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嘉兴粽子

  端午吃粽子的食俗起码在南北朝(北齐至隋初)杜台卿《玉烛宝典》中就有记载:“洛阳人家端午造术(秫)羹(或曰枭羹)、艾酒。”晋代关于粽子功用是这么解释的:仲夏端午……以菰叶裹粘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粘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吃粽子不是目的,包出来了祭神完毕不能浪费,古人把享用祭品叫作“咬福”。包粽子的目的就是要在春夏转换的时节调理阴阳,终极目的是“赞时”,即推动阴阳转换使其尽快形成新的平衡,也是恶日趋吉避凶观念的衍生。这说明起码在晋代,粽子作为一种南方稻作地区传统的大众食品已经是端午节的专用食品了。

  精英祭祀礼俗转换为民间风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在转换的过程中花样翻新,据宋末元初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北宋吕原明著),说是宋元时期的粽子已达数种之多:“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

  嘉兴粽子作为端午食俗品牌,其知名度的高位流传是无可比拟的。嘉兴粽子作为一种端午节汉族民俗食品,粽子在嘉兴一带流播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万历秀水县志》卷一云:“端午贴符悬艾啖角黍饮蒲黄酒,妇女制绘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于臂。”明朝《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五云:“五日为端阳节,祀先收药草,食角黍。”而且,随着民间习俗的传承发展,粽子的制作技艺也日渐成熟。明《续修四库全书》(二一五·子部·谱录类)第11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易牙遗意”二卷(明·韩奕撰)卷下云:“粽子—用糯米淘净夹枣柿轧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又法:以艾叶浸米裹谓之艾香粽子,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许石灰煮者欲其茭叶青而香也。”到了清代,嘉兴民间在清明、端午节食粽的习俗更为具体丰富。清代项映薇著,王寿、吴受福增补《古禾杂识》卷一云:“清明日,攀柳条插户钚,小儿女发间缀柳叶。俗竞以是日前后上墓祭扫,焚烧纸钱;村人聚观,分享角黍。”“重午日,梁间贴朱砂辟邪符,胆瓶供葵花、艾叶,正午饮菖蒲雄黄酒。闺人作蟾蜍袋、蒜葫芦、金蜘蛛、绢老虎、钗梁缀、健人符;市上筛锣击鼓,跳黑面钟馗、红髯天师;南湖观竞渡。”“是日食角黍,谚云‘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卷三云:“寒食节,有青团灰粽。乡人则作茧团,其形如茧,以祈蚕也。立夏节有麦芽团;端午节有端午粽;七夕有馓子、油堆;中秋有荤素月饼;重阳有栗糕,上插小红旗四面;腊月祀灶有汤团、赤豆饭;新岁有年糕、元宝、寿桃等制。”直至清朝末期,嘉兴一带城乡,每逢过年、过清明节、过端午节,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不仅自己家人作为节令食品,而且还作为礼品馈赠亲友,甚至成为老百姓日常食用的点心食品,在许多城镇都出现了专售粽子的店铺。《古禾杂识》卷二云:“[受福增]禾城四门,风景各殊。昔谚有曰:‘北门米脚子,南门大粽子,西门叫花子,东门摆架子。’盖北市向多米行;南市极短,止通乡儎,无大店铺,仅见粥糕团小经营,而某家角黍最大,乡下人竞趋之。”可见,当时粽子已然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美食。除了传统习俗对嘉兴粽子的流播产生重要影响外,嘉兴地区悠久灿烂的点心文化也推动了粽子制作技艺的发展。嘉兴粽子受“嘉湖细点”茶食的制作技艺影响颇深。明朝中叶,东吴西浙,饮食丰富奢华,嘉兴湖州一带的茶食品种丰盛而且做得十分精巧细腻,被称为“嘉湖细点”,驰名江南。周作人《再谈南北的点心》一文记云:“点心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至清朝末期,茶食品种之多不可胜数,粽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说起端午食俗,无人不晓嘉兴五芳斋、真真老老、昌记等老字号的粽子。嘉兴在每年初夏都会举办中国嘉兴粽子节,全国各地粽子厂家云集,在嘉兴开展粽子文化系列活动,有粽子擂台赛、包粽子表演、百粽宴、参观粽子博物馆和龙舟赛等民俗活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嘉兴粽子  嘉兴  嘉兴词条  粽子  粽子词条  嘉兴粽子词条  
茶文化茶具

 认识青花瓷茶叶罐

茶叶罐本是爷爷常用之物,自然十分心爱。文革时期,为了保存好茶叶罐,爷爷在造反派进门时,把茶叶罐灌上水沉在家中水缸里。这一沉竟是好几年,后来,家里淘水清理大缸时,...(展开)

茶文化茶具

 茶巾的来源

茶文化是一种休闲文化,格外讲究外观与细节,和茶相关的器物,都以精致小巧为佳,茶巾也是这样。专用工具的多样化细分,是文明的最直观的标志。严格来说,论其用途,喝茶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