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端午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或“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枟风土记枠:“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其中更为别致的一个。如今,我国政府已正式恢复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端午节究竟怎么形成的,它对我们国人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重新将它定位在国家的节日。我以为,端午节是我国先民顺应天时地利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情缘,其间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之,端午节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季节性自然保健卫生节。在历史长河中,它不仅包含着全民健身、防疫祛病、辟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意义,还被赋予了不畏自然和社会的险阻,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诸多文化内涵,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盛大节日。此外,从深层文化角度来看,端午节还蕴含着我们的先辈对天、地、人———身体和心灵融合的感悟、调和、调适的精神文脉。它是我们先民所创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多元文化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精神力量。我们今人对此要深切认识,保护珍惜。

  端午节俗是怎么形成的?首先,端午节是我国远古时期“春俗”衍化发展的文化结晶,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为健康发展,对生存地生态环境的深切体验,自然调适,真情祈愿。

  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怎么来的?它们不是我们先民在原始生活的狂野中,胡思乱想蹦出来的。传统节日,本是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宇宙生命(天体运行、万物生长)与人体生命节律交织的心灵感悟和文化展演。端午节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它的形成与我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相应。地处北半球温带区域的我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广大地区有着明显的季节分野。在远古,我们的先人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已深切感受到这一点。他们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和植物生长一岁一枯荣的特点,先有了岁—年的感悟和春播秋收两大节令的认知。其时,人们对年的时序季节只有春、秋两季。远古的先民的生产生活,大致是随大自然春秋季节风候节律而动。枟诗经·幽风·七月枠:“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透露出在商周时期,耕作生活,唯有春秋季节的信息。故时年历史,便以“春秋”冠之。孔子写历史,称为“春秋”,也是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对气候的认识深化,再由春秋分出冬夏二时。故古书上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枟礼记·孔子闲居枠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即是佐证。端午就是春俗衍化出夏俗的一个节点。

  枟诗经枠等古文献对我国古代的春俗活动有大量的记载和描述:届时,人们纷纷从居住地外出,沐浴自然,去春水祓禊求子,迎春风嬉戏歌唱,奔春野传情求偶。

  一直延续到今天民众喜闻乐见的春游、踏青活动。春俗后来衍化出多个节日,如泼水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端午节是我们先人对宜人宜物自然风候的亲切感受和真心爱戴。这是一种感悟生存而由衷激发的自然信仰。这种自然信仰,内含着我们古人对天、地、人三者和谐关系必要性的真切信念。人从纯粹的自然物中走出,总体上还是自然的,离不开自然的呵护,也需要自然持续不断的亲切恬美的眷顾,而不是像今年(注:指2008年)一月份,自然界那种不合时宜的席卷南中国的灾难性暴风雪、冷冻雨。

  具体到端午节俗的情缘,历代有不少说法。20世纪80年代末,笔者任副主编在编著枟中国风俗大辞典枠时,在“端午”词条中做了归纳,大致如下: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见于南朝梁吴均的枟续齐谐记枠(枟艺文类聚枠卷四):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枟襄阳风俗记枠的说法略有不同,但与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主旨则无二致(北宋乐史枟太平寰宇记枠卷一四五):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

  纪念屈原说是最为流行的解释,在如今的普通百姓当中几乎已成为常识。然而早在隋代,已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枟荆楚岁时记枠“是日竞渡”隋杜公瞻注:“邯郸淳枟曹娥碑枠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枟越地传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现代学者已无人相信这种附会的传说。主要原因在于记载端午风俗的早期文献中以辟邪说加以解释,并未提到屈原之事。而且即使在后世,有些地方仍不知端午与屈原有何关系。辽宁枟绥中县志枠(民国十八年铅印本):“五日为端午节,今为夏节。民间只知食角黍,饮雄黄酒,插蒲艾于门,并与女儿系五色线于颈臂,实不知当日灵均故事也。”说明纪念屈原说是端午节流行既久之后才附会上去的。事实上屈原何时投水,史无明文,后世说成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恰好暴露了牵附的实质。

