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端午节习俗的文化意义

  我国节日文化丰富多彩,为什么独端午节可以成为四大节日之一并最终获得官方的认可被立为法定假日,我认为究其根本是端午节俗中的精神魂脉自远古至今一直在牵动着我们的心神,这魂脉如风筝丝线虽有时弱不可见,但终究没有把我们放逐天际。

  首先,端午节是先民触景生情,对人生和生命一体化精神意识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端午节在我们古人心目中是生命转化,万物由新生转入茁壮生长的最佳季节。

  我国先民在以农耕为主的生存环境里,植物周而复始的生命显现,形成了独特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理解的神话思维。这就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永恒和一体化的意识。

  生命无所谓死,只有转化。翻开我国古神话的汇集枟山海经枠,少女溺水,化为精卫,大禹治水,化为黄龙,由此也就明白,为什么枟西游记枠中的孙悟空、猪八戒一类神性形象,千变万化,而绝不会死———永远消逝。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梁祝殉情后还会化为比翼双飞的彩蝶。我国传统民间传说故事中,充满了这类生命转化的说法,反映了国人心灵世界对生命本原性的思考原型。

  春夏之交是万物生命转化的时机,另外,远古清明还未分化独立出来的季节性春俗,本身也是人生族群自身生命转化繁衍的大好时节。古春季习俗不是一种单纯观赏春色的娱乐活动,更多的是男女性爱交欢的盛大节目活动,或似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风吹拂,冰雪消融,万物复生,被严寒冬天困在土垒房中的农夫也感受到了春的气息,纷纷出门,到河边洗涤冬季积下的污垢。在他们看来,水能洗去一切脏物,祓除一切不祥,此即上述的“祓禊”习俗。“祓”本字“拔”,言拔除、拂除病气之意;“禊”字就是“洁”字,言修洁、净身之意。两字都从“示”,表示这种行为都属于心意的祈愿。古人相信,不生子也是一种病气,为了解除这种病气或促进生育,他们便在万物萌生的春天,来到河边洗涤,除去一切脏物病气。然后,男女相互歌唱嬉戏,传情交欢。这是春的节律在人生理本能中引起的骚动。男女各自寻觅愉悦自己的情人,有意者就在春花烂漫的大地上如痴如狂。这种习俗到了枟诗经枠产生的年代,还是颇为盛行,男女青年都借此良机,闹春游乐,取笑调情,寻找意中人。枟郑风·溱洧枠曰:“溱舆洧,方涣涣兮;士舆女,方秉蔺兮。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一一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一一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中“方涣涣兮”,枟韩诗枠说:“枟汉书·地理志枠引此诗,颜师古注曰:‘谓仲春之月,二水流盛,而士与女执芳草于其间,以相赠遗,信大乐矣,唯以戏谑也。’”诗中“洧之外,洵訏且乐”,可以推想当时男女杂沓、狂欢极乐的盛况:众多男女相谑、互相馈赠,以示定情。有学者戏言,枟诗经枠中“春天=水边=恋爱”,如中国枟礼记枠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自汉以降,节俗依存,内容渐变,两情依依,秋波传递,被刻画上了文明雅趣的诗意:“踏青”、“游春”,仿佛与人情无关,唯有自然风光、明媚春色的欣赏了。与春俗相连的洗涤恋爱求子的“祓禊”之尚,也雅化为文人赋诗品酒的高雅游戏———“修禊”。晋代王羲之在353年与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等四十余人,于浙江会稽境内兰亭“修禊事”,与会者临流赋诗,“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游目骋怀,怡然自足。原有的男恋女爱的浪漫风姿全不见了。民间大胆者,也只能悄悄来,像反映南宋世俗民情的枟白蛇传枠中白娘娘与许仙仗着神仙术,才放胆借游春逗情;一般的民众,在此节俗的举止也可想象了。而且,佛教传入,春俗三月三,又蒙上了宗教的外衣,成为皈教的善男信女进香许愿的吉日。这些情况,今天还在延续。现在的春游或三月三,在汉族地区,不外乎观赏春光和烧香拜佛,中间虽不乏情侣同游,情意绵绵,但与远古春俗专以结情侣、做爱已不可相提并论了。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异。

  端午节作为远古春俗的分流之一,除却春游怡情之外,随着时光流转渐渐丰富了自己独有的应和时节的习俗。

  其次,端午节节俗是我们先民在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存斗争中自我保护精神意识的体现。

  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在广袤的土地上,各民族的节日因地因时四季呈现着斑斓多姿的节日习俗和每个节日独特的精神内核。端午节亦如此。我认为,端午节是我们先民在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存中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

