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传重阳节起源于东汉(25~220),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重阳节又叫重九节。中国人认为自然界有“二论”,叫阴阳相对论。“阴”是女性的, 阴性的,“阳”是男性的,阳性的。重阳节就是在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命名的。古人认为所 有自然现象都可以用阴阳理论来解释,数字就与这种理论有关。偶数2、4、6、8属“阴”, 奇数1、3、5、7、9为“阳”。农历九月初九就是两个奇数9碰在一起的日子,所以这天叫重阳,也叫重九。“重”意思是“双”,“九”是数字9。自古代以来,重阳或称重九,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

  重阳节正值金秋收获季节,秋高气爽,丰收的喜悦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重阳 节通常适合在户外活动。许多人在节日中远足和登山,以享受冬天到来之前的自然美 景。据说重阳节登山,插茱萸和饮菊花酒可以祛除邪魔,预防疾病。后来,历代骚客文人 也都喜欢重阳登高,这象征“高中”、“及第”的意思。下面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自古以来,举家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茱萸是一种浓香植物,经常用作中药。古代人们相信晚秋时节茱萸能避邪,防止着 凉。所以,许多世纪以来茱萸都作药用。但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已慢慢消失了。许多 人,特别是城市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茱萸是什么样子。

  虽然插茱萸的风俗正在消失,但登山的活动却正处在高潮。

  早在大约2000年以前,西汉人就利用重阳节之际,到首都长安城外爬高高的平台。 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冬季开始前的最后一次外出郊游。这个风俗发展到了现在,人们认为登高是为锻炼身体,欣赏秋天的景色。

  但那些住在平原上离山区很远的人们怎么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出去野餐,吃用糯米和大枣做的糕。汉语中的“糕”字与“高”同音。山是高的,所以通过一系列的联想,吃“糕”可以代替登高

  由于9是最大的奇数,所以人们把两个“9”放在一起来代表长寿。因此,九月初九就成为敬老日,是老人快乐的日子。现在,九月初九已经成为中国法定的老人节。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尊敬老人的传统。现在老人协会在国内到处可见。每年,负责老人工作的领导们组织那些离退休人员重阳节郊游、登高,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可以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重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应,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之名起源于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在鐾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就是重阳的由来。

  重阳节有哪些活动呢?《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归结起来,重阳日的活动,主要有登高、插茱萸、赏菊和饮菊花酒。

  重阳登高的风俗,据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时,汝南有个名叫桓景的人,拜费长房游学仙术。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汝南地方一定会有大灾难,快点叫你家里人缝一个袋子,装上茱萸系在臂上,到山上去喝菊花酒,这桩灾祸就可以免除。”桓景照着去办,全家人都上了山。到了傍晚,他回到家中一看,家里的鸡、狗和牛、羊都死去了。费长房听到这消息,说:“好了!这可以代替你受灾了。”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风俗就这样流传开来。

  关于插茱萸,周处《风土记》云:“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晋代孙楚的《茱萸赋》写道:“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于紫荆。”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分吴茱萸、食茱萸、山茱萸等三种,实可食,茎、叶可入药,据云有避疫的功效。哀三才图会》载,吴茱萸“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花,红紫色。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成熟则深紫。”其形状与色泽够美的了。民间百姓认为重九多灾厄,正需要佩戴这种植物来辟邪。唐代王维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明插茱萸是当时的时尚。

  古人九月九日登高,留下了不少“重阳佳话”。如东晋中叶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随同友人登上荆州的龙山,参加荆州刺史桓温在龙山的重九招待宴会,席间,他开怀畅饮,连自己的帽子被风吹落也佯装不知,还乘酒兴与同僚作诗唱和。桓温见状,暗令与会的文学家孙盛趁孟嘉如厕之机将帽子送还孟嘉座上,并作文嘲笑。孟嘉回席一看,也不甘示弱,立即作文答辩,由于文采甚美而传为佳话。孟嘉为何风吹落帽而被嘲笑?原来,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冠冕风度的,认为官帽落地有伤大雅。从此,龙山落帽的趣话经久流传不衰,人们将龙山称为落帽台。后世名人来到荆州,都要到此饮酒怀古。唐朝宰相令孤楚在重阳登高游“落帽台”后,写下的“贵重近臣光绮席,笑谈重事落乌纱”就是指孟嘉落帽之事。如今荆州市生产的“落帽台”低度白酒,畅销北京、河南、广东、云南等16个省市和港澳地区,还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国,可谓独树一帜,享誉国内外。

  为了登高的方便,晋末诗人谢灵运还自制了一种登山的木屐,前后装有铁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穿着这种“登山鞋”爬山。

  在重阳登高活动中,历代诗人们写有许多“登高诗”。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在行军中,适逢重阳节,他也想到要去登高。大诗人杜甫,晚年寄居爱州,重阳时节,他爬山登高,干脆以“登高”为题写下的《登高》诗,堪称他的七律的代表作。诗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作描写重阳登高所见到的江边秋景,抒发了诗人一生穷愁潦倒的悲愤心情,意境开阔,感情深沉。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

节日名称:重阳节

  节日时段:农历九月初九。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的名称始见于记载是在三国时代(22(}一280)。

  重阳节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汉初。汉高祖刘邦(前206-一前195在位)的爱妃戚夫人被妒火中烧的吕后残害,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某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英、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民间纷纷效仿,蔚然成风。

  重阳节插茱英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英是一种气味浓烈的植物,果实可以吃,茎、叶都是药材,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能消积食、治寒热。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英可以避难消灾、驱除瘟病,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英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A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人们除了佩戴茱英,也插菊花。菊花在九月盛开,有“长寿花”的美称。唐代就已经出现插菊花的习俗,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答菊的变俗。

  重阳节前后秋高气爽,正值菊花盛开,赏菊饮酒也是此时一个传统的风俗。赏菊、饮菊花酒,大约起源于东晋(317-420)诗人陶渊明(365-427)。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在北宋(960-1127)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晴趣。

  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重阳糕是一种面食,可以加枣、银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咸的,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

  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在秋高气爽、遍地黄花的重阳时节,上山登临游览,欣赏深秋的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重阳节登高之风,在唐代已很盛行。许多诗人为此写了不少诗篇,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701-761)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夕义。

  “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义,这也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使人长寿。

  现在过重阳节,已经见不到遍插茱英等风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观赏秋天的美景。近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敬老节”。每当佳节来临,人们都要举办各种敬老活动,祝愿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长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  重阳节词条  来历  来历词条  习俗  习俗词条  
茶文化春分

 春分届寒暑 阴阳求平衡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正好处于赤道上方。  春分有两重意思。一是说,春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