  所以,屈原说虽流布范围广,但是并不能作为端午节最初的起源,只是后人逐渐将屈原之死附会杂糅到节日内涵中来的。

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被吴王赐死,投于江中,遂为涛神。曹娥是东汉时期的孝女,为拯救迎涛而溺水的父亲,投江而死。最早记载此事的是汉末邯郸淳写的枟曹娥碑枠(枟丛书集成初编枠本枟古文苑枠卷一九)。其文云: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五(伍)君(宋章樵注:伍子胥为涛神),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

  这里面有两点可资与端午节比附的因素:一是“五月”这一时间,二是“迎五君”这一事件。到了东晋虞预的枟会稽典录枠(枟艺文类聚枠卷四),所记曹娥事已将迎涛神的事件具体化为“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隋杜公瞻引枟曹娥碑枠亦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这说明隋唐之时可能已有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

  枟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枠卷五一引枟云梦县志枠云:“五月五日赛龙舟,因邑河水浅,作旱龙缚竹为之,剪五色绫缎为鳞甲,设层楼飞阁于其脊,缀以翡翠文锦,中塑忠臣屈原、孝女曹娥(俗称娥为游江女娘)及瘟司、水神像。”云梦为屈原故乡,然其地端午节屈原、曹娥及瘟司、水神并祀,可知在端午的起源传说中曹娥已占有一席之地。民间传说中进而把伍子胥与曹娥说成父女关系,使若即若离的两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杨水生编枟中外民间节日枠介绍说,伍子胥被投进钱塘江后,“钱塘江便常常掀起怒潮,汹涌澎湃的怒潮直冲入越国境内,人们说是伍君显灵。

  他的女儿曹娥便在这天(指五月五日)驾舟迎潮,拜见父君。人们出于对伍子胥的崇敬和对曹娥的同情,便驾舟相伴,后来发展成群众性的竞舟活动”。从上面的考述可以看出,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是逐渐形成的。邯郸淳写的枟曹娥碑枠旨在表彰曹娥的孝行,与端午节无关,所以将“迎五君”的时间笼统地说成“五月”。“迎五君”

  大约就是观潮时的戏水表演,这在后世仍很流行。宋潘阆枟酒泉子·忆馀杭枠词: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南宋周密枟武林旧事·观潮枠记八月既望至十八日钱塘观潮时的戏水表演云:“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曹娥的父亲看来就是一位“披发文身”的弄潮儿,表演时不慎溺水而死。潮水是因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所造成的。农历每月初一及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与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对地球的吸引力比其他时间要大,所以初一及十五前后的潮汐特别大,弄潮表演就选在大潮来临的时候举行,因此,曹盱迎伍君不是初一就是十五前后,不会是初五。枟隋书·地理志下枠记述了有关屈原投江的传说,原文是这样的: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湖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这里将屈原投江的时间说成望日而非五日,这是因为这一传说的目的在于解释竞渡的由来。

  此二说基本和屈原说一样,都不能作为端午节的源起,但是这些历史人物以其精神价值介入到端午节,对于丰富端午的节俗和文化内涵起着莫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原本仅为辟邪保健为目的的端午节,因祭祀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先贤人物等行为的渗入,开始从单纯的人与自然节律的关系转向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其中渐渐渗透了人们的道德判断等观念,并渐渐赋予了端午节更加丰满的精神内涵。

