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邯郸中和节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称春龙节、青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本来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也有人认为我国有中和节民间祭日、春分时皇帝祭日的传统,所以慢慢的也就混合了,时间也由二月一改为“二月二”,把二者混为一谈。是日中午和晚上,整个邯郸鞭炮齐鸣,声振寰宇,人们都以欢快的心情度过这一天。

中和节的来历

  据记载,“中和节”这个名字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是在朝臣李泌的建议下实行的。据《旧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说“中和节”以后人们便要投入紧张的春耕了。

  民谚云:“二月二,葫芦茄子齐下地”,是说到此时令,各种瓜果蔬菜均需播种了。

  吴自牧《梦粱录》载,中和节这一天“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子,相问馈,号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丰年。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古代术数家用青囊装物寄予一种美好的意愿,人们互相赠送优良瓜果种子,用以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也有史料记载,李泌提倡设立这个节日的理由是为了祭日神。传说,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尉迟枢《南梵新闻》记载说:“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

  可见献生子是中和节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唐朝帝王的倡导下,中和节达到了极盛,每年逢此日,人们都要加以庆祝并举行祭祀活动。

  中国古代祭太阳神,有三个时间: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

  北方人说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到这一天百姓要祭太阳。各自在家中祭祀设香案,也有的还摆上太阳星君和神马。还要把“太阳糕”作为供品,码放于盘中置于供桌中央,以此来报答太阳神的恩泽。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日的说法,由男性家长率男性家眷面向东方太阳膜拜。显然,在这天祭祀太阳,是官府或民间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反映了人们乞求丰收岁稔的愿望。

  唐代以降,每逢这一天,历代皇帝都要举行耕种仪式,象征性地赐给人民百谷,以劝民农耕,奖励生产,并代代相传了下来。明清时期,每到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视农业。在民间,亲朋好友则畅饮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赠刀尺,勉励耕作。

中和节的传说

龙抬头

  邯郸及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究其根源,还是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关。

  据传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在古代,华夏先民把创世始祖伏羲尊为“龙的化身”,把“龙”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易经》乾卦中“见龙在田”即指田野里安眠的“龙”,在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之际苏醒了,抬起头来欣迎美丽的春天,于是,以“龙的传人”自居的子民们,便开始了春耕,举国上下都在“春祈”中寄托“四季平安”和“五谷丰登”的希望。

  不难看出,所谓“中和节”,都是围绕着春耕展开的,它是服务于农耕社会的重要农事节令。虽然这古老繁琐的民俗事象今已逐步淡化,但作为农耕节令,一直是人们一年中劝示农桑的开始。

  每当中和节到来,邯郸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在这天早晨早早出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饺子、炸油糕、爆玉米花,寓意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金豆开花说

  中和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据传说,武则天代替李氏当上皇帝后,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到了民间百姓的哭声,看到了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于是便起了恻隐之心,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龙王为救人间犯了天条,遭了大罪,于是,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能开花的金豆,以便把龙王从大山下拯救出来。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就可以开花,于是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上,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自然说

  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中和节的习俗

  在邯郸,今天中和节活动的内容已经不像古代那样丰富,既看不到进书献种、赐钱赐尺等活动,也看不到赐诗赏衣等活动,更看不到哪位领导或首长下田劳作,示范百姓,不知道这是一种风俗的改观,还是一种岁月的流变,保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在农村,人们依然对这个节日充满了敬仰,都认为龙是天帝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行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在民间,似乎看不到祭祀太阳神的场面,也看不到祭祀土地爷或土地奶奶的的香火,但在一些城乡会出现一些比较大的社火活动。过去的那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形式已经被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等大规模的祭拜形式所代替。人们在大街上起舞,在田野里歌唱,于是,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都会降福于人间了。

  当中和节来临的时候,在邯郸最热闹的应该是理发匠了。按照邯郸人的习惯,正月里孩子们一般不理发,理发在邯郸俗语中叫“推头”或“剃头”,所以有“正月推头妨舅舅”之说,也就是说外甥如果在正月推头的话,会给舅舅带来晦气。因此,孩子们几乎全部在“二月二”这一天推头,既不妨舅舅,又像龙一样抬起了头,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乎,二月二推头已经成为邯郸一带沿袭多年的习俗。也难怪有些理发铺门口会贴出“磨砺以氵页,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且看老夫手段如何”的金字招牌了。

  就饮食而言,中和节这一天,很少看到人们吃太阳糕,大多以饺子为主,或做几个小菜,饮上几杯小酒,高高兴兴地度过这一天。至于“龙须面”、“龙子”、“龙眼”这些与节日有关的饮食内容,也是寻常百姓家的家常便饭了。

  不过,邯郸一带还有二月二不动针线的习俗,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还不让洗衣服,担心损伤了龙身,如此等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邯郸中和节  邯郸  邯郸词条  中和  中和词条  邯郸中和节词条  
茶文化少数民族节日

 毛衫树歌节

 “毛杉树歌节”又叫“赶毛杉树”,是贵州安龙县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阴历三月初三后的第一个蛇场天举行。赶毛杉树原在德卧镇纳腊田坝与者棉寨交界处沙子坡山脚的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