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自称“白子”、“白尼”,1956年根据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其中80%聚居于云南省的大理,散居于云南的丽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的毕节、四川省的西昌等地。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它的形成,还有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早年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个木匠,他的徒弟已学艺多年,却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已会雕会.刻,不过还只学到一半的功夫。如果你能把苍山上的那棵大树锯下,并锯成木板,扛得回家,才算出师了。”于是徒弟上山找到那棵树,立即锯起来。但未等将树锯成板子,徒弟已经口干舌燥,便恳求师父下山喝水解渴,但师父不依,一直锯到傍晚时,徒弟再也忍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新鲜茶叶,咀嚼解渴充饥。师父看到徒弟吃茶叶又皱眉头又顺舌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要学好手艺,不吃点苦怎么行呢?”这样,直到日落西山,总算把板子锯好了,但此时徒弟已精疲力竭,累倒在地。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糖,觉得口不渴,肚不饿了。
于是赶快起身,把锯好的木板扛回家。此后,师父才让徒弟出师,并在徒弟临走时,舀了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让徒弟喝下去。
进而问道:“这碗茶是苦是甜?”徒弟说:“这茶中情由,跟学艺和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好好回味。”从此以后,白族就用喝“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作为子女学艺、求学、新女婿上门,女儿出嫁,以及子女成家立业时的一套礼俗。如今,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人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人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人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唬拍,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人少许红搪、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人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作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