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满族元宵节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是满汉共俗的重要节日,但过法与汉族不同,正月十四到十六有“灯官节”。满族的“灯官节”是由一人扮演灯官老爷也称灯上司,反穿皮袄,头戴皮帽,帽上插满松树枝子;另一人扮演灯官娘娘,一般是男扮女装,身穿红袄,两耳各夹一红辣椒,灯官爷爷和灯官娘娘各乘一台桥,走村窜户,谓之“灯官出巡”。轿很简单,一把椅子,两根木杆,由两人抬着。每到一户人家、灯官老爷唱道:“灯花哒哒,蜡花长长,严防火灾,告谕各家。”唱毕,户主施礼回敬,并致答辞。随后,“赠以红包”,内装五谷或钱币,一示吉利,二表酬谢。

  灯会是满族正月十五的吉利盛会,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各种彩灯相庆,故又称“灯节”。这天男女老少尽情观赏明月。在东北北部的满族人过的灯节别有一番景象:“十五元夕,户以上年积残油腊,聚铁镬中,悬门首燃之,至天明罢。而烟焰涨天……”,居住北方的满族还要过冰灯会。冰灯花样繁多,制做精湛,这一习俗,原是北方满族特有的风情,遂后逐渐被东北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喜爱,也竞相制作冰灯。满族大兴冰灯盛会,以图光明吉利。

  满族还有祈求丰年的“添仓年”,又称供仓节,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日,煮盆粘高梁米饭,置于仓内,用林桔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其意为马往家驮粮食,人寿年丰。翌日,再添新饭,连添三日。此俗,在东北农村的满族人民中至今还保持着。

  从事农业生产的满族人,最关注的是一年风调雨顺,所以,每年二月二都兴“领龙”之俗。这一天,满族家家户户从水缸旁到井旁,皆用草木灰撒成一条曲曲弯弯的灰道,宛如游龙,故称“领龙”。然后在各家的院中摆供祭祀,祈祷一年之中雨水充足。今天,随着历史的发展,祭祀之举不再流行,但撒灰之俗犹存。满族人民至今在此日还有吃猪头肉,烙春饼,“剃龙头”以求吉利的习俗。

  至唐代元宵灯节已成定式。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为庆祝国泰民安,谕令全国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放灯三夜,开灯节先河。当时在唐朝首都长安(今西安)安福门外,搭起20丈高的灯轮,点燃花灯5万余盏,盛况空前。到了宋代,描写元宵灯火的诗作很多,充分反映了此俗的流行情况。

  满族元宵节也非常重视。据《永吉县志》记载:

  街市张灯三日,金鼓喧闹,燃冰灯,放花炮,陈鱼龙曼衍、高脚、秧歌、旱船、竹马诸杂剧。是日男女出游,填塞衢巷,或是平沙,谓之“走百病”,或联袂打滚,谓之脱晦气。

  由此可见,满族元宵节内容丰富多彩。举行张灯、秧歌、出游、“走百病”等活动。

  元宵灯火。正月十五满族家家户户都挂红灯。满族大概受神杆意识的影响,灯笼杆挂得特别高。如《双城县志》所载:

  于庭前立松枝一对,或立长杆,顶缚松枝,各灯笼十杆。

  灯笼分为宫廷和民间两种。宫灯多用竹制品为骨架,用绢、绸、纱、丝等裱糊而成。外面绘以山水、花鸟等。而民间灯笼多用纸糊成,或用红绸或红纸成灯。

  正月十五观灯的习俗相延已久,使得各地父母官常把元宵灯会当成“与民同乐”的难得机会。这样就使灯会时间延长。

  如吉林省有些地方,正月“十三日为上万寿,商家民户皆悬灯结彩以示庆祝,并于所奉之神前供献馒头、饭菜,夜间悬灯,至十七日晚始止”。这就比一般三天之庆的旧俗前后各超出一天。

