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黄鬼”又名“大抽肠”,是武安市西南部山区固义村主办的一项大型综合民俗活动,在每年的元宵节期举行。
“黄鬼”是虐待父母、许逆不孝者的总代表,通过对其捉拿和处置,教育人的孝敬父母长辈,保持家庭和睦幸福和安定。与“捉黄鬼”配合演出的有脸戏(或称“面具戏”、“摊戏”)和社火戏。脸戏的各个角色都戴脸谱面具,一般只舞蹈,无唱词。而被称为“长竹”的人在台口一侧讲述和伴唱。主要剧目有《点鬼兵》、《吊勒马》、《吊黑虎》、《开八仙》、《大头和尚戏刘翠》等。社火戏即赛戏,剧目主要是汉朝及三国戏。有《岑彭马武夺状元》、《虎牢关》、《长坂坡》等,其角色边舞边唱。与“捉黄鬼”配合演出的还有武术、高跷、花车、旱船、竹马等花会节目。
“捉黄鬼”系列民俗节目的角色分天上、人间、地狱三个方面。天神方面有玉皇大帝、四值(年、月、日、时的当值官)、四尉(东、西、南、北四方当值官)、城陛、土地、五道等。地狱方面有阎王、判官和大鬼、二鬼、三鬼等。黄鬼是人间行凶作恶、目无家规国法、不忠不孝、不服父母管教甚至害死父母的孽狂。由披甲戴盔的挥马负责侦察、查访此类孽种。人间方面,主要是歌颂古代英雄人物、惩治民间孽狂,通过演出脸戏和赛戏来表现。参加表演的各种角色、人物不下400人。还需马8匹、骡子40匹。
固义是个大村。按姓氏和居住位置,分为东头和西头。东头又分为刘庄户、南王户、东王户三个庄户,除有关角色外,三个庄户还有各自的社火项目。如刘庄户有武术班、高跷、竹马等。南王户有武术、舞狮子等。东王户有武术和跑驴等。这三班社火都围绕“捉黄鬼”进行。
捉黄鬼在正月十五和十六两天进行。十五的活动是:凌晨两点。大鬼、二鬼和探马开始在大街小巷巡逻、侦察。从早八点开始,各种故事、社火全部到村东头集中,迎门旗在前。旗、牌、伞、扇随后,再就是各班社火、故事依次排列。在一阵又一阵的三眼枪和喧天的锣鼓声中,逐渐向村西走去,约十点钟光景。全部来到村西头广扬上。接着是玉皇大帝出场,布置当年的各种事宜,然后调上四值、四尉等各职官员,令其各行其事。紧接着开始演出《岑彭马武夺状元》的折子戏,此后便是三个庄户的三班社火在各自的场子上表演。上午十一点,场上各种活动结束。这时用轿子从村西头抬来阎王、判官,准备升堂审判。正午时分,大鬼、二鬼将只穿裤叉,头发、四肢和身上全涂成黄色的“黄鬼”捉拿到审判台前。经阎罗王批准。大鬼、二鬼、三鬼捆绑黄鬼到刑场,处以抽肠剥皮之刑。至此。周围观众皆大欢喜。整个活动由“社头”指挥,井然有序。
关于“捉黄鬼”的来源和起因,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秦王十三太子。十三太子游历到晋国后,在大街上看见恶少、拦街虎作恶多端,心中愤愤不平,便挥拳将其打死。为躲避晋兵追赶,他来到邢地信都(今河北邢台市)地界的镇店村,只见村街上众百姓头戴面具,身披彩衣,正在尽情舞蹈娱乐。十三太子向众人讲明自己被追赶的情形,众人深表同情,便让他戴上面具。穿上彩衣,和大家一起舞蹈娱乐。晋兵赶到,找他不见,只好作罢。后来十三太子来到固义村南的雀娥山,身患重病,无力行走,当地百姓对其精心照料,使他及时康复。以后十三太子回到秦国,念念不忘信都和雀娥山百姓对他的救命大恩,为这一带的百姓办了不少善事。雀娥山的人们为纪念十三太子。便给他塑了像,供奉在村南观音庙内,称其为“三爷”。每年元宵节时,村民就带上面具,穿上彩衣,在街头尽兴舞蹈欢娱。相传到了明朝中叶,固义村有在口外一带跑买卖者,看到当地有跑鬼(即捉黄鬼)的街头哑剧,便学到手带了回来,配合原来节目演出,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