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
三月初三日,俗谓“上巳节”。此是魏晋以后的风习。上古时代,上巳节为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陇南人民在这一天都要举行招魂禳灾的仪式。还有“曲水流觞”的活动,应属古老的上巳遗风。是日,又是荠菜花的生日。据老人们说,古时妇女都要摘荠菜花插于鬓旁,以示纪念,不插者以为不吉。俗话说:“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女人不插没有钱,女人一插粮满匾。”现在此俗已不多见。
我们的祖先在很古的时候,就根据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到春秋战国时代,又将每季分成六个“节气”;一年四季,共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开始的一天都有一个名称,比如“立春”、“夏至”、“立秋”和“冬至”。清明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这时候的天气已经渐渐转暖,地气升腾,杨柳返青,百草抽芽,空气清新,万物都显得洁净鲜明,所以谓之清明。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清明是扫墓的日子。陇南民间,这一天人们都要“具肴馔,诣坟墓,添冢圭,标纸钱于冢上,陈列肴馔酬酒焚楮而祭之”,名曰“祭扫”。此俗至今不减当年。这一天又称为“单衣节”,子孙后代还要为未过三年的亡灵焚烧“单衣”,让其“换季”。同时,还有踏青、头上戴柳、坟头插柳的习俗。
清明,又俗称“鬼节”,从人们插柳、戴柳这一层俗信上的意义来看,确实存在着祛邪避煞、消灾解祸的作用。清明上坟祭扫,既要拜祭祖灵,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扰。因柳树在民间信仰中具有祛邪的法力效用,所以此俗传承到了今天。清明和许多岁时节日一样,具有十分鲜明的多重民俗性格和复合特点。正是这种多重性,才使节日活动一地和一地不一样,异彩纷呈。同时,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复合,既联系了纪念介子推的传说,又联系了祭祖扫墓;既标志着农活渐忙的生产时令,又联系了春季野游踏青的游乐活动。
寒食节
与清明节相伴随的是“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始于介子推孝母归隐,晋文公火烧绵山。人们敬佩介子推的骨气和孝心,不忍心生火做饭,故吃冷食。此俗过去盛行,现在偶有所见。民间往往将清明节和寒食节混同于同一天,这一点也不足为怪。另外,过去好些人将三月初三认为是清明节,和清明节的习俗等同看待,其实清明节有早有迟,不一定都在三月初三这一天,但习惯成自然,至今有些人还是将错就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