  农历的五月初五,在节气上处于芒种之后,夏至之前。而夏至在传统中国尤其是汉代以后民众的观念里,是阴气上升、阴气与阳气开始争斗的时节。受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和支配,在无力与自然相抗的情势下,为自保身心康健安全,谨慎辟忌是当时人的普遍心态,很多地区因此而出现了“躲午”的习俗。夏至和端午,时间上虽有差别,但偏重于天文物候的夏至节气对端午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如枟风土记枠对此即有“俗重端午与夏至同”的说法。作为季节转换之际一个重要的时令,端午在传统中国民众的辟疫观念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人们认为端午与夏至时节阴阳二气激烈争锋,暑毒盛行,汉朝时就流行着“此日盖屋,令人头秃”,“不得曝床荐席”等种种禁忌之说。为达到祭祷消灾的目的,南北朝时期的荆楚之地,人们在端午之日争踏百草,采摘像人形的艾草挂于门户,臂上还系有被称作“百索”或“长命缕”的传说可使人不染瘟疫的五色丝织品。唐时,扇在此日作为相互赠送的物品,也含有辟瘟之意。宋人范致明在枟岳阳风土记枠中提到竞渡是一种送瘟的仪式:“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擢鼓者,或为草船泛之。”如今我们看到的有关端午的种种意象,在古代都被赋予了更多辟瘟、消灾、保健身体的意义,是先民在生活生产中逐渐累积的生活经验,更是对生命的珍视和自我保护。

  五月,南北各地都相继进入温暖多雨季节,尤其江南地区浸淫多雨,多阴霾不正之气,蚊蝇孳生,百虫出动,是流感、腮腺炎、猩红热等传染病的易发季节,这也是古人把五月称为恶月、毒月的原因。据文献记载,五月初五正是九毒之首,为了驱邪祛毒,于是古人想出许多办法来防病强身,端午节便成了人们打扫卫生和“压邪”之日。为此,家家户户有挂艾叶、菖蒲、食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

  这些习俗,实际上就是采取一种很简单但又很实用的办法,来达到我们除病、除疫、保健的功能。比如粽子,在古代,甚至在今天的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它是一种最好的干粮。我前几年在浙江衢州乡间搞调查,立春过后,当地农民在祭春那天做了许多粽子,挂在家里的竹竿上面,有的一串一串地挂在房梁上。我感到纳闷,端午节还没到,做这么多粽子干什么?农民告诉我,下地干活的时候就拿它当干粮。做好的粽子一般放在通风的地方,一个月都不会坏,农民下地劳动带两个粽子,带一壶水就走了,比做饭还容易。这是我们生活的方式,或者生活的需要,所以从整个习俗来讲,它都是一种我们生存方式和生存智慧的展现。

  端午习俗中,还保留许多古老的东西,比如说“赶鸭子”。我们的许多报道可能没有注意到,“赶鸭子”实际是我们端午节很重要的一个习俗,这个习俗我在冲绳看到过一次。20世纪90年代初,我和日本的一些专家搞调查,冲绳的市长要展示他们的文化遗产,请我们去看,就是端午节那天海中“赶鸭子”。他们告诉我,端午的习俗可能跟中国有关,但是赶鸭子却是日本发展出来的新文化。我说不然,这个习俗也是中国传过来的,何以见得?沈从文先生在枟边城枠里,就谈到他的家乡凤凰城,端午节那天,男人们有的唱歌,有的就是下河赶鸭子,通过在江水中的搏击来展示男性的雄伟和魅力,赢取姑娘的芳心。福建石狮端午日与台湾港口有对渡的仪式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古老的海中“赶鸭子”。显然,冲绳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等也是与自我保护有关。端午前后正是菖蒲生长繁茂时节,人们除了将菖蒲制成蒲剑、蒲人、蒲鞋外,还用其根叶入酒炮制,俗称蒲酒。

  枟本草纲目枠中提到:“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萎,久服耳目聪明。”可见蒲酒可用以强健体魄、辟岁时风邪。

  雄黄酒即将雄黄这一矿物研成粉末,入酒溶解。可饮用亦可将少量雄黄酒涂在大人的手、脚处,小孩的脸、额上以辟秽,这已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另外还可以将雄黄酒喷洒在房间墙壁及帐幔之上,以驱逐蚊虫侵扰。雄黄辟邪的功效在民间传说枟白蛇传枠中,体现得最是淋漓。有着千年道行的白娘子在端午饮下雄黄酒后竟显出原形,可见雄黄在民众心里辟邪的功效有多么的强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国很多地区依然存有端午饮用、涂抹雄黄酒的习俗。

  赛龙舟也是这个目的。据说战国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沉江死去,于是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到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迹,于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这就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的起源。现代医学证明,参加龙舟竞渡,能强健体魄,提高大脑神经活动,增强心血管及呼吸肌的功能。

  当今,各地民众还有或自发或政府倡导的赛龙舟活动。这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体艺术活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桨声舟影里,众人划桨、齐心协力,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提升团队意识,还可以在对屈原等历史人物的怀念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因此,端午划龙舟活动实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而断不可再出现前几年某地政府为“方便管理”,将龙舟付之一炬的愚蠢举动。

