;年轻人因为有老一辈的许诺,更加尽情地耍水和歌唱,充满一派和谐、团结、欢乐的景象,一直闹至深夜才尽兴而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梧地泼水节  泼水节  泼水节词条  梧地泼水节词条  
茶文化茶道

 本先禅茶一味

许多佛家典籍中,讲述的都是禅茶一味的事例,茶趣与禅机并存,实在是颇有意味。《景德传灯录》中记载丁温州瑞鹿寺的僧侣生活,瑞鹿寺中,居住着一位本先禅师,俗家姓郑,儿...(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