辟邪说

  这一说法是端午节起源诸说中最先提出来的。枟玉烛宝典·五月仲夏第五枠引枟风俗通枠曰:“夏至、五月五日,著五彩辟兵。题曰‘野鬼游光’。俗说五彩以厌五兵。游光,厉鬼也,知其名令人不病疫。”枟艺文类聚枠卷四引枟风俗通枠作:“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厉鬼;令人不病温(瘟)。亦因屈原。”“亦因屈原”句当系编者或是后人附益。枟宝典枠早于枟类聚枠,引书比枟类聚枠准确可信。纪念屈原说虽然在梁吴均的枟续齐谐记枠中已见记录,但在与吴均同时的宗懔的枟荆楚岁时记枠中只字未提,宗懔也仅说“令人不病瘟”,说明当时纪念屈原说还流行不广,不为宗懔所知,或被视为无稽之谈而未加措意。北宋高承枟事物纪原枠卷八“五彩”条引枟风俗通枠也无“亦因屈原”句。隋杜公瞻在给枟荆楚岁时记枠“是日竞渡”作注时说:“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枟类聚枠误将此杜注当做枟荆楚岁时记枠的正文,枟御览枠沿误,实则宗书未尝提及屈原屈原说是辟邪说提出二百多年后才流行开来的。

  另外,三国吴谢承枟后汉书·礼仪志枠载:“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也。”(枟太平御览枠卷三一)“止恶气”的说法与“令人不病疫”是一致的,都是旨在辟邪。上引枟云梦县志枠中,端午所祭除屈原、曹娥之外还有瘟司。又河北枟晋县志枠(民国十六年印本):“五日端午节……祭瘟神防疫。”(枟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枠,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祭瘟神无疑也是为了辟邪去疾。

  辟邪一说可以从端午习俗来得到佐证:

  (1)枟荆楚岁时记枠中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浴兰”即在放兰草蒸煮过的水中洗浴。晋习凿齿枟与褚常侍书枠(枟玉烛宝典·五月仲夏第五枠)中谈及端午节时说:“日与足下及江州,五月五日共沐浴戏处,感想平生,进(或作‘追’)寻宿眷,仿佛玉仪,心实悲矣。”可知端午沐浴,实有其俗。

  兰草在古代民俗观念中有辟邪的功效。枟御览枠卷五九引东汉薛汉枟韩诗章句枠:“当此盛流之时,众士与众女执兰而拂除邪恶。”枟后汉书·礼仪志上枠“是月上巳”。梁刘昭注引枟韩诗枠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这是针对枟诗经·郑风·溱洧枠诗而言的。诗中说:“士与女,方秉蕑兮。”毛传:“蕑,兰也。”于此可知兰草辟邪信念的古老。枟楚辞·九歌枠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浴兰汤”、“沐芳”即是用兰花等香草沐浴洁净身体以求辟邪。枟神农本草经枠是对先秦药物学知识的总结性著作(成书约在秦汉之际),其中提到兰草有“杀蛊毒,辟不祥”的药效。南朝宋盛弘之枟荆州记枠中也说:“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法国学者让·谢瓦利埃和阿兰·海尔布兰特合编的枟世界文化象征辞典枠中说:“中国古代,兰花与春节有关,用于驱除邪魔。”说兰花与春节有关,未详何据,但说兰花用于辟邪,信而有证。

  民俗观念中有兰草辟邪的功能,而端午节有浴兰之俗,这就告诉我们,端午节原本是辟邪的节日。

  (2)端午节的习俗中包含辟邪意蕴的远非浴兰一端,其他像戴朱索、佩菖蒲、悬艾于门、饮雄黄酒、采制药物等,无不旨在辟邪除疾,正如辽宁枟新民县志枠(民国十五年石印本)中所说的:“盖是日为瘟神下界,种种设施不外祓除不祥之意。”

  另外,在学术界还存有效仿勾践操演水师说、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古代越人新年说等。

  综上这些说法虽不同,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透露了端午节俗的共同点,即与当地人为抗争或适应天时地利季节性的变迁相关,这种生存地的生态情缘是形成端午各种文化活动的真正的动因。当然,上述的各种说法也都在不同程度地扩大和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它们共同的汇融使端午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端午的由来  端午  端午词条  由来  由来词条  端午的由来词条  
茶文化茶具

 茶具的选用因人而异

查看图集茶具是品茶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自然要根据品茶人自己不同的审美观点、品饮习惯、职业、年龄、性别、性格等,挑选出最合自己心意,使用起来最得心应手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