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年开始的第一个节日,是我国的农历年节,民间以春节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古代称之为“元旦”、“元辰”、“元朔”、“朔日”,也称正月初一为“三元”,认为这一天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辛亥革命后,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元旦,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
“年”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传说它原是太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头上长着触角,十分凶猛,每到寒冬将尽,新春快来之时,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个时候,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把“年”吓跑,一夜过去,到了天明,大家平安无事,于是高高兴兴地相互祝贺,找来丰盛的食物一起吃。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一个欢乐的节日,并把它叫做“过年”。又有一种传说: “年”有谷物成熟的意思,《谷梁传》云:“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故此,“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还有一种说法: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虽然说法不一,但这一古老而隆重的节日,却一直流传在民间。
春节习俗,各地都热闹非常,从除夕夜起,城乡处处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彻夜不息,歌舞百戏,盛况空前。
“珠江三角洲古为百越之地,佛山归属番禺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分番禺县置南海县,属南海县地,称季华乡。唐贞观二年始名佛山。”。宋代,中原百姓为避战乱,大量南迁入粤,人口大增,佛山百姓“五方杂处,习尚奇出矣”。春节民间的习俗也集各地之大成,形成丰富而独特的风尚。一年之始、万木皆春,人们对来年寄托着无限的祈望与憧憬,因而都认真对待,着意操办。佛山民间春节习俗,主要有迎春、贺岁、祈福三大部分。
佛山民间的迎春活动丰富多彩,寓意吉祥,时间在春节前15天至十二月底除夕夜。主要春节活动有:
谢灶(送灶君)
灶神的传说甚多,有说是火神祝融,有说是炎帝,有说姓张名禅,也有说姓苏名吉利,又说神为老妇,也说神是美女……不管灶神是谁,其信仰都是从灶的自然属性及对人们生活的实际作用而产生的,据说灶君不仅掌管饮食,还掌握人们的寿命祸福。而“小神居之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的传说更是广为流传。因而腊月二十三(民间有官三、民四、蛋五之说),家家必“送灶君”(灶君,即灶神,灶王爷),这一天,民间俗称“谢灶”。据说这天灶君老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交旨,汇报是年体察民间的状况。为此,家家户户都希望灶君老爷向玉皇大帝讲好话,祈求上天保佑来年“丰衣足食”。因此,谢灶礼仪必事事周到。祭品各镇乡略有不同,较多是用白米、红糖、利是以及鸡、烧肉、桔子,还备鲤鱼一条(民间称为“谢灶鲤鱼”),写一张“谢灶疏”,内容多是感谢灶君保佑之类的话,还备一匹纸马(佛山剪纸符疏类制品),好让灶君乘马上天。谢灶仪式是先备清水一碗,用黄皮叶或柚子叶渗清水洒灶君神位,意为为灶王爷清洁沐浴,好让灶君爷干干净净上天。然后摆上祭品,上香烛祷告,燃化谢灶疏和纸马。高明区则用自家巧制长长的“濑粉”祭拜灶君。
