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版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牛郎与织女初次相会是在织女和她的姐妹们沐浴的湖边或水池旁。即使有的传说版本没有类似沐浴的情形,但在诗词等的描写中有,也都多多少少涉及了水边的情节,牛郎织女或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或有‘时会天河。这里都暗合了天河这一水的背景。特别是,当他们七夕相会之日,天河中有奕奕白气,若地河之波,这或许是对他们相会在天河的描述。不仅如此,有的地方在七夕节时,女于乞巧前必须沐浴更衣。如清屈大均(公元1630-1696年)《广东新语》卷九《事语·广州时序》中有七月七日为七娘会乞巧,沐浴天孙圣水”的记载。
我们可以看出,水或者具体说是沐浴这项活动,在传说中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情节要素。那么,沐浴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在传说中为何要如此突出沐浴这样一件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平常的事呢,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先要澄清一个概念,一般人往往会认为沐浴就是洗澡,但事实上在我国占代,沐浴与洗澡这两个概念不可等同。汉朝许慎(公元约58一约147年)《说文解字》上有:
沐洗头发谓之沐。浴,洗身体谓之浴。也就是说在古代,沐浴中的“沐指洗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洗发而浴则指洗身了,也就是我们现在通俗所谓的洗澡。这样看来,今天我们所谓的洗澡,在古人应该叫做浴而不是沐了。
了解了沐浴一词的含义后让我们沿着沐浴这项活动历史发展的蛛丝马迹来看一下牵牛织女故事中引用沐浴这一习俗的意义所在。
中国是个注重清洁沐浴的古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就有“沐浴”记载到了周朝,沐浴被规定成为一种礼仪。
《礼记·内则》中记载“五日则汤请浴,三日只沐,大意是晚辈每5天要烧一次温水让父母洗一次澡,每3天烧一次温水让父母洗一次头。平常父母的脸脏了,要用洗米水请他们清洗;脚脏了要用温水清洗。这里沐浴之礼,被规范成一种孝道行为,是一种生活规律。不仅如此据记载西周时,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以示虔诚,称为“戒” 。举行戒礼时是十分隆重考究的,有专职官员执掌。先秦沐浴礼仪已很完备诸作要先洗头洗澡,然后才能去朝见天子。这里或许就是七夕乞巧中休浴更衣习俗的最早渊源。
从民间口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看,一般分为分家和成婚两个阶段。而在成婚部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牛郎得到织女芳心并娶其为妻的手段,即在织女沐浴之时藏匿她的衣服,使其无法升天。但在文献记载的故事中,这种沐浴、藏衣的情节似乎并未记载。对于这点学者们的意见大都认为牛郎织女故事在流传中不断增加了许多要素。比如:牛郎与兄嫂矛盾并分家的情节,是受两兄弟型故事的影响,而牛郎藏衣(羽毛)娶妻则是引人“天鹅处女型”和毛衣女故事的结果。而在这其中,沐浴藏衣则又反映的是古代封建社会“见肤为夫的观念如果这种解释感觉有些牵强,下面我们就从牛郎织女故事演化过程中引人的故事类型来作以下分析。
沐浴不能离开水。而水边沐裕习俗与古人认为水有增强生命力的神秘作用有关。我国上古时沐浴因条件所限,并不像现代一样有浴室等一些设施。虽然蛋周礼》中有“千之寝中有浴室,之句,但这只能说明古代的沐浴是一种高尚的享受,并不能说明浴室等沐浴设施能够普及到平民大众。再者,后世的沐浴之风可能是上古水边拔(f山浮)楔(xi隙)风俗的因循变化。因而在那时,河流之畔就成为了举似浴室的场所。从文献记载来看,在我国古代,河流与爱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章如(关雌》 、(汉广》 、 《兼霞》等都是歌咏男子与隔河相望的女子的爱恋之情的,从中我们可以休会到河畔在古人心中往往是一个表白爱情的浪漫场所。而具休到牵牛织女故事中,便是牛郎织女隔银河而相望的情节,它显然是实际生活状态的反映。牛郎织女跟银河、水和沐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相会于银河,水也就成了他们在拔楔中聚会的媒介。
中国古代的水边拔楔的仪式大约始于殷商。相传商朝祖先契便是拔楔之后降生的。(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娥(s加g松)氏之女,为帝誉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简狄沐浴、吞卵、孕契的神话,反映的就是水边沐浴和男女偶合的拔楔的情形。说到拔楔,人们一般认为多发生在春季。如《周礼·媒氏》有: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丁是时也,奔者不禁但事实上拔楔不仅在春季举行,在秋季也有类似的活动。南朝梁刘昭注《后汉朽礼仪志》上就有《汉书》 ‘八月拔该水’亦斯义也后之良史亦据为正。汉代文学家刘祯(公元?一217年)《鲁都赋》咏道:‘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胃拔楔、国于水嬉,堤(tl提)帷弥津。
这样,我们有理由认为,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不过是古代秋季拔楔时男女自由交往的写照。七夕节的拔楔习俗在后代逐渐没落,但在牛女故事中,水畔相会作为解释其行为合理性的依据,却以神话传说或其他形式保留下来。应当指出,在中国古代的时序观念中,春秋季节日存在着强烈的对应关系春秋季拔楔只不过是许多成对节日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