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西南少数民族秋季节日

  对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在秋季举行的节日大多以收获和感恩为主题,而且,感恩的对象具有多样性:既有自然万物,亦有祖先神灵,也有现实人事。因而,流行在这个时节的主要有新米节、敬老节等明确表达丰收之喜和感恩之情的节日。当然,如前所述,由于各民族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也有一些别的节日出现,共同谱绘着西南少数民族秋季节日民俗的图景。

  在农历七月间,西南地区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专门祭祀祖先的节日举行。在节日中,这些民族普遍在追远怀亲中梳理、强调世系联系和家族伦理。

  瑶族的敬祖节,亦称“送公老”,主要流行于茶山瑶地区,大多于农历七月初七至七月十四日举行,如有刚去世的新祖,在三年之内要提前于七月初一供奉。该节的节日行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举行:其一,七月初七早上,准备鸡、鸭、猪肉及香纸和蜡烛,迎接祖先回家,每家派一人自带工具参加修桥补路;其二,从七月初七早起,每日三餐烧香上茶祭祀;其三,七月十四日是送祖先的日子,各户宰杀鸭子,全家共进米粉午餐,米粉的配料是鸭血、鸭胗、鸭肠等鸭下水,晚餐时准备鸡肉、鸭肉、猪肉及各种野味,宴席前,家里的主人要焚烧彩色纸衣和冥钱纸币,依次念诵祖先的名字,入夜之后许,每家每户都会点燃香烛送别祖宗,至此该节方告结束。

  农历七月十四也是壮族进行祭祖和祀鬼的重要节日。对于壮族来说,一方面,相传七月十四是壮族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故在这一天祭奠远祖;另一方面,传说那些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无家可归,四处游荡,因而在祭祖的同时,兼祀孤魂野鬼。相关的节日行为是杀鸡杀鸭,蒸糕做馍,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鞋袜,举行家祭。入夜后到河边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并让其灰烬随水漂流。另外,这一天凡已出嫁之妇必回娘家,但过节后须回去,当夜不能在娘家住宿。

  拉祜族“祭祖节”为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当然,相关的节日准备从七月十三日之前就已开始。祭祀的基本程式包括:准备好菜当祭品。由一家之长边烧香蜡边呼唤祖先,之后每天早晚上香。十五日晚间举行送别祭,基本做法为将祭品用一块小篾笆盛着抬送到寨外路边,“祭祖节”宣告结束。

  七月半是布依族祭奠亡灵的节日。有的村寨在这一天要“祭山神”,祭奠三天;有的地方杀猪、杀牛等用来祭祖;有的村寨用各种鲜果供祭祖先,所以又称“鲜果节”。在十五、十六日晚上,人们或在寨子中的凉亭里讲故事,年轻人唱情歌,小孩子们在广场上做游戏。入夜,各户都到寨边路旁插香,孩子们则在竹竿上插上一个剥了皮的橙子往上面插香。有些地方的布依族跳铜鼓舞,吹奏唢呐,或到河边放冥船,让其随水漂流,以示祭献。

  除祭祖节外,有些民族在秋季举行的强调家庭伦理的节日还有如壮族为老人举行的九月九节等。这天,儿子要给老人剃头、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来,带一只鸡、几斤米,俗称“补粮”,给老人添粮增寿。席间,儿女子孙先给老人喂饭,然后才进餐,以示孝敬。毛南族在农历九月九日也有类似的“添粮补寿”之举。子女们在这天置办几桌酒席于家中,请亲朋好友光临,来客要带几斤细粮好米,或者新鲜水果。亲友送来的“百家米”要单独贮存,日后在给老人做饭时抓一些掺进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病弱老人若未康复,还得择日再举行“添粮补寿”仪式。

  在秋日的丰收时节,与月亮有关的节日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也颇为盛行。

  壮族的拜请月神节,俗称中秋节、仲秋节、团圆节。该节的基本内容包括:吃月饼,蒸粉做糕,以各种方式赏月、祭月、拜月。如广西马山、上林一带,人们用竹子在水中搭台,观赏天上明月和水中月影;广西龙胜、钟山等县,各户以十一个糍粑祭月,以象征古代传说中的十一个月亮。这十一个糍粑不吃则已,一吃就要吃十个,只允许剩一个,象征现在天上的一个月亮。总之,各地都习惯以圆形的食品来拜月,例如月饼、柚子、花生、芋头之类,表示天地同圆,吉祥如意。各地还有不少娱乐活动,桂西、桂北的男女青年,择地举行歌会,对歌传情,把八月十五称为中秋歌节。孩子们以柚子皮做成面具,踩高跷,扮演高公矮婆,尽情游乐。这一天,人们忌讳“圆”字,而以“团”、“鸾”等字来代替“圆”,否则就被视为是对月亮的不恭。

