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两大纪念节日(另一个为寒食节)之一,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五大传统节日(另四个为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名称最多的一个节日。有端午节、端五节、重午节、端阳节、蒲节、天长节、解粽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女娲节等名称。古人于这天以兰草汤沐浴,故又称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明清时的北京人又称端午为“女儿节”、“五月节”。

  在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即是“端五”。“端”,初、开始之意。“午”,乃古时“五”的俗字。据说,唐玄宗时,人们为避讳提及他的生日五月五日,而改用为“午”。端午,实即初五。而农历五月,按地支计算正为午月,所以又称其为“重五”、“重午”;古代又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又称之为“端阳”。

  端午节最早始于周代,原本是古代长江流域百越族的图腾祭祀节。百越族以龙作为他们的图腾,把龙看作是他们的祖先和保护神,对其无限崇拜。每年五月初五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届时,这些龙的传人将各种食物装入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抛人江中以供龙享用;同时,还进行划独木舟的比赛,以此象征他们如龙腾蛟飞,兴旺昌盛。此后,历代沿习下来,端午节也随着中国各民族的融合统一,逐渐演变成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

  民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第一种,认为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介子推在晋公子重耳逃亡他国时,曾“割股事君”,保全了重耳的性命。重耳回国后,被立为晋公,介子推却隐居深山,屡招不出。晋文公企图用放火烧山的办法逼迫他下山,不料想介子推却在火中抱木而死。晋文公痛哭流涕,悲痛不已,于是下令全国,每逢介子推的忌日五月五日这天一律吃冷食,不得动火。第二种,认为是纪念春秋时吴国的伍子胥。吴王夫差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不但不采纳伍子胥的忠言,反而逼其自尽。最终,吴国被越国所灭。传说中,伍子胥死后成神,五月五日是祭迎伍子胥神灵的纪念日。第三种,认为是纪念东汉时的孝女曹娥。曹娥之父溺水而亡,找不到尸首,曹娥也投江而死。三日后,父女尸身一起浮出江面。人们感叹曹娥的孝心,就在其投水之日设祭纪念。第四种是祭祀“地腊”。传说中,地君掌管着凡人的寿命和福禄。五月五日祭祀地君及先祖,可以减除罪孽,增福增寿。第五种,认为是纪念战国时的屈原大夫。这一说法流传得最为广泛,深人人心。楚怀王受秦使张仪的诱惑欺骗,拒绝了三间大夫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结果致使楚国腹背受敌,最后连楚怀王本人也中了秦国的奸计,而被软禁起来,最终羞愤而死。楚襄王继位后,继续宠信奸佞,排斥忠良。屈原屡谏不改,相反却被削职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连打败楚国,掠地千里,国家命运危在旦夕,屈原忧国忧民,于是在五月五日满怀忧愤投汨罗江自毙。楚国百姓纷纷前来打捞。为了保护屈原尸身不受鱼龙水族的侵害,人们往江中抛放大量粽子、鸡蛋等食品及雄黄酒。此后,楚人每逢端午便举行各种典祀,表示纪念。

  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在端午咏颂屈原的诗句。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可谓代表作:“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由于人们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所以节日里的一系列活动大多与纪念屈原有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  端午节词条  来历  来历词条  端午节来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