扫屋(大扫除)
无论穷富人家,年前都要扫屋,干干净净除旧迎新年。民间有“年廿八,洗邋遢”(俗音读“辣挞”)之说。不过,在广州、南海、番禺、顺德一带农村习俗略有不同,民间有迎春扫尘歌流传: “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屋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养猪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杂物抹一抹,腊月二十九,烂野都搬走”。扫屋多用干葵叶扎在长竹竿上,房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扫一遍,把杂物收拾好,家家户户干干净净迎新年。
办年货
进入腊月就到了准备年货的时候了,过去,广大老百姓一年到晚为生活劳碌奔波,也没有多少闲钱积蓄,但是到了年终腊月,都要为准备过年而费尽心思。有钱人家当然是随心所欲,用的、吃的、穿的、送礼的,应有尽有,还要挑好的,买贵的才够体面,鱿鱼海味、腊味山货、发菜蚝豉、冬菇云耳、干鲜果品应有尽有。而穷人家讲求的是实在,办年货除了挥春和包利是用的红纸、敬神的金花、香烛外,最看重的是除夕团年饭的鸡;如有条件的就给小孩子买块布料,缝制新帽子、新衣或新鞋。如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终腊月,圩市、商场、超级市场人如流水,车水马龙,人们大包小包,一片兴旺繁荣景象。办年货成为年终腊月流传最广泛的春节习俗。
贴宜春
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四时之节已尽,一年之景复新,家家相馈岁,户户贴宜春”。宜春,包含春联、门画、晖春、金花、福笺等。新桃换旧符、贴宜春的习俗由来已久,新春前,除旧迎新,寄托对新一年祈求吉祥与平安的愿望。是至今犹存的民间习俗,贴春联是我国中华民族的良风淳俗。战国时代的《山海关》里有一个神话记载:传说东海里有座大山,名为度朔山,山上有棵很大的桃树,根连三千里。桃树东北面有一树枝形如拱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魔鬼,它们出山就要经过此门。天帝恐防他们扰乱人间,特派神荼、郁垒两个神将把守此门,专门候恶魔出来就用苇索把它们捆绑抓去喂老虎。就这样,我国古时候的人就用桃木刻出这两个神将,装饰在大门之上镇鬼治邪。后来,或在桃板上、或用纸画写:“神荼”、“郁垒”,贴于左右两扇大门上,这就是“桃符”。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符板,并自命笔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桃符”就是现在的“春联”和门画。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大力提倡春联。他传每公卿士庶,过年必须在家门贴上春联一副,以示喜庆。春联之风自此推广盛行,历代沿袭成为风俗。
春联,包括晖春和对联,佛山人称之为“晖春”。以吉祥喜庆的寓意和气氛,迎接新春的来临。腊月始,街市便开始卖门神、金花、爆竹、大红硃纸等应节用品,还有代客写晖春的摊挡。代写晖春者,用大红纸书写“挥春”两个醒目大字贴在当眼处,以招徕顾客。佛山福禄路、锦华路是纸料、年货的汇集地,四乡来购晖春及年货者鱼贯于道。腊月二十三“谢灶”之后,选吉日将旧春联、福笺、门神换下,贴上新晖春与门神。厅堂换上新的神相画,以及用大红硃纸书写的“历代祖先”、“地主”、“门官”、“定福灶君”、“门口土地”、“井泉龙神”等神位;室内各处墙壁上,贴上“新春大吉”、“万事胜意”、“东成西就”、“得心应手”、“出入平安”、“和气生财”等大红晖春;在楼梯处贴“上落平安”;居室外,在天井迎门墙壁上贴“天官赐福”;在正门楣贴横批“五福临门”或“迎春接福”,横批下贴五张福笺;在水井旁边贴“井泉龙神”;门口左角处贴“门口土地福神”等等。生意人在商铺内的墙壁上贴“生意兴隆”、“货如轮转”、“客似云来”、“一本万利”之类的大红晖春。居屋或商铺大门的左右贴对联。内容多种多样,家居的对联通常如:“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天增岁月人增寿、家宅康宁福满门”之类。
