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为农历七月初七日,又称“七月七日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巧节”。相传这天是七仙女的生日,也是牛郎和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江西地区不少地方有“拜七仙女”的习俗。神话传说中的七仙女,花容月貌,心灵手巧,能织出锦绣绚丽的彩霞,因而为人间女子所向往。于是衍生出了七夕乞巧的节俗。
至于乞巧的时间,各地有所差异,有的是在中午,有的则是在晚上;乞巧的方式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主要有如“丢针卜巧”、“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等形式。在南昌等地主要存在的是“丢针卜巧”的习俗。当日中午,妇女们用小瓷盘装一点水放在太阳下,把针浮在水面上。如果水底出现剪形影子,表明自己善女红,则高兴;如果出现砧杵形影子,就忧愁,据说这预示着自己既劳苦,又笨手笨脚。
在于都、广昌、南城、井冈山、万安等地主要存在“乞巧会”的习俗。当日傍晚,妇女们扫净庭院,沐浴更衣后,在家门口摆上香案,并用几只碟子装满净水和瓜果等,祭拜织女星,于此祈盼自己今后能像织女一样手巧灵活。新建县当日还有晒书的习俗。
在浮梁、分宜、宜丰、崇义等地主要存在的是“对月穿针乞巧”的习俗。当日晚上,女子对着皓月星辰用红丝线穿绣花针,成功者,众人称之为“巧姑娘”。而在宜春等地,女子则是在中午穿绣花针以乞巧。
在高安、上高、余江等地则存在“喜蛛应巧”的习俗。当日晚上,妇女将蜘蛛放置盒中,观其结网情况,如果蜘蛛在盒中结成网,则表示自己善女红,否则则不善女红。
此外,在铅山县,民家中有娇弱小孩者,则在当晚设果糕祭祀牛郎、织女星,并令小孩对向跪拜,祈求双星保佑其健康成长。在吉安县,民众当日登天华山拜祷,祈求治好目疾。在万安县,当地传说该日为“康王神诞辰”日,民众举行送袍赛会。在于都县,除了“乞巧”外,乡村妇女还会在当日晚上用布蒙住簸箕向天祈祝,称为“箕卜”。在会昌县,则传说为“祁山道人赖神诞日”,当地民众会举行一些演戏等祭神活动。另外,民家有女儿者,当晚在小女孩脖子上系红绳,由父母等带领焚香跪拜,祈求七仙女保佑女孩花容月貌,心灵手巧。“拜干娘”和女孩穿耳眼也多选择在这天。
民国年间分宜县北部杨桥墟,七月七日有“赶七”之俗,这日当地民众从四面八方到杨桥赶集交易,成为当地一大“墟日”。
过去南昌还把农历七月七日称作“女儿节”,每逢这一天,人们就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以免天帝发现女儿与女婿长期生活在一起,把他们像牛郎织女一样强迫分开。在新建县一带,七夕这天要把全村庄的雄鸡宰掉,因为没有雄鸡报晓,牛郎织女就可朝夕相守,不再离别;在安义县一带,传说七夕节这天,牵牛、织女两星总是竟夜经天,在黎明前,百鸟升天,为牛郎织女相会搭桥。百姓白天不猎禽鸟,有的半夜三更起床,观赏星象,还有的焚香祷告。
七月初七还有拜魁星爷的习俗。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即二十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叫魁星。古时科举,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士”或称“一举夺魁”。旧时的读书人相信魁星爷与榜上题名有关,因此,魁星阁遍布全国各地,人们拜祭魁星爷也十分虔诚。
现在大多数习俗已废,但“七月七,做果吃”的习俗仍然在许多地方存在,近年来民间有将“七月七”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之说,常有一些庆祝活动。
南昌洗马池与七仙女的传说
我国“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始于汉朝,《诗·小雅·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雏形,那时织女、牵牛还只是天河二星,并无神的色彩,诗中提到了织女“报章”、牵牛“服箱”,只是就这两颗星的名称发生的联想。正是这一联想产生了牛郎和七夕节的来历。
这种传说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并且各民族各地区都有不同的传说故事。在南昌也有一个传说版本,它与南昌市的闹市区“洗马池”有密切的关系。“洗马池”本名“浴仙池”,乾隆五十九年修撰的《南昌县志》有记载:洗马池在郡城东南角,曾有少年看到七个美女把彩衣脱下放在岸边,在池中洗浴。少年恶作剧地把其中一件彩衣藏起来,美女们洗完后就穿上彩衣变成白鹤飞去了,唯独丢了衣服的美女没能飞走。随后跟随少年到其家中,与少年结为夫妻,约定三年后还衣。三年期满美女穿上彩衣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