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7日左右小暑。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节暑气上升,小暑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到极点。
虽然夏至节期间我国的日照时间最长,地面接受太阳的热量最多,但由于那时春季刚过不久,地面积存的热量还不多,因此夭气不是最热。到了小暑、大暑节,尽管太阳直射点已往南移动,但仍是日长夜短,白天接受的热量大于夜间散失的热A,使地面热量越积越多,气温继续升高。直到地面吸收的热量等于它所放出的热量时,地面温度才不再升高,从而出现炎暑盛夏。是全年气温最高的阶段。
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小暑节平均气温为27 `C,降雨量为60-100毫米。北京地区在小暑节进入炎热时期,7月是北京最热的月份,北京7月平均气温是26`C,平均最高气温30. 9 C。极端最高气温是指一个地方曾经出现过的最高气温。
北京解放后的极端最高气温是40. 6℃,发生在1961年6月10日的午后,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是42. 6℃,发生在1942年6月15日。-我国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谚语。伏,是指隐伏,躲藏盛暑的意思。“夏至三庚便是伏”,就是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10天为一伏,伏天就是头伏、中伏、末伏的总称。有的年份有4个伏,两个中伏。伏期40天。自入伏到出伏约相当于阳历?月中旬至8月中旬,正是我国夏季最热时期。中伏到末伏,韫度尤高,因此还有“热在中伏”的说法。
我国北方人有过伏天的食俗。“头伏饺子二伏面(条),三伏烙饼摊鸡蛋。”
小暑到大暑不仅气候炎热,而且雨水充沛。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夏季风分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两种。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和南海。经过广阔洋面的季风,给我国大陆带来了充沛的雨水。北京的7月是多雨的季节。北京全年平均雨日76.3天,大雨7,6天,暴雨3天。北京全年平均降雨量610多毫米,7月平均雨日14.5天,平均降雨量243.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35.7%。北京近郊全年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以上的暴雨平均每年出现2.6次,多数发生在七八月。1959年?月27日至8月8日13天连续降雨,降水量达448.2毫米。]963年8月3日至10日连续降雨530.3毫米,比有的年降雨量还大,造成了严重的涝灾。
7月的节气歌: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百样庄稼生长快,水肥管理是关键。南方早稻接近黄熟,北方雨季已来到,还要防止“伏里旱”。这阶段炎热多雨,对作物生长很有利。有的年份雨水过多,造成雨涝。有的年份降雨过少,形成“卡脖旱”。1972年北京地区第一场透雨一直推迟到了月”闩,1869年的?月降雨量仅6.8毫米,是百年不遇的伏旱。伏翠不仅影响春播作物,也使夏播作物不能如期播种。正如农谚所说:“遇—卜卡脖旱。收成减一半。”
7月气温高,雨最多。最适宜庄稼的生长。气温高多雨,也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杂草的生长。要抓紧防治病虫害和锄草。“夏天多锄草,秋天多打粮”,“谷锄七遍没有糠,棉锄八遍白如霜”。“小暑大暑青草旺,割草压肥好时光”。华北地区的?月是蔬菜上市的旺季。“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进入了秋菜播种时朋。三伏在立秋后,粮食作物只能播种生长期短的荞麦了。
暑期炎热高温,预防中暑,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为二十四节气之十一节气。其意为炎热开始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一即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基本与小暑相符。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挚。”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刮一丝凉风,而是全部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人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温度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时值小暑节气,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为26℃左右。一般的年份,华南、东南海拔低的河谷地区在7月中旬,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甚至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仍有较强的威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狭路相逢、势均力敌,便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其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持续一段时间。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人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强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结伴出现,遇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须注意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