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在非洲每天使超过6000人失去生命,每年世界约有1亿儿童因贫困而失学,每年约有525000位母亲因难产或缺乏必要的卫生医疗条件死亡,贫困还使超过2亿儿童被迫成为童工。
根据联合国最新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世界约30亿城市居民中有10亿人居住在贫民窟里。目前可以预料,50年后居住在贫民窟里的人数将增长300%。如今,在第三世界国家仍可以看到大批农民涌向城市,导致贫民窟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失业、疾病、饥饿和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贫困是“无声的危机”,不仅严重阻碍了贫穷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也是当前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蔓延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
1987年10月17日,10万多人聚集在《世界人权宣言》的签署地巴黎特罗卡德罗广场。他们宣称贫困是对人权的侵犯,并承诺将携手保护贫困人群的人权。此后,每年的10月17日,人们都举行相关活动,表达他们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和声援。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并确定1996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年”,1997年至2006年为“国际消除贫困十年”,以引起人们对贫困问题的重视,推动全球消除贫困工作。
目前,世界上仍有超过10亿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每人每天1美元标准之下。很多人甚至每天以不足半美元的水平过活,忍饥挨饿。大约8亿人处于食物不安全状态,或者因为食不果腹而不能正常劳动、健康生活。2000年确立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要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贫困水平降低一半。在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努力下,全球消除贫困工作取得进展,但依然任重道远。根据联合国2008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1990年至2005年,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总数从18亿减少到14亿,到2015年可能会减少到9亿。
但是,贫困人口减少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亚,特别是中国,而其他地区的贫困人口减少幅度要低得多。据公开信息描述,中国主要分布于农村的贫困人口,1978年有2.5亿,1985年减至1.25亿,1993年再减至0.8亿,2000年还剩0.3亿,现有0.261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独联体国家,贫困人口人数不降反升。此外,国际社会消除贫困的努力还正面临诸如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及全球经济滑坡等新的挑战,前景不容乐观。
贫困定义
贫困源于对未满足的需求的审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 · 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指贫困人口缺少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对于个人、家庭的生存及幸福需要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 ”
国际消除贫困日历年主题
2006年:共同努力,摆脱贫困
2007年:贫困人口是变革者
2008年:贫困人群的人权和尊严
2009年:儿童及家庭抗贫呼声
2010年:缩小贫穷与体面工作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