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怎样?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如吃粽子、划龙船、喝雄黄酒、插艾叶和菖蒲等,是不是封建迷信?

  端午节(有些地方也叫端阳节),是我国人民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届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人。他学问渊博,热爱祖国和人民,为国为民办了许多有益的事,写了不少的爱国诗篇。也主张对外抵抗秦国的侵略,对内实行政治改革,减少人民的痛苦。但是,国王不听他的忠告,反听卖国贼的胡言乱语?弄得国破家亡。届原痛恨国王昏庸无能,不愿眼看自吐的祖国遭殃、人民受难,就在二干二百多年前,(即公元前二七八年)的阴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湖南省湘阴县附近的汨(密)罗江自杀。

  据说,届原投江后,附近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都划着船去打捞他J以后就形成了划龙船的风俗。当时,大家因为一直迫到了洞庭湖都没有发现尸首,就包粽子,投到江里去祭奠屈原(有的又说,人们把粽子丢到江里,是为了绐蛟龙鱼虾吃,免得他们去吃屈原的尸首);这就是吃粽子的习惯的来历。由此可见,划龙船、吃粽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说不上是封建迷信。

  在门上屋檐上,插艾叶和菖蒲、喝雄黄酒等,这是我国劳动人民过去驱虫防病的一种办法,因为艾叶菖蒲有杀虫作用,雄黄是一种矿石,含有脚和硫,跟酒精一样,也有杀菌作用。古代医药不发达,人们把这些野生植物当作杀虫剂,用雄黄配烧酒来治疮毒、湿疹等病。这些做法,本来是有利·学道理的好的风俗。可是有人却说是为了“避邪”,这当然是迷信。现在科学发达了,用“敌百虫”,“六六六”、“滴滴涕”等驱虫防病,效果很好。我们要继承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传统,在端午节前后,结合积肥,搞好卫生,增强体质,促进生产。

  节日名称:端午节

  节日时段:农历五月初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这在如今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当中几乎已经成为常识。

  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战国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总想吞并其他六国,称霸天下。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很有才能,得到了楚怀王的器重。他主张改革楚国政治,联合各国,共同抵抗秦国。但是,屈原的主张遭到了同僚的反对,他们在楚怀王以及后来的继位者顷襄王面前诽谤屈原。在奸臣的离间下,昏庸的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并把他赶出了楚国的w都。屈原离开国都后,仍然关心祖国的命运。后来,他听到楚国被秦国打败的消息,悲愤满腔,就投人泪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天正是公元前278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百姓们听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非常悲伤,都划着船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但始终没有找到。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百姓们就把食物扔进江中喂鱼。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江河上划龙舟,以示悼念,同时还用竹筒装米投人江中祭祀他。传说,一次有人在江边遇到屈原屈原说:“你们给我的食物都被蛟龙抢去了,往后可改用艾叶塞筒,并缚以五色彩线,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从此,人们就以竹叶包裹糯米做成粽子来纪念屈原,而粽子也就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了。

  于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与历史人物伍子晋有关。伍子青(?一前484)是战国时代楚国人,因父兄均为楚王所杀,故投奔吴国,助吴伐楚,攻人楚都95城,将楚王尸体从墓中掘出,鞭尸三百。后吴国与越国交战,伍子青劝吴王拒绝越国的求和,但吴王听信谗言,赐伍子w宝剑,令其自杀。伍子晋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东门之上,以看越国军队人城灭吴。”然后自刎而死。昊王夫差闻言大怒,下令取伍子青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人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w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来历是说为了纪念东汉(25-220)孝女曹娥。曹娥的父亲溺死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在五月初五也投江自尽,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是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总的来说各地过节的习俗大同刁屏,比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叶和首蒲等等。

  赛龙舟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有些地区又称“划龙船”或“龙舟竞渡”。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盛行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和香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此外,龙舟也先后传人日本、越南等国家。1980年,赛龙舟被列人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每年都要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省岳阳市,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传统又带有现代色彩的“龙头祭”。“龙头”被抬人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睛)。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泪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六十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重要传统习俗。

  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的原型,即用a叶(菱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265-420),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同时粽子还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经“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人粽,诗人苏东坡还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1279-1368)、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a叶变革为薯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辅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不少百姓人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各地粽子的风味不同,从馅料看,北方多为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国盛行千年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疫病容易流行。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首蒲作为重要习俗之一。家家胡西扫庭除,以a蒲、艾草插于门嵋,悬于堂中,用以驱邪逐疫。艾草,又名家艾、艾篙,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营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钟馗捉鬼也是端午节的独特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有关钟馗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患了疟疾的唐玄宗(712-755在位)曾梦见大小二鬼在殿F-i自逐。小鬼穿着红衣,偷了杨贵妃的香囊和皇帝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玄宗喝问,大鬼叩首回答说:“臣姓钟馗,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皇帝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饮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雄黄酒,就是加人药物雄黄的酒,雄黄是一种含有硫化砷成分的矿物质,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中就有白蛇娘子端午节饮雄黄酒而现出原形的情节,民间由此便认为蛇蝎娱蛤等毒虫可以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以保身体健康。

  端午节还有佩香囊的习俗,传说也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衣服上的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索上系上各种不同形状的香囊,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时至今日,端午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中国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而古老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更赋予了它传承千年的生命活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  端午节词条  习俗  习俗词条  由来  由来词条  
茶文化雨水

 雨水对联

雨水,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雨水原本是指冰雪溶化成水。历书说:“斗指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钥令七十二...(展开)

茶文化立夏

 立夏护心养神很重要

立夏宜护心  进入立夏时节,天气渐热,植物繁盛。中医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人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