春节之时,除了盛行贴对联外,人们还喜欢贴年画。年画以门画起源最早。门画旧称“门神”,《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还有一个传说,见于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唐太宗李世民宫中闹鬼,李世民被搅得心神不宁,无法安寝。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全身披挂,一人持剑,一人执鞭,在宫门站岗守护,如此一来,宫中果然无事。李世民见两位大将守护太辛苦,心中过意不去,于是下诏画工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绘于宫门上。后来老百姓争相仿效,遂成民间贴门神风俗。佛山木版年画,最早是以贴门神的民间风俗而逐渐发展的。
佛山木版年画生产以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佛山春节民间贴年画,有门画(门神)、岁时风俗年画、神相画三大类,还有时俗用品画、宗教用品画和祭祀用品画等。一般在春节前人们把门神画贴在户门上;或贴在内室门上;神像画(如财神、灶君、金花娘娘、洪圣大王等)贴在该神管辖的方位上;岁时吉庆画、时俗风情画、装饰画等贴在家居、店铺的墙壁上,以其祈求“神灵保佑”,驱邪纳福,以营造吉祥喜庆的气氛。也作为向“神”倾诉、请求、感恩、答谢等的方式使用。
佛山各区农村,人们在春节前上晖春时,都选一对门神贴在左右两扇大门之上,内容多是传统的“持刀将军”、“钟馗”、“禾花童子”、“鲤鱼童子”等等。建国后,新题材的年画十分丰富,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勤俭持家”、“儿童幸福”之类。贴年画风俗在春节民俗事象中传承,反映当时当地风土人情,是一种民间风俗现象。随着城镇高层新楼房或别墅不断增多,大门多用不锈钢防盗门等新式装修,贴门画习俗逐渐有所改变,而在广大农村,贴门画风俗至今未改。
春节风俗,除了贴晖春、春联与门神,还换上新的金花。金花,是佛山铜凿剪纸的一种,是佛山民间春节必不可少的用品。品类繁多。“金花之业佛山为多”。“十二月小除……乡多年货,凡门神、门钱、金花、通花、条香、爆竹之类,皆以一岁之初为之,至是乃列贩于市,四方来买者肩摩踵接,喧闹为广郡最云。②”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实业》也有记载,民国初与佛山剪纸有关的就有门钱、通花、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醮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十二行。店号数百家,工人近三千人。“金花行,亦为本乡特产,以铜箔发女工凿花收回制成,价值不一,行销内地各埠及西北江,家数三四十,女工居家制作者数百人。”可见金花之盛。
佛山剪纸主要有剪和刻两种:用剪刀按需要随意剪成,如礼品花、灯花、烛台花、香案花、饼花等,每次剪两三张,用途广泛,城镇及农村,家庭妇女几乎人人都能剪。50年代,南海叠滘乡有剪纸能手潘洁芳,一把小剪刀剪出许多精美的剪纸作品。高明区年近花甲的谭小平,是一位土生土长、用剪刀作工具的剪纸能手,她数十年如一日,剪出了无数作品。“灵龟塔”、“世纪广场”、“十二生肖”……都是她剪纸作品的主题。而剪得最多的是乡亲们春节或结婚喜庆用的装饰剪纸。用刻刀刻成的剪纸,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之一。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佛山民间习俗,在供奉的神位的左右上方,各插上一对金碧辉煌的金花。春节前贴晖春时,把神位上旧的金花换上一对新的金花,内容多是莲花、童子等喜庆吉祥、驱邪纳福、多子长寿等铜凿花纹,金花童子用毛笔蘸颜料开面。此外,还有天姬送子、观音送子、天女会武帝、月宫、日神月神、紫微正照、观音大士、八仙、福禄寿三星、贵人禄马、八宝、和合二仙、牛郎织女等题材的剪纸,多用作民间春节前或选黄道吉日还神作福时,作为符疏焚烧之用。
