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儒家思想
儒家崇尚“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亦被看成是我国人民的智慧。它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平衡以及友好精神的认识与追求。茶虽然对人的神经有一定的刺激兴奋作用,但它的基本诉求是:和而不乱,嗜而敬之。茶能使人在世俗中以茶礼仁,以茶静心,品茗时静怡的心境,清雅的环境,融洽的茶友,包含着丰富的儒家美学思想。
1、“中庸和谐”与中国茶文化中的“和之美”
(1)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和”就是恰到好处,指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它涉及世间万物,也涉及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又扩展到极为广泛的文化范畴,其内涵极为丰富。中国茶文化就是在中庸和谐特性的中国国民培育浇灌而成的,因而讲究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
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通过煮茶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茶的审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烦恼,因而茶作为一种饮料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力致和”。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产生冲淡、简洁、高尚、雅清的韵致。宋徽宗《大观茶论》说,茶因禀有山川之灵气,因而能“袪襟涤滞,导清致和”。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可见,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
(2)儒家认为:要达到中庸和谐,礼的作用不可忽视。孔子就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中国古代调整人际关系的根本和行为规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礼包括两个方面的:一是对自身的追求;二是如何对待别人。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自律与待人,整个社会就会处于非常和谐融洽的状态。由于儒家的重视和提倡,中国人特别看重礼,言行举止都希望并力图讲礼,合礼。人们总是自觉地以礼来要求或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现其礼仪教化,力图通过礼,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因此,中国被世界公认为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所追求的是和谐,而茶的属性所能产生的效果就是和谐,因而讲究茶礼便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作者曹雪芹在开卷中就说道:“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用“香销茶尽”为荣、宁两府的衰亡埋下了伏笔。接着叙述林姑娘初到荣国府,第一次刚刚用完饭,就有“各个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直到老祖宗贾母快要“寿终归天”时,推开邢夫人端来的人参汤,说:“不要那个,倒一钟茶来我喝。”在整个情节展开过程中,不时地谈到茶。如按照荣国府的规定,吃完饭就要喝茶。喝茶时,先是漱口的茶,然后再捧上吃的茶。夜半三更口渴时,也要喝茶。来了客人,不管喝与不喝,都得用茶应酬,这被看作是一种礼貌。
客来敬茶,自古以来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晋代王蒙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唐代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谈到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句”,宋代杜耒《寒夜》诗中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清代高鹗《茶》诗中的“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至今仍传为我国人民用茶敬客的佳句。“客来敬茶”的习欲,说明我国这一传统礼仪已深入人心。
中国人特别注重以茶会友,以茶待客,注重“茶缘”。所谓“茶缘”,就是以茶会友,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认为茶文化意蕴在于表达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情趣、人格理想和审美境界。乾隆论茶,特别赞许茶所蕴涵着的君子风度和人格之美。其《虎跑泉》诗云:“溯润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余杭第一传佳品,便拾松枝烹雨前”。茶性之清苦、淡泊、洁静、高雅,可谓“淡如君子洁如仙”者,正是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完美人格。知己的朋友多是不常见面的。知心的朋友,总给人“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中国古人交友讲究这分“淡”。他们又善于诗化这种“淡”,希望这样的“淡”也要有唇齿留香之感作为回味。所以他们喜欢品茶,他们与茶的关系,就是与知己朋友的关系。如果一位朋友让你感到友情淡如茶香,这样的朋友一定可以做到不离不弃,到老仍然可以与你一杯薄酒江渚上,“笑看秋月春风”。