  元宵节最热闹的是闹元宵,满族又称为闹灯会。这时,店铺的商家,将事先做好的彩灯挂在门上,彩灯种类各式各样,如鲤鱼灯、狮子灯,各式走灯、“万马奔腾”“鱼跳龙筛”等等,这些灯或用纱绢,或用彩纸,穷工极巧。其中龙灯舞,更为节日增加热烈气氛,龙灯多用木条或竹子为骨架,贴布面后绘以彩色纹,用来翻滚戏耍。每条龙约长三四丈至五六丈,节数多为单数。每节内放置燃烛,称为龙灯。每节下插定一木杆,舞灯时,每人拿一节木杆舞动,展示出龙盘旋飞舞之状。

  沈阳地区闹灯会还伴有高跷、早船、秧歌、灯官等节目。据《柳边纪略》载:

  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奚击相对舞,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而已。

  灯官,为满族民间编创的一种节目。有地方志载:“有灯官者领顶袍帽”,“两人前后肩子而行,扮官姨者倒骑驴背随于后,杂役数人拥护之。沿户查灯,无灯或灯数不足者,罚以元宵千百,受罚者无异词”。当时清代官员杨锡恒看黑龙江玻辉灯节后,曾有诗云:

  绝塞寒云冻不开,全凭人辜咦春回。

  儿童踏臂欢呼处,争看灯官上任来。

  也有人记闹灯会的场面是,“士女游视,填滋街巷,乡间是夜,庭户亦盛张灯烛,杂扮诸剧,燃放烟火,惟不若城市之盛耳”。

  与灯会相伴的是冰灯。它是满族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满族人利用冰为原料,镂刻成各种冰灯。据载:嘉庆年间,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方“有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晶人”。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许多满族人家“于冬日喜作冰灯,以矾水凝雪成冰,镂成八仙、观音等像”。清人顾太清有一首《浪淘沙》,极赞冰灯:

  宝塔十三层,楼观飞惊。

  清凉世界往飞琼。

  姑射仙人肌胜雪,玉佩纵睁。

  巧制太轻盈,细缕坚冰。

  六鳌海上势峻增。

  看到雪消明月夜,万点寒星。

  北方的冰灯,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闻名遐迩。以至于人们一提到冰灯就立刻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的冰洁玉雕世界。

  东北地区满族民间,元宵节围绕冰雪还派生出许多民俗文化。正月十六这天,满族妇女有出室漫步的习俗,谓之“走百病”。据杨宾的《柳边纪略》记载:

  十六日,满族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连袂打滚,日脱晦气。

  此俗在清初东北地区满族民间很盛行。这天满族妇女卧冰、滚冰,借以去晦气,日“走白冰”。“白冰”与“百病”同音,人们认为冰雪是圣洁的,滚冰卧雪不仅脱晦气,还可以在一年四季中洗衣服都洁净。至令在满族聚集的地方仍流行。如吉林省辉南县辉发满族乡的满族妇女在正月十五晚饭后多到井旁或湖泡冰面上轴辘冰。边在冰上转辘边叨念“钻辘冰,去百病”。清末江浙诗人沈兆提在《吉林纪事诗·岁时》中曾咏此事云:

  鱼龙曼衍夜张灯,雪月交辉淑景增。

  联袂踏歌归兴好,脱除晦气应休微。

  恰是满族妇女联袂滚冰“走百病”的生动写照。

  满族在正月十六这天还有抹黑与放偷的习俗。满族向以礼法严格著称,可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却不分男女,抢先往对方脸上抹黑(锅底黑),被抹的人认为会平安吉祥。相传满族的先世们在一次大火中,有一半人没有救火,猎神大怒,让乌鸦告诉脸上有烟灰的人带上宝珠,作为救火的标志,以后就可以免灾,逢凶化吉。在抹黑习俗中,尤其男女之间互相抹黑最为盛行。如志书载,黑龙江省有些地方正月十六日抹黑“青年男女尤甚”。看来,抹黑似乎是男女青年的一种满足。在暖辉地区,这一天不分长幼老少互相抹黑脸,青年男女互相追逐着抹。而年长者,脸上也要抹黑,他们认为这天“抹不着黑,一年不吉利”。