开油镬,蒸年糕
油镬:年晚开油镬,是珠三角广府民俗必循的年例,佛山人更是把开油镬炸煎堆看成是吉祥的迎春习俗。俗话说:“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佛山煎堆,民间称为“大馅”,用爆谷、花生米拌糖浆掐成圆形,糯米粉搓成薄皮包着爆谷馅,拍上芝麻,放在滚开了的油镬内炸至金黄色。佛山煎堆,馅大而甜,是富有的寓意。南海九江镇的大煎堆制法略有不同。用谷爆花、花生、芝麻、糖等原料与糯米粉拌和,做成圆圆的饼状,放油镬炸至酥脆,香甜可口,入口酥化,别具特色,人称九江煎堆。炸煎堆过大年,是佛山主要的春节习俗之一,民间有“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的俗语流传( “碌”,本地土话,滚动之意) 。《粤东笔记》云: “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为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祖先及馈赠亲友。”开油镬重在好意头,油滚如花,圆圆的煎堆炸至金黄香脆,象征花开富贵,兴旺发达。除了炸煎堆外,还有炸油角(含软皮豆沙角和酥皮脆角)、茶泡、芋虾、糖环等年宵品以应节。
油角:用糯米粉或麦粉加水搓成圆形薄片,用豆沙或花生蓉加糖做馅,包成角子形状,入油炸成,入口或甜软、或香脆。茶泡:用香芋、番薯切成菱形小薄片,入油镬炸至酥脆,有亲友拜年时,放数片至茶杯,用茶泡之,茶香至极,是必备的年宵食品;南海九江一带及西樵镇部分乡村,年前俗例必做炒米,打炒米饼。炒米:多是白米煮成饭后晒干,用镬爆炒至焦黄,有亲友拜年,香茶加上一小把炒米,香茶奉客。炒米饼:将炒米磨成粉,用红糖煮成糖胶,加入炒米粉拌匀,用饼印打制成炒米饼;芋虾:香芋切成细丝,用小许糯粉和盐拌匀,分成小堆放入油镬炸至焦黄,香酥可口,别有风味;糖环:糯粉拌成粉浆加糖,搓成粉条,做成圆金钱形或花瓣形,放油镬炸至金黄色,香甜酥脆。年宵品下油镬炸的还有“笑口枣”、“蛋散”、“鸭仔”、“牛耳仔”等等。现时,不少人家都以市场购买年宵品为主,但民间仍循例必在年前摘吉日开油镬,炸少许粉丝、腐竹、粉片之类,目的是取个好意头以应节。
年糕: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糕的品种丰富,较普遍的有崧糕、年糕、大发糕(用大米粉发醇后蒸的糕称崧糕,用面粉发酵后蒸的糕因特别崧软,俗称大发糕)、罗白糕、芋头糕、马蹄(荸荞)糕、红豆糕,鸡蛋糕等。“糕”,与“高”偕音,寓意“崧”、“发”,“发财顺景”之喻,用以供神,祭拜祖先,馈赠亲友及自用。南海西樵镇一带,春节习俗除蒸崧糕、年糕外,家家户户必蒸九层糕,用大热红糖水调米粉,以糕盆蒸熟一层再加一层粉,直加至九层。蒸好的糕层次分明,爽滑可口,有“步步高升”之寓。而九层糕只用于供神、祖先和留作自用,不馈赠亲友。
团年饭
佛山人十分重视除夕吃团年饭的习俗。大年三十,一家团聚,高高兴兴吃团年饭,寓意“合家团圆,年头好到年尾”。因此,离家在外打工或经商的,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相聚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菜色也讲究意头。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困苦,有白米饭和肉就很不错了。如今,团年饭一般都用八菜一汤共九大碗,寓意长长久久。菜色如红烧肉(红皮赤壮)、鸡(生生猛猛)、魚(年年有余)、粉丝虾米(长命富贵)、生菜鱼丸(美满团圆)等有吉祥寓意的意头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团年饭的餐桌上花样更丰富,如大虾(本地语“虾”与“哈”谐音,寓意哈哈笑),花菇(状如金钱),鲍、参、翅、肚也是不少人家团年饭的席上菜。
