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立春的天文意义

天文古籍

  《太平御览》:“《国语》中言:农祥晨正。唐固注曰:农祥,房星也;晨正,谓晨见南方,谓立春之日。”晨正,谓某星宿清晨时正中于某一方位。

  在黎明的清晨。当可以见到房宿星座在南方出现的时候,也就喻示着立春之日的到来。

  《淮南子·天文训》:“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这里记载的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方位来判断节气的天文学方法,并且将“音”波能量属性结合天文变化一体而论,不离天德能量输布的动态特征。

  《史记·天官书》:“立春日,四时之始也。”司马贞《史记索隐》曰:“谓立春日是去年四时之终卒,今年之始也。”这里面有度、数、信的把握和物相的指标。古人也是借用了物相的措施和手段,并与在清晨与傍晚观察天象相结合,发现并且运用这些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从不缺乏文化玖“术技巧“科技”的发明和应用。在对于天文学质象与物相的同步把握中,中国古代早就发明出圭表和日暑,这是中国古代圣It,发明并且使用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相天文测量仪器。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八节二十四气,气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冬至暑长一丈三尺五寸,夏至4长一尺六寸。问次节损益寸数长短各几何?冬至唇长丈三尺五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启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这其中的“气损益”所指出的内含,就是物相载质象的动态变化,透过物相之“利”才能把握质象之“用”。

  《周髀算经》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用到天文讨算之中。“髀”,股也。立八尺之表为股,表影为勾。用八尺长的标竿竖起来测量太阳中午照射的影子,立春那天影子的长度为一丈五寸二分。

  《周髀算经》记载了八节二十四气的计算方法,因为算法是为质象之服务的,因此与西方纯以物相而论的历法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以西解中”的过程中,不抛弃东方文化“以质论物”的法则,才不会丢失根本。现代人根据古人记录而计算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日晷长度。

  《周髀算经》中没有标明日中立竿测影的确切地点,现代学者通过数据计算,推测日暑观测点在纬度大约35.33度的地方。

  古人重视修身明德,慧识重质象,智识重物相,同步研究天文和物候,目的就是从中把握天道自然规律,指导修身养生和工作生活,甚至是国家治理。所以《汉书·天文志》中说:“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壹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四时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

  《黄帝四经·论》中提出了“建八正”的修身养生方针:“天天则得乔神,重地则得元根。顺四时之度,定立精而民不有疾。处外内之立,应动精之化,则事得于内,而得举得于外。八正不失,则与天地总矣。”修身明德和养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人合一,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掌握天文乾阳能量的变化规律而养性,把握地理坤阴能量的变化规律而养命。顺天之疾。生命内天地之心天肾地的上下之位,以及体表前识外王的有为治理与身内五脏六腑无为而治的位置,主次应分明,不能颠倒混淆,呼应于外天地阴阳能量升降变化的规律性。将这个核心把握住以后,治事既能得益于内在无为而治符合天道的主宰,同时举措行为也就会正确地施行于外部的物相世界。在此前提和基础上,“建八正”,而且不丢失“八正”的正善治’。将“天、地、春、夏、秋、冬、内外、动静”这“八正”都把握住,只要“八正”不失,就很容易走进天人合一修身养生的轨道。

  重视研究年度周期律中的立春,对于全而把握“建八正”的修身养生方针非常有益。由于修身明德文化教育的社会主流文化迷失,很多人过去不了解传统文化,在修身或者养生中没有把握住“八正”,年复一年中一次次地丢失了春的机会和机遇,后天意识片面为用。自损心身健康,是非常令人遗憾的。通过学习节气修身文化,把握天时和地理特征,并掌握正确的修身和养生理论方法,也就能学会川“人文”去主动与天文的四时之度相应,与地理的四时之度相合,同步践行人法地与地法天。

