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那达慕

  蒙古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娱乐性节庆活动,通常在每年夏、秋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有时也在盛大的节日组织。那达慕,蒙语即“娱乐”、“游戏”意思。

  据说此俗起源于蒙古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征服花刺子模后,在布哈苏齐海举办首次庆祝胜利的那达慕大会。会上,其子侄在射箭比赛中大显身手,于三百三十五度(以人伸双臂计长,每度约五尺左右)之外射中箭靶。元、明以后,蒙古族民间的那达慕逐渐形成以摔跤、射箭、赛马男子三艺为中心的竞技传统比赛。那达慕的规模分大、中、小型三类。大型的,摔跤选手达五百一十二名或一千零二十四名,马匹三百匹,会期七至十天;中型的,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马匹一百至一百五十匹,会期五至七天,小型的,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马匹三十至五十左右,会期三至五天。每逢那达慕,附近数百里的蒙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不顾路途远近,或骑马,或乘车,络绎不绝地赶往会址。草原上扎起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饭馆、茶摊、说书棚如雨后春笋,彼此接连,好似建起了一座新的市镇。人们个个穿着鲜丽的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四处游逛,谈天说地,唱歌跳舞,买卖交易,娱乐玩耍,热闹非常。

  那达慕中第一比赛项目是摔跤。在蒙古族,摔跤是青年男子智与勇的象征。那达慕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显示机会。蒙古摔跤采取单项淘汰制。摔跤手,蒙语称为“布和”。每对选手一跤决胜负。上场的摔跤手不分民族地区,不论体重、年龄,摔起跤来不限时间,不限场地大小。摔跤规则中规定不准抱腿、扯裤子,只允许抓上衣和腰带。无论哪方,只要手或膝部以上的身体触地,即判为失败。摔跤的技法,讲究踢、绊、缠等三十种搏技,共计三百多种动作套路。摔跤还有传统的仪式,摔跤手一上场,先不能互相交手,而要跳摔跤舞,唱摔跤歌。其舞姿是双臂伸展,作出雄鹰展翅翱翔的姿式,一蹦一跳地绕场盘旋。之后,双方才搂抱在一起正式角力。一旦决出胜负,裁判要为优胜者项上挂一条五颜六色的布条,作为荣誉标志。取胜者捧一把果子、奶食品,边绕场奔跑,边向观众抛撒。摔跤手要穿统一的传统服装。头上扎缠一条蒙语称为“希力布格”的红、蓝、黄三色头巾,上身穿一件“卓铎格”摔跤坎肩。“卓铎格”是一种以白毡、牛皮为材料制成的绣花无袖短褂衣,其边沿镶嵌两排铜、银的圆形泡钉,绣花图案类似古代武土盔甲的圆形图案。下身著一条肥大的白裤,外边再罩一件绣有各种动物或圆形图案的套裤。腰上系一条红、蓝、黄三色的绸质短裙。脚蹬一双蒙古传统的“不力该”牛皮靴或布质的“马海绣花靴”。“卓铎格”摔跤服结实、实用,在猛烈的拼搏中不易被损坏。同时,这种服装颜色鲜艳,样式威武,“布和”穿着它英姿勃勃,可增加比赛场上的热烈气氛。摔跤的奖励,按照惯例,对一、二、三等奖以“五九”、“二九”或“—-九”的等级颁发。蒙古族崇尚九,  “五九”即每样奖品发四十五个,  “二了L”即十八个,  “一九”即九个。特殊的最高奖赏,要按“九九”即每样八十一个颁发。通常摔跤赛的奖品包含“哈德格”  (即哈达)、马、牛、骆驼、服装布料、酒、肉类等。摔跤的荣誉称号中,最高为“达尔罕”或“阿布拉古”布和(巨人之意),二等为“阿尔斯楞”(狮子之意)与“札钢”(大象之意),三等为“布日左德”(雄鹰之意)。

  赛马和骑射是那达慕另外二项重要的男子竞技项目。

  赛马既要比试马的速度和耐力,又要测验骑手的骑术与胆量,通常的赛程为二十里或四十里的往返路程。比赛形式分为两类:“赛跑马”与“压走马”。“赛跑马”,主要是比赛马奔跑的速度,以抵达终点的先后次序排出名次。一般“赛跑马”的骑手都是少年。“压走马”,蒙语称为“教饶”,主要比试稳与快。它要求参赛者控制跑马前后蹄交错地“小跑”前进,整个赛程中不能放蹄大跑,不能“失腿”。“压走马”的骑手都为成年人。赛马结束时,还有一种固定的仪式,即朗诵赞马词。蒙古族由于历代传袭游牧生活,故对赛马活动特别钟爱、重视。赛马的奖励十分优厚,古代是奖银鞍、银辔,现代惯例是奖给一匹良马。内蒙古各地的赛马还有其他形式,如搞单项比赛,“二岁马”赛跑(即同龄马赛),种马的“压走马”等。

  射箭,传统上是比试骑射。旧时,参赛选手每人三支箭或九支箭,以中靶多少决胜负。开跑前,必须将弓箭背在身上,发令起跑后方可取弓、抽箭,于奔马上骑射。箭靶设三座,一座在跑道右侧,两座在跑道左侧,两靶相距三十到四十五步,射程一般在三四十步。现代随着军事装备的发展,射箭多已被射击比赛所代替。不过为保留民族传统,那达慕上仍有举行射箭比赛的。那达慕作为一种综合文艺体育节庆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其他如赛骆驼、棋艺比赛、歌舞表演等也极具蒙古民族特色。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那达慕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2006年?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月至8月间举行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从元朝起,举行军事体育项目,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节日期间,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会场上,彩旗飘扬,人闹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过去,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此外,那达慕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等精彩表演。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项比赛——摔跤、赛马和射箭。

  摔跤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和裤套上绣的精美、别致的图案,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足蹬马靴,腰缠一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其特点: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8、16、32、64等。比赛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比赛开始。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1?个基本技巧演变出100多个动作。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不许抱腿。其规则还有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赛马:蒙古高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耐力极强。

  赛马为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参加者有时全是少年,有时不分年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赛马项目包括: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公里、30公里、40公里,先达终点者为胜;走马赛,主要是比赛马步伐的稳健与轻快;颠马赛,是蒙古族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

  射箭: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的又一项目,也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射箭比赛分近射、骑射、远射3种,有20步、50步、100步之分。近射时,射手立地,待裁判发令后,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骑在马上,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轮9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名。如今那达慕大会由最初的军事运动会,转变为草原文化、经济和信息的盛大交会。

  除了上述岁时节日外,我国还有不少现代节日和新兴节日。这些节日的特点有三:一是现代节日的形成与农业生产和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变化大多没有关系;二是现代节日以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为主体,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有以年为周期的循环往复,并且有节日的形态和特色的活动内容;三是一些所谓“新兴节日”大多是为了促进经贸活动,打出“文化牌”、“人造节日牌”,但与传统节日的本质是不同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那达慕  那达慕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日本茶道起源史料

 茶宴发展逐渐形成文人茶宴、宫廷茶宴、寺院茶宴三种形式。茶宴的仪式,依环境条件和规模而有区别。宫廷茶宴通常在金碧辉煌的皇宫进行,气氛肃穆庄严,礼节也相当严格;所...(展开)

茶文化春节

 山西春节

 正月初一是春节,民间俗称“过年”、“过大年”。春节是民间百姓心目中最为隆重而肃穆的节日,山西农村普遍流传着“受了一年,就盼过年”的谣谚。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士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