2儒家的人格思想与茶文化精神
儒家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清醒,更可以使人更多的自省,可以养廉,可以修身,可以修德,茶道强调的就是茶对人格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儒家的这种人格思想是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茶象征着尘世的纯洁”,著名女作家韩素音说:"茶是礼貌和纯洁的化身”,而历来得道的“茶人”,都将清淡雅洁看作是茶的本性。茶是一种文明的饮料,被人们认为是“饮中君子”。茶的“君子性”有各种表现:首先,茶的本性决定了茶的“君子性”。如前所述,茶性温,喝茶使人清醒,喝茶可以祛病健身,茶对人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弊,故茶自古有君子之誉。其次,茶的诸种属性无一不体现它的“君子性”。茶的属性之一是其形貌风范为人景仰。属性之二是茶被作为人间纯洁的象征。茶从采摘到烘焙到烹煮取饮均须十分洁净,正因为如此,人们历来总是将茶品与人品相联系,说茶德似人德。长期以来,大多数正直文人极力推崇不向恶势力屈服,为正义事献身的高风亮节,热情赞颂,清正廉洁等优良品德。宋代江西提刑曾因几次遭奸相秦桧排斥,隐居于当年陆羽居住的江西上尧茶山,他爱慕茶的精行俭德,也追慕陆羽的高风亮节,故而涉陆羽之尘,自号“茶山居士”并将所著文集亦定为《茶山集》。茶是清香、绝尘、高洁、优雅之物。茶的特点是“清”,古人说它是“清虚之物”,而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为“清尚”。这一个“清”字,宜于同人世间摆脱了名利枷锁的“清’字相配,所以古人常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茶是至清之物,就不可避免地主张清心寡欲、六根清静。高雅、深邃、清心、宁神的饮茶过程就是一个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过程,就是灵魂的净化过程。文人大多仕途失意,归隐自然,文友相叙吟诗联句,与佳茗相伴,与茶结缘者不可胜数。茶可以使人清醒,排遣孤闷,令人心胸开阔,助诗兴文思而激发灵感。茶是文人生活中一件韵事,一大乐趣,一种高雅的活动。品茗为文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增进了心性修养,历代骚人墨客都知茶爱茶享受茶,许多著名的诗篇便是在茶香中酝酿创作出来的,历代皆有名篇,特别是唐代,有“不饮茶做不了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诗”之说,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古今茶诗的扛鼎之作,传为千古绝唱,其以“饮茶七碗飘飘欲仙”和皎然“三饮便得道”并称为历史上品茶得趣的前辈。
3、儒家积极的人生观与中国的茶德思想。
儒家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 ,中国人总是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也更积极地重视现人生,他们往往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在我国的茶文化中也蕴含着积极的、济世的乐观主义精神。我国古代嗜茶者比比皆是,苏东坡因自己嗜茶,故想不通当年晋人刘伶何以长期沉湎于酒中。唐代韦应物则在《喜园中茶生》中写到诗人自己于政事之余栽种茶树,表达了诗人亲手种植茶树,观荒园茶生的喜悦心情。
许多文人雅士在修身治国平天下时,不仅以茶励志,以茶修性,从而获得怡情悦志的愉快,而且在失意,或经历坎坷时,也将茶作为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他们往往从品茶的境界中寻得心灵的安慰和人生的满足。自古以来,茶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文人历来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由于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故而从“学而优则仕”的参政之路转向“退而求其次”的归隐生活,坐而论道谈说玄理。茶的清心、淡泊恰恰符合文人的这种心态,文人对茶的追求,不单单在于茶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种纯净深远,空灵的意境。白居易以茶加强修养,生逢乱世的他,但并不是一味的苦闷和呻吟,常以茶宣泄沉郁,正如卢仝所说,以茶可浇开胸中的块垒。白居易毕竟是个胸怀报国之心,关怀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他并不过份感伤于个人得失,在困难时有中国文人自磨自励,能屈能伸的毅力。茶是清醒头脑,自我修养,清清醒醒看世界的“清醒朋友”。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在《琴茶》诗云:“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读书茶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以琴茶自娱,而写琴茶相伴,表明自己追寻的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格之美。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苦恼中寻求自拨之道,这是他爱茶的一用意。所以,白居易不仅饮茶,而且亲自开辟茶园,亲自种茶。他在《草党纪》中就记载,草堂边有“飞泉植茗”。在《香炉峰下新置草堂》也记载:“药圃茶园是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里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