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是国际扫盲日。“知识就是力量”,用于形容现今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的社会很切合。人类社会取得今天的成就,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有知识,便会落后,且有碍社会文明进步。为了鼓励世界各国加强教育和重视知识,提高识字率和扫除文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0年把每年的9月8日定为“国际扫盲日”。
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人类设想中的几大理想在21世纪出现了实现的希望—普及识字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在新世纪,全民扫盲(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仍是一个未完成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时时在变化。
之所以会这样,其原因很可能是:过高的目标,不充足的和重复的工作,政策和资源的缺乏,以及持续对任务重要性和复杂性的低估。不管怎样,从这几十年获得的经验说明:达到普及识字的目标,不仅需要更多、更好的努力,还需要更新政治理念,并且针对地方、国家和国际等不同等级做不同的工作。
文盲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球成人文盲约为8.6亿,约占全球成人人口的20%。全世界有1.13亿学龄儿童不能上学,其中2/3是女童,大部分文盲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贫穷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也存在大量的文盲,仅美国就有4000万成年人无法给孩子读书读报,并无法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
为了消灭文盲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66年就决定,把每年的9月8日定为“国际扫盲日”,目的是动员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机构同文盲现象作斗争,并希望通过国际扫盲日活动推动扫盲工作的开展,使各国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在校学生不过早辍学、成年文盲有受教育机会。
198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联合国还曾宣布,从200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努力实现2015年以前将全球成人文盲总数比2000年减少一半的目标。
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扫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过去几年,成年人的文盲数量从1985年至1994年的8.71亿减少到2000年至2006年的7.76亿。同时全球识字率则由上一时期的76%上升到84%。
但是扫盲任务依然严峻,目前全世界约有7.74亿成年人是文盲,有7500万适龄儿童未能入学,还有数百万青年过早离开学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造成发展中国家高文盲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口发展角度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率高,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教育投入难以与人口的增长成正比。从语言文化角度讲,多语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这在非洲尤为严重。拥有1亿多人口的尼日利亚共有410种语言,仅有660万人口的贝宁也有近60种语言。从社会生产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程度不高,一些工作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大,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不十分强烈,文盲与否对社会生产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看书识字、吸取知识要在明亮的教室里,还是在宽敞的图书馆中?其实,简陋的难民营中、昏黄的烛光下也可以安放下一张书桌;识文断字、读报写信是学龄孩子的特权,还是健全人的专利?其实,只要用心努力,年龄不是差距,伤残更不是问题。我们拥抱知识,可以随时!随地!
识字率与国际扫盲日
识字率与文盲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识字率是指读书和写字的能力水平到达可以沟通的能力。识字率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教育普及的程度,也可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识字率的增加和国民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印刷术的普及等也有着关联。
文盲按联合国定义,包括三类人: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又被称为功能性文盲。
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时个人脱盲的标准是:农民识1500个汉字,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城镇居民识2000个汉字;能够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章,能够记简单的账目,能够书写简单的应用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11月17日所召开的第14届代表大会上确立每年的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旨在动员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重视文盲现象,与文盲现象作斗争,并促进世界各国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初等教育的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达到能够识字的目标。最终达到增进人际沟通,消除歧视,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全球教育报告》的估计,全球仍有总共超过7.81亿名成人没有基本识字能力,其中2/3是女性。此外,将近1.03亿名孩童无法上学,进而无法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其中,南亚和西亚是成人识字率最低的地区(58.6%);倒数二、三名分别是撒哈拉非洲地区(59.7%)和阿拉伯世界(62.7%)。
全世界识字率最低的国家是布基纳法索(12.8%)、尼日尔(14.4%)和马里共和国(19%)。在发展中国家,识字率呈现上升趋势,发达国家的识字率基本上保持稳定,但是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反倒开始出现识字率倒退的现象。
扫盲与健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8年国际扫盲日的主题依然确定为“扫盲与健康”(与2007年相同),旨在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读写能力与公众健康之间的关系。
文盲现象对人类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不识字,人们就无法阅读药瓶上的说明。不识字意味着人们不太可能了解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传染病有关的事实。应对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公共卫生挑战,扫盲是不可或缺的行动。
自1979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先后设立了六项国际性扫盲奖:
1.“娜杰日达·克·克鲁普斯卡娅国际文化奖”由前苏联政府捐助。每年9月8日国际扫盲日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表彰扫盲出色的机构、组织和个人,故又称该奖为教科文组织扫盲奖。
2.国际野间扫盲奖,1980年,由日本最大的综合出版社“世谈社”设立,并以该社社长姓氏命名,奖金为1.5万美元。
3.国际阅读协会扫盲奖,1979年创立,奖金为1.5万美元。
4.世宗王扫盲奖,1990年由韩国政府设立,有两个奖项,奖金各为1.5美元。
5.马尔科姆·阿迪塞希亚国际扫盲奖,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的名字命名,1998年开始颁发,奖金为2万美元。
6.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