迎春花市与行花街
岭南气候温和,四季如春,严冬季节,仍然处处郁郁葱葱,红花绿叶,姹紫千红,百花盛放。佛山民间素有种花、养花、赏花的习惯。佛山本地种植的花有:夜合、鹰瓜、杜鹃、山茶、兰花(树兰、蕙兰、鹤顶兰)、桃花(绯桃、碧桃)、百合、玉簪、含笑、月桂、蔷薇、素馨、菊花、鸡冠以及年桔等。年晚选购迎春花,是佛山城乡重要的年俗之一。
广州花市形成较佛山要早,清光绪年间有首描写花街的竹枝词: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佛山迎春花市兴起于清代晚期。当时经营花卉业较有规模的私人花园有4个,分别是:莲花路尾富路坊的柏香园、高基街遇龙桥的爱香园、富民铺的清香园和新涌口的亦园,4个花园都集中在富民铺一带。当时佛山还没有公园,这四大花园以花木的栽植和出售为经营目的,免费向居民开放,供客人欣赏和选购。4个花园各具特色,如爱香园,除了栽植花草树苗外,还兼营小动物———鹦鹉、八哥、白燕、猴子等的饲养和买卖;柏香园则着重盆栽古树;亦园以养植水生动植物为主要产品。花卉的栽培十分讲究,按季节由花匠到广州花地、顺德陈村等地搜购名花异卉的种子,精心培植。除供应四时花卉外,岁末除夕在镇内各大圩市出售应节品种。
民国初期,四大花园及花农,为应市民之需,于年三十将应节时花运至升平街豆豉巷、大圩等处摆卖。20世纪30年代初,佛山开辟马路后,以升平路为花市,马路两旁摆设各式迎春花卉,肇庆、广州、顺德的花农也来佛山花市出售吊钟、桃花、腊梅、柑桔及应节时花,形成迎春花卉一条街,行花街习俗自此兴起。抗日战争期间曾一度停顿,抗战胜利后,行花街习俗得以恢复。建国后,以升平路和快子路口为花市,曾一度迁至莲花路。70年代迁址在福禄路。随着市区中心向南扩展,道路不断增多,花街的设置亦不断向南移。1982年体育路建成后,1986年,花市迁至体育路;90年代初迁至普澜路;2008年再迁至文华路。花街除各式应节花卉及中外名花外,还供应工艺品、年宵玩具等。为方便居民选购年花,除主花市外,普君圩、莲花路、松风路、燎原路、南堤等路段和各大农贸市场均有年花供应。
建国后,习俗于每年腊月二十八至年三十晚一连三天,佛山城区和市属各区中心城镇都举办迎春花市。花市两旁,花农赶早就号定摊位,摆满桃花、菊花、鸡冠花、百合花、兰花、剑兰、大丽(俗称芍药)、银柳等时花,以及四季桔、金桔、大红硃砂桔、金蛋果、黄金果等等。行花街买年花,重在取其“花开富贵”、“大吉大利”的意头。年桔,寓意“大吉大利”;桃花寓意“大展鸿图”;菊花,寓意“五谷丰登、富贵长寿”……年三十晚吃过团年饭后,人们拖男带女,三五成群去行花街,兴高采烈买大盘年桔、一枝大花(桃花、吊钟花之类)一束脚花(菊花、大丽花之类) 。搭配成象征富贵吉祥、生机勃勃的年桔花束,摆设于厅堂;宾馆、酒楼、商铺、企业,多选购一盆顶大的年桔或大桃花,摆放在大门当眼处,以“大吉大利”、“大展鸿图”的寓意迎接新年。花街之上,花团锦簇、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热闹非常。
改革开放后,行花街习俗更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花市更加兴旺,除本地种植的花果和年桔外,日本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韩国的大蕙兰、台湾的蝴蝶兰和钻石玫瑰、海南的观音坐莲等名贵稀有品种琳琅满目。顺德的陈村花卉世界,近年成了规模最大、最集中、品种最齐全、档次较高的花市。南海的官窑、九江、松岗;顺德大良;三水西南的迎春花市亦十分兴旺。除了到迎春花市采购年花外,人们还专程去赏花。沿线公路,车流花动,花农干脆把年桔、靓花沿着公路两旁的花田或路基,一字形摆开,供人们采购及沿途观赏,城内城外,成了花的海洋,桔的世界,车水马龙、满载年桔和鲜花,好一派年节喜庆气氛。
卖懒