  《春秋左传正义》记载孔颖达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见云物气色。若有云物变异,则是岁之妖祥既见,其事后必有验,书之者。为豫备故也。”研究传统文化,应当纲目清晰,知度识数。立经建纬,全面掌握。在年度周期律中,八节之日,在质象的能量与物相转折性的变化中,都具有规律的启示性和预示性。在这一天,古人都会登上特定的观察地点,同步运用慧识与智识,收集记录前识的发现,既把握云彩、风向、温度等各类物相的变化显示特征,同时也透过物相而掌握质象,把握住气与色的特点。古人将这些观察所得用文字记录下来,是为了验一证与校正,正确应用于修身与治事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节的度、数、信中,要重点掌握好八节的名和形的意义。

立春物候

  物候,是指生物顺应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在天德地气能量作用下形成的生长、发育以及活动的节律,进而表现出规律性的物相变化过程现象,主要是指动物、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等物相。“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气的能量变化和候的时间节点。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并且应用《周易》的十二辟卦象喻天德地气能量的消息作用规律性,总结了每一候的代表性生物活动特征。十二辟卦对应二十四节气,在每一卦统御一个节和气的前提下,能量又分理着相对应的七一十二候中的某些六候,产生物候变化的物相形成。

立春三候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一候东风解冻:泰卦,初九。《周易·泰卦》:“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象》:拔茅征吉,志在外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初交动,乾变为哭,哭为风,于后天八卦位居东南,故曰东风。翼散,故为解;乾为寒,故曰解冻。一候为五天,立春后一候,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火气温,故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泰卦,九二。《周易。泰卦》:“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立春后五日,二艾动,变卦明夷。互坎为隐伏,故曰蛰虫。乾健,故曰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

  此句是说哲居的虫类因气至而慢慢在洞中苏醒。“振”表示蛰虫动而未出,要等到二月才会出来走动。蛰虫虽然还在蛰伏中,但是已经开始苏醒了。

  三候鱼陟负冰:泰卦,九三。《周易·泰卦》:“无平不破,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三交动,乾变为兑,兑为鱼。三在下卦之上,故曰涉;在上卦之下,故曰负。坤纯阴,故为冰。一说乾为涉,伏坤为载,故曰负。乾为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逐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鱼险负冰,也有些古籍中记载为“鱼上冰”,据学者考证是《元史志》

  改之为“鱼涉负冰”。再过五日,因河水中阳气至,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向上游动而接近冰面,此时,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这种融化,特别在黄河流域,是不可抗拒的自动性过程。鱼与龙都生于水中,既然自然界中的鱼都已经开始活动了,那么,我们体内肝中质象态的青龙,也就必然会开始活动起来。

二十四番花信风

  古代圣忽们发现,地球上的人类生物链、动物生物链、植物生物链这三大链环中,动物生物链和植物生物链顺应天地无为而治的现象,比人类生物链更为具有度、数、信的顺应性。俗语道:“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花木即属于植物生物链,而鸟类就属于动物生物链中的羽虫。自然界五运六气守信而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活动都与之息息相关。因此,中国古人便总结出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规律,引导人们克服妄意,正确地顺天应人,治人事天,格守大道和天地的度、数、信,给生存带来幸福与安宁。

  《岁时杂记》曰:“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花信从小寒开始,到古清明(今谷雨)节时结束。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古清明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像信使一样守信绽放。带来时令节气的信息,因而一共是二十四种花信。南朝梁宗漂的《荆楚岁时记》、宋代程大昌的《演繁露·花信风》、宋代王违的《盖海集·气候类》、清代汪颧的《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简称《广群芳谱》)等著作中,都有关于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记录。唐代徐师川诗云:“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

  对于花信的一记载,不同的书中略有不同,比较普遍的是:

  小寒三信:梅花、山茶、水仙;

  大寒三信:瑞香、兰花、山矾;

  立春三信:迎春、樱桃、望春;

  启蛰(今雨水)三信:菜花、杏花、李花;

  古雨水(今惊蛰)三信:桃花、棣棠、蔷薇;

  春分三信:海棠、梨花、木兰;

  古谷雨(今清明)三信:桐花、麦花、柳花;

  古清明(今谷雨)三信:牡丹、酴?、楝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立春的天文意义  立春  立春词条  天文  天文词条  意义  意义词条  立春的天文意义词条  
茶文化茶具

 美器·琉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