  放偷也称纵偷。这一习俗反映满族先世女真人在氏族社会的经济观念和婚姻习俗。女真人从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向往留恋曾经生活过的“大同社会”,留有公有制观念的“纵偷”习俗。他们在正月十六日这天有一种放偷古俗。据文献记载:

  全国治盗甚严,每捕获论罪外,皆七倍责偿。惟正月十六日,则纵偷一日以为戏,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是日,人皆严备,遇偷至则笑遗之。既无所获,虽备攫微物,亦携去。妇人至显入人家,伺主者出接客,则纵其脾妾盗饮器。他日知其主名,或偷者自言,大者具食以赎(谓羊、酒等),次则携壶,小亦打糕取之。亦有先与室女私约,至期而窃去者,女愿留则听之。

  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而人们在“遇偷至则笑遗之”的心态驱使下,发展为“先与室女私约”偷婚的习俗。

  满族民间有不少地方借元宵节之日根据自己的需要借机问姑神。在民俗中迎紫姑是妇女们的一种占卜方式。我国自汉唐以来已形成关于紫姑的传说。相传,紫姑是受正妇悍妒的妾,在元宵之夜于厕中被杀。紫姑死后,冤魂不散,常在厕中哭泣。此事为武则天所知,封她为厕神。这样民间流传祭紫姑之俗,其方法是在元宵节前,妇女们做纸人或木人,或用衣衫披在扫帚上当紫姑,再放在厕中祭祀,并念诵以紫姑咒而迎神。

  咒语说:“子青(其夫)不在,曹妇(正妇)已行,小姑可出”。这种习俗在满族民间流传后,紫姑换成了满族姑姑神,而且迎祭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如在辽宁地区,正月十五“煮水饺之笊篱,糊以纸,画耳、目、口、鼻置厕旁。是夕用童男女二人扶持之。卜年景早涝,彼以叩头答之,第几个月早涝,即几叩首,所谓请紫姑神也”。这里把满族筑篱姑娘与卜年月的习俗结合起来,但又总离不开紫姑神。又据辽宁省《义县县志》记载,这天妇女用香烛、茶酒夜请姑姑。

  问吉凶、休咎、丰歉。妇或女二人各用筷子三枝,谓日:

  “姑姑灵,姑姑圣,筷子姑姑有灵应。”

  在黑龙江地区这种祭祀活动更有特点。据民国十五年黑龙江省《双城县志》载:

  (是日)晚问,妇女请姑姑神、卜问本年一切休咎。法以木勺为首,横缚一木为两臂,下缚有权之木为两足。勺上包纸,绘眉目口鼻,顶插花,身着衣,携之厕中念数语入室,以秤称之,较重于前则神至矣。扶置炕桌旁,问诸事。以前后磕头,为休咎所由判。此即古之赛紫姑耳。

  紫姑本是汉族民间厕神,传到东北地区满族后,从形式到内容却发生了变化。表明满汉民俗文化的融合。满族在元宵夜除观灯外,还跳民族舞,即满族的(笊篱姑娘)舞,它与汉族请紫姑相似,又有满族独特的民族特色。这项活动俗称“请笊篱姑娘”。即用新柳条编成新筑篱,外贴糊白纸并画上姑娘的头像。挂在五尺左右的木杆上。有的还给笊篱姑娘穿上新鲜的红衣,两手各置手帕等。笊篱姑娘打扮好后,先供在房西头。

  这时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头戴红布,把笊篱姑娘举到院子中。人们开始围着她跳舞唱歌。歌中唱道:

  笊篱姑娘下山来,十五十六看灯来,梳的什么头,梳的四散头,。头上抹着桂花油。

  也有这样的歌词:“笊篱姑娘本姓白,戴朵花,背捆柴,扭扭搭搭下山来,你也拍,我也拍,拍着手儿跳起来。”这种习俗原本是纪念古时被虐待而死的“筑篱姑娘”。不过此俗的真正动机是借此仪式向“筑篱姑娘”问卜。据说,只要问的人心诚,就可以得到回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满族元宵节  满族  满族词条  元宵节  元宵节词条  满族元宵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