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清明、夏至、立秋、冬至……这些24节气的名称,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什么是节气呢?24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法。随着中国古代历法的对外传播,从近代起,又随着华侨的足迹所至,24节气已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24节气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和科技有很大的关系。农业生产与季节、气候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了气候变化与太阳的位置有关,所以,就发明了用土圭(gui)来观测日影,以此来决定季节。所谓“土圭”,其实就是一根简单的杆子,把杆子插在土里,阳光就会在地上投下一条影子。古人每天中午测看日影,发现一年里日影的长度发生着很有规律的变化:从夏到冬,日影由最长逐渐变到最短;从冬到夏,日影又从最短变成最长。于是古人把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和最短的那一天统称为“日至”。“至”就是到顶的意思。他们把日影最长的这天,叫做‘旧长至“,或叫”长至“,也就是”夏至“;把日影最短的这天叫做’旧短至”,或叫“短至”,也就是“冬至”。
后来,古人又在春、秋两季里,发现各有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相等,于是就规定这两天分别为“春分”和“秋分”。
到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里,已经记载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24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24节气的全部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的《淮南子》一书中,距今已有两千年。从地下出土的文献完全可以证明,中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用节气注历,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只要观看历书,就能很方便地掌握季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