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是季节转化的时期,天气变化无常,刚从酷热的盛夏走人凉爽的秋天,要掌握好天气的变化,维护好自己的养生防线。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此时不宜急于增加衣服,让体温不那么高,有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寒会相互交替。但是,夜间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初秋燥气滋蔓,湿气未退,湿邪燥邪合并,易伤人肺气,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可用麦冬30克、菊花巧克,煎水代茶喝,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功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好保健饮品。
初秋乍寒还暖,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这种暴热骤凉的变化,极易引发感冒流行。因此,当天气较冷时要注意保温,及时添衣;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预防感冒。
秋季病菌繁殖快,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在防范时应严格做到防止食品污染,不吃生的、腐败的和未煮熟的食物;吃水果等生冷食物时要清洗消毒;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到了秋季应特注意对膝关节的保养。首先是保暖防寒;其次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慢跑、做各种体操等,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适当饮用一些中医师调配的活血散寒药酒,对防治“老寒腿”有较好的作用。
人体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处暑节气天气转凉,如果防护不当,寒气就很容易通过肚脐侵人人体。寒气在腹部时日久了,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因而要格外注意不要让腹部受寒。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从炎热的夏季转向凉爽的秋天,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此时,可能大家比较关注脚的保暖,殊不知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从,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不注意腹部的保暖,则寒气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如果寒气在小腹部位不断积聚,还会引发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处暑时节,虽说气温有所下降,但“秋老虎”的出现还是会让人感到炎热难耐,加之秋季空气湿度较小,人体就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一般来讲,空气相对湿度达到40%^-60%时,人体感觉最为舒适,而过高过低都会感觉不舒适。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小,其相对湿度下降,如果空气的相对湿度在3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千涩粗糙,鼻腔千澡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才能避免发展为疾病。中医认为,夏季肌体出汗过多,体内水分储备不足,到了秋天,燥热病邪就容易侵入人体,伤及肺津,继而伤胃津,这样持续下去最终还会损耗肝肾津液,致使身体出现各种“失水”症状,即“秋燥症”。
处暑后,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
多事之秋尽量运离“郁闷”
处暑之时,处于夏秋交替之际,由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人们在秋季更容易产生凄凉、苦闷、垂暮之感,表现为心情不佳,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郁郁寡欢,还会出现焦虑不安、食欲减退、睡眠质量下降、精力缺乏、自我评价低、精神不振、动作迟滞等。按照秋季养生“收、养”的原则,处暑时节人们应该注意收敛神气,以利于气机通畅、气血和调,养护好情志。建议每天到太阳底下接受一定时间的日光照晒,阴雨天之时要保持室内光线明亮。或者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并做一些简单的锻炼活动。总之,充足的光线以及适当的户外锻炼,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神经的兴奋性,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处暑起居,早晚防看凉
处暑过后,暑气消失,天气逐渐转凉。早晚凉,中午热,昼夜温差开始加大,呈现昼热夜凉的气候特点,此时起居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由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要调整睡眠时间,早睡早起,舒缓形体。保证良好的睡眠,以消除疲劳,保护大脑,增强免疫力。避免中午在室外暴晒,以防暑气伤人。其次,昼夜的温差较大,需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尤其是夜晚及早晨应避免受凉,养护好阳气,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而后,运动调养仍需选择舒缓的活动项目,这样既不会耗费过多的精力,也有助于加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处暑养生文化
处暑,“处”为止,处暑即暑期已结束。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处暑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睡觉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在9月23日秋分之前,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人的风寒或风热感冒。发病及时用食物疗法恢复平衡。
饮食可吃温补食物。脸无痘、面不红者若有吃辣味的习惯,可适当吃些辣椒、胡椒之类食物;有饮酒习惯者可适量少喝点酒,其中白酒、黄酒一定要加温;主食以吃精白面补气为好;喜欢吃红枣、桂圆者,早晨可吃几颗;喜欢吃酸味者,可适量吃些酸味食品,酸味主收敛。
这段时间尽量不吃萝卜,但胡萝卜除外。萝卜主下气,此时人的中气不足,吃萝卜易伤中气。
在起居上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然而,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夭不爱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所指的“秋乏”。
要保证充足睡眠,改掉夏季晚睡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加强锻炼,以早晚为好。锻炼的方法以经常进行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为好。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特别是下午感到特别疲乏,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绿萝这类叶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养在卧室内,使空气湿度保持在最佳状态。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等。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在饮食上要多吃水果。夏天结束了,就意味着秋季的开始。这个时期,气候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因此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所以再过一些日子,山植就要下来了,这是时令的水果,大家可以多吃一些。
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保持饮食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等;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梨等;多吃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
在个人情绪上秋天主“收”,因此,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秋天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处暑饮食养生可多吃梨粥。梨,味甘酸性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气,两者同煮为粥,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可作为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百合银耳粥。百合,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银耳,味甘淡性平,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大米益气健脾,三者同煮为粥,具有润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适用于在干燥的秋季食用。
银百秋梨羹有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秋燥咳嗽、干咳少痰者0处暑节气的清热安神之品,还有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玺、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