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灵台祭天

  古人祭天,观测天象的高台叫“灵台”。中国有很多灵台,如洛阳灵台、咸阳灵台、南京灵台等。在汉以后曾以灵台灵台观作为政府机构,即后来的钦天监,即中央政府属下的专门司理气象、地理、农时的机构。唐以后,灵台兼设正字,看来连汉字的构造法也管了起来。清朝的灵台正字官阶三品,或从三品,可见权位之重。

  灵台县以台名命邑名,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始。据史书载,公元前12世纪初,周文王攻灭今灵台境内的密须国,征服密须周围的崇、共、阮等部族,为最后攻灭殷纣做好了准备。于是在灭密须后二年立台祭告天地。祭天的高台叫灵台,祭地的叫畤。今见于史书的祭礼记载,祭天主要仪式是“燎”,即烧一堆大火,让烟火缭绕冲天,送上君主的祭祀表文的灰烬,告诉上帝人间君王的意愿,是人与神沟通的一种方式。至少古人是这么人认为的。葬仪、郊祭、燎疳、送瘟神等敬神仪式,主要一节都是燎、望燎,即烧烟火告天。

  周文王立灵台祭天,明确表示自己君王地位的确立,也就是说明确表达了与殷纣决裂的态度。因为燎、望燎只能是君主的专权。后世,就连祭祖、祭灶,郊祭时的望燎,只能由法定的嗣承人主持,其他一切人都是僭越,即非法的。

  顺治十八年的《灵台县志》记载灵台县有灵台,确址在今新灵台的背后高埠处。只说台高三丈六尺,是文王祭天处,未言及祭祀规程,即由谁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举行祭祀。可见灵台荒芜已久,此后再没有帝王或准备作帝王的人出现在灵台了。1927年冯玉祥部队驻灵台县城时,铲平了灵台作营房,居然在灵台土丘中挖出铜鼎、铜镜等文物。据说当时震动很大。但当时文物被抢、散失,军营修建也中止。1934年灵台军人杨子恒回乡省亲,协同县长张东野捐资募款重建了灵台。新修的灵台高三丈六,方座,基围三十六丈,顶端阁楼飞檐斗拱,台身四面镶民国显达孙科、林森、汪精卫、杨虎城、韩复榘等人题词。“灵台”二字的牌铭据说是林森手迹。台端阁亭中塑周文王像,作布卦姿势,故传统说法把灵台称为文王画卦台。

  从此以后,灵台在荒邑小县成为地标性建筑。当时的灵台民教馆,以后的文化馆、图书馆都设在灵台下。院内苍松翠柏,碑林琳琅,典雅古朴,成为文人聚会、百姓敬神的好去处。这一时期形成了每逢正月十五、四月八、七月十五、九月十三、除夕夜到文王台下烧香敬神的自发习俗———文王祭天台或国家天文台的功能一扫而空,祭天的灵台成为百姓向上苍祈福的一个象征性建筑。走方僧道,云游隐士,凡来灵台的必先到文王台持香叩敬。每年正月各乡社火队进城,必先直奔文王台下,持香上表,叩头、放炮,耍几折出五关,然后才能巡演市巷。凡来台下祈祷的人,或祈摆脱困厄,或祝仕途通畅,心态不同,但虔诚如一。

  1967年灵台毁于“文革”。1984年灵台县人民政府顺从民愿,拨巨款在旧址重修了灵台。期间有百姓自愿捐款。新修的灵台,为钢筋水泥结构,高36米,周圈96米,分四层,顶呈卷檐斗拱,顶端一层塑文王像,形制仿旧,基围96米,收碑刻200余方,除修复古人碑帖外,又收入今时名人手笔百余幅。灵台一改旧时以敬神为目的的功能,成为民间文化艺术荟萃交流的重要场所。县文化馆、博物馆曾在灵台下设署办公。祭天的文王坛灵台,从此远离了“燎”,用土话说就是一个大烧火台的印迹。如今历史已步入了宇宙航天的时代,人们告别了用一堆烟火向上天表达信息的时代,而是亲自飞向天空,了解太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灵台祭天  灵台  灵台词条  祭天  祭天词条  灵台祭天词条  
茶文化元宵节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