佛山卖懒习俗兴起于何时不可考。俗例年三十晚团年饭后,家家小孩子便准备上街卖懒。掌灯时分,家长给小孩子一人一个煮熟的红鸡蛋,一个茨菇,手拿一支香、提一个竹织腰形灯笼,内燃蜡烛;也有用榄枝扎成一束,点燃作火把。有条件的人家,卖懒时给孩子穿上新鞋子,由父母或兄长带领,结队走到街上卖懒,边走边唱卖懒歌: “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唔懒!”;“卖懒,卖懒,卖左(卖掉)起身晏(贪睡,不愿意早起)!”; “卖懒去,等齐来,今晚人人来卖懒,明朝早早拜新年,拜了新年尝大桔,尝了大桔赏银钱!”;“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俾广西王大嫂,卖得迟,卖俾广西王大姨!”,也有在卖懒的同时卖穷、卖猪虱、卖狗虱。如卖穷歌; “卖穷,卖穷,卖去对面涌,呢面富贵又英雄!”;卖虱歌: “卖猪虱,卖狗虱,卖去隔离二叔婆(邻居)个烂灶窟(破烂的烧火灶) ”。
卖懒的孩子们或走到附近土地庙,把香插在香案,或走到大街的井头,把香插在井沿,然后沿路返回家,边走边吃红鸡蛋,吃完鸡蛋,也就象征把懒惰卖完。也有些地方,如禅城、南海的卖懒孩童自己不吃鸡蛋,回家后剥开分给大人吃,据说吃的人越多,懒就卖得越干净。卖懒风俗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很早就有流传。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事语》中记载: “岁除祭的送年,以灰画弓矢于道谢崇,以苏木染鸡子食,以火照明,曰卖冷” (‘卖冷’,是口音‘卖懒’之误)建国后,卖懒习俗在乡镇仍有沿袭。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近年,点燃灯笼上街卖懒的习俗已逐渐式微。
责年
(责,压之意)每年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例行“责年”,用好意头的物品留在米缸或留过隔年。如用白米一碗、红糖两块(两块完整的黄片糖)年桔一对,茨菇一双、腊肠一孖,或煎鲮鱼两条,年前放在米缸内。用红纸写“常满”二字,贴在米缸外面,俗称“责米缸”;或将责年物品放在米缸之上,或放于厨房内。每种责年之物都含吉祥寓意。如米(丰衣足食)、糖(甜甜蜜蜜)、猪的右前蹄(俗称右手,发财就手)、猪舌(俗称猪大俐,发财大利)、腊肠(长长久久)、鲮鱼(年年有余)、年桔(大吉大利)、茨菇(有丁,泛指男孩),取丰衣足食,大吉大利的好意头。
顺德区和南海区部分乡村因盛产塘魚,加上泡制鱼的手艺特别讲究,因而必用两条鱼中有鱼的“酿鲮鱼”或煎鲮鱼作为责米缸必备之物,取年年有余的好兆头。除责米缸外,还要有“责年菜”。选有头有根的生菜、芹菜、韭菜、葱、蒜、茨菇等绿色蔬菜,放在米缸上,或用水盆养着留过隔年,称为责年菜。责年菜都有吉祥寓意:生菜(生财、生生猛猛)、芹菜(勤力、勤财)、葱花(聪明伶俐,锦上添花)、青蒜(能写会算)、韭菜(长长久久)等;佛山郊区还有用带绿苗的红萝卜责年,寓意有根有苗,代代相传之意。责年物品要过年初二开年后才能吃用。责年的风俗,充满着对来年美好的冀望。至今仍盛行。
除夕照耗
《佛山忠义乡志·风土》载:“除夕,点灯于房室,曰照耗”。是佛山民间除夕习俗,除夕照耗原是为了驱除秽邪鬼怪“虚耗”,后逐渐与鼠嫁日联系在一起,俗称老鼠嫁女,习俗流传久远。据故老相传,每年除夕夜,是老鼠嫁女的良辰吉日,为使老鼠办喜事,深夜交子时前,人们先将床底及四周墙角打扫干净,照例在床底沿着屋内墙边、墙角及各个门口放置点燃的瓦灯盏,为老鼠嫁女时送鼠新娘的吹打乐手、桥夫、及送新娘的队伍照路。此俗意为新年前夕,把鼠姑娘都嫁出去,则可在新一年除鼠患,故家家户户都照例认认真真地点灯为老鼠嫁女照路。
辞岁与守岁
大年三十晚吃过团年饭后,除小童上街卖懒外,成年人或到花市买花,或忙于新年到来,迎春接福的准备工作。如备好敬神和拜祖先用的煎堆茶果、斋料,作福焚烧用的金银衣纸、符疏、香烛以及鞭炮等。交子时,家家行辞岁礼。先燃香烛,摆上煎堆、崧糕、素斋、桔子等贡品,按辈份祭拜大神、祖先后,晚辈向尊辈行跪拜礼辞岁,互道祝词,长辈及父母给小孩子压岁钱,并把压岁利是放置床上压于枕下。辞岁礼后,成年人多守岁至天明,辞岁与守岁务求事事周到,一直忙至三更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