  拉祜族的“哈巴节”,又称“月亮节”、“团圆节”。“哈巴节”与拉祜族历法有密切联系。早先的“哈巴节”都是在家庭内进行,全家人聚在室外吃菠萝、芭蕉等果品赏月。佛教传入拉祜族地区后,进一步丰富了节日内容,使之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每年的“哈巴节”,各山寨拉祜族群众要到佛房去拜祭月亮。而后,老人们到亲友或熟人家火塘边唱古歌。

  布依族在中秋节这一天,除了做糯米粑和各种饭菜外,还有一项娱乐活动———“偷南瓜”。晚上月圆之时,村子里的小孩相约去偷地里的南瓜、葵花、花生等。无论偷到谁家的,主人都不会责怪,人们认为如果不偷,瓜蔓就不会结出南瓜,葵花、花生也不会饱满。孩子们把偷到的南瓜等物拿到无子女的人家去炒熟食用,据说这样做会给这家人带来子女。

  在众多节日中,广西京族自农历八月初十日开始举行的“哈节”值得一提。

  关于“哈节”,从语义上看,有两种解释:一是“吃”的意思,“哈节”即祭神节(神吃)、“乡饮节”(人吃),即祭村社保护神之节、村社成员饮宴之节。也主要是这个原因,一些京族人称哈节为“吃节”。二有“歌”的意思,“哈节”即“歌节”,这和“哈节”的一种起源传说———“哈节”的来历与一位歌仙向京族教授歌舞技艺相关,以及与此相关的节日行为有关。在山心村甚至整个京族三岛,“吃节”和“歌节”常常是并行不悖的,宴饮和唱歌跳舞乃是这项节日的两大主题内容。“哈节”的基本程序为:迎神、祭神、哈宴、唱哈、送神。

  迎神。在哈节的前一天,村民们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把本村信奉的诸神迎进吃亭。

  祭神。在节日当天下午三点钟开始祭神。祭祀人员有主祭、陪祭、礼生(司仪)、执事(传递祭品者)。先由主祭读祭文,然后给神灵烧香进酒,同时唱“进香歌”、跳“进酒舞”、“天灯舞”等,以表达敬仰之情。

  哈宴(俗称“坐蒙”)。祭神后,凡是本村年满18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入席,但入席时需按等级高低分别就座于吃亭正堂东西两侧的席位上,一边举宴饮酒,一边听歌观舞。酒肴大部分由各家自备。

  唱哈。主要角色有三人,男的叫“哈哥”,两名女性叫“哈妹”。哈妹轮流演唱,哈哥持琴伴奏。一名哈妹唱完一句,“哈哥”便依曲调拨奏,此“哈妹”累了,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

  送神。唱哈结束后,接下来便是送神,送神时要吟诵相关的祭辞。

  端节(水语称为“借端”)是贵州地区水族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节日,这一节日从水历年末的十二月到岁初的正月或二月(相当于农历八、九、十月间),逢亥日分批分期进行,节期恰逢秋季。祭祖和赛马是节日的两大主题内容。

  端节祭祖从亥日的前一天,即戌日的晚饭开始到次日晚饭前止。祭祖期间,全家一般都要忌荤食素,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供品以南瓜、茄子、豆腐、花生等为最常用,但十分忌讳使用动物的肉和油脂。不过,鱼和虾倒是必不可少,尤其是以鱼和韭菜为主要原料的“鱼包韭菜”是供品中最重要的食物。端节赛马活动是在固定的空间———端坡举行。水族地区常常是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端坡,也有些是多个村寨同用一个端坡。值得注意的是,水族于端节期间举行的赛马在方式上强调配鞍而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南少数民族秋季节日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词条  秋季  秋季词条  西南  西南词条  节日  节日词条  
茶文化茶道

 茶艺中的弄茶手法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展开)

茶文化茶具

 有原则的选购紫砂壶

面对着纷然宠杂的紫砂壶市场--城市里的专业茶壶店、兼卖茶壶的茶叶店,大大小小的文物市场、旅游市场,各种展览会上的紫砂摊位,还有博物馆、艺术馆、工艺美术公司、紫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