  悬艾叶和菖蒲也有一定自然科学道理。民间古来有端午门前悬艾叶、菖蒲的习俗。艾叶有理气、利尿、解热、通经、祛痰、止血等功效。另外,艾叶还含有胺油酸、侧柏醇等成分,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并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菖蒲气味辛温,主风寒湿痹,有开心窍、补五脏的功效。人们把艾叶和菖蒲悬挂在门窗前,的确有清洁空气、除湿辟秽的作用。在先民未曾有此科学的药理知识之前,艾叶和菖蒲理所当然地就被理解成辟邪除秽、保全身心的物什。这反映了我国先民在长期与自然生息共存中未曾停歇地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此外,全国各地各民族地区还有很多饶有趣味的习俗,如食五毒饼、缚五彩线、佩五彩香囊、赶端午药市等等。所有这些习俗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巧妙利用自然力来调节生存环境,保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技艺和智慧。而对其中一些看似迷信的说道,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先民朴素别致的世界观,既然于人于己并无害处,又何必斤斤计较于迷信与否。

  再次,端午节俗积淀了民族固有的厚重的精神内涵。

  如前文所述,端午节起始与古人顺应节时的养生理念有关。这反映了我们先民自远古以来一直在孜孜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体现。

  如果套用时髦词汇来说的话,这反映了我国先民萌芽状态的朴素的“生态文明观”。

  环视世界,古往今来,单边科技主义的发展观,往往强调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得一时的安逸,并埋下了永久灾难的祸根。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就是一大例证。而我们的端午节俗,面对天时地利的变化,所采取的各种做法,却是因地制宜,顺应节时,顺势营构适宜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以利于自己和族群身心的健康发展。套用时髦词汇来说的话,这反映了我国先民萌芽状态的朴素的生活“生态文明观”。

  食粽、饮蒲酒雄黄酒等食俗是先民顺应自然、适时而动的自然观的体现。现代养生学、营养学也认为,反季节的食品虽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奇的心理,但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对人体并无益处。当然,我们古人并没有今日这般先进的种植栽培和保鲜技术,他们有的只是顺自然之势而动而食。而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拗正是养生学的根本。

  划龙舟等活动则体现了先民与自然中邪祟力量的搏斗,是人的力量在自然面前绝好的展现。屈原、伍子胥,包括曹娥,就是面对现实(自然的和社会的)知难而上,齐力搏击,取得胜利的文化代表。这种不畏灾难、坚信未来、齐心合力奋斗的精神至今犹在。这种精神依然可以成为支撑我们今天面对天灾的强大支柱。

  祭祀屈原等历史人物无疑大大地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在千年传承的传说和活动当中,人民切身地体会和领悟先贤的精神,并将之代代传承。而出游辟灾、端午射柳等则体现了在节日中怡情怡性的生活观。

  此外,端午节的诸多习俗渗入民间传说当中,也为民间文学的丰满殷实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生活养分。而自民间艺术生发的戏曲等艺术则借鉴了民间艺术的戏剧化情节而显得更加跌宕有致、内容殷实。

  闻一多先生在当年的枟端午考枠枟端午节的历史教育枠中指出,端午是由吴越先民源起,面对蛟龙,状如龙子,而举行的图腾祭的节日。其实质,也是顺势而为。是我国先民不畏天命,顺势开辟利于自己健康发展的生存环境、健康体魄的节日外化形式。辟邪一类的说道,仅是端午文化的外在形态,端午节的灵魂就在于我国远古先民面对自然界中的不可避免的不利变化,不惧怕、不畏缩的大无畏精神,顺其自然、利用自然、团结一致、迎难而上、共渡难关,最后安然地进入新的生活境界。

  端午节从肇始及今,不断流转变迁的节俗内容和精神内涵,不仅丰富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内容,更在这林林总总的节日文化中逐渐酝酿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共同的精神世界,这无疑将成为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财富。综观当今世界,现代化从来没有统一的模式,同样,处在全球化中的现代性也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在现代化以及现代性问题上之所以出现多元的现象,从文化层次上是和各国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从来都是依附在民族固有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不同的现代化和现代性从来总是有相对应的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础。它们通过各自的民族文化基础,用来凝聚和团结本国成员的力量,从而焕发出社会成员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因此现代化和现代性从来都是和文化的多元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端午节的民族精神魂脉,应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对此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后人无法躲避和推脱的重大责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端午节习俗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  端午节词条  习俗  习俗词条  意义  意义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茶文化茶道

 茶倒七分留三分做人情

喝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一个人的安谧,两个人的知己,都是快乐,非常中国味。  茶就是很中国的东西,有着士大夫的优雅情怀和隐士的恬淡风骨,比较适合“竹喧归浣女,莲动...(展开)

茶文化茶道

 潜江米茶

 “潜江人,礼性大,进门一碗米茶”,这是流传在湖北潜江农村的一首食俗民谣。  米茶的确是一种经济实惠、大众化的美食美饮。盛暑夏日,农民们从田间劳作归来,喝一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