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清明的习俗

  清明时节,气温回升较快,草木萌动,万物生长。清明与其他节气有所不同,它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那么,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节里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清明节时节雨纷纷,扫墓祭祖思先人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起初,扫墓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节的习俗,从唐代开始逐渐合并到了清明,最终成为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扫墓祭祖,表达的是人们对先祖的“思时之敬”。其实,扫墓习俗在秦代就有,但不一定是在清明时节,到了唐朝清明扫墓就盛行了。

  《清通礼》记载:“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莹,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艾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扫墓之时,人们要穿上素服,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坟墓周边的杂草清除干净,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相传至今,清明节扫墓祭祖,悼念己逝亲人的习俗仍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全国许多地方仍很盛行。

清明秋千荡得高,生活越来越美好

  清明节,在民间还有“荡秋千”的习俗。荡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种女子玩的游戏,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u蹂罢秋千,起来情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后来荡秋千不限于女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据说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据民俗专家介绍说,“荡秋千”源于民间劳作。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就在劳动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

  秋千的历史很古老,起初人们称为“千秋”。传说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时只是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所以为了避讳而改为“秋千”,后来就改为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期,荡秋千逐渐成为女子嬉戏玩耍的游戏,女子们的衣衫裙据随风飘动,摇曳多姿,非常好看。

  清明荡秋千的习俗流传至今,仍然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清明时节,气候温暖宜人,人们换上春装,架起秋千,在空中飘来荡去,翩翩若飞。

  荡秋千不仅可以舒展心情,开阔视野,忘却烦恼,平衡身心,还能增大胆量,培养勇敢精神。“无风一上秋千架,小妹身材比燕轻”,荡秋千对于女子尤其适合,传统医学认为女子多郁症,荡秋千是非药物解郁的好方法。现在,在很多儿童公园、儿童乐园里还专设有“秋千”,供孩子们玩耍,受到小朋友们的青睐。

清明植树正当时

  上学的时候,每到清明之时,学校都会组织老师和学生们扛上工具,带上小树苗到山林郊外去植树。一直以来,清明植树就是一种传统习俗。

  清明时节,春阳照临,细雨飘洒,种下去的小树苗很快就能成活成长起来。

  清明节,在民间也被称为“植树节”。有谚语说道:“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可见清明是植树最佳时节。清明节曾在20世纪初首次被定为植树节,而中国第一个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人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先生就上书李鸿章,提出“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制订了在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的计划,在不同场合和演讲中反复强调植树造林的重要性。1915年7月31日,北洋政府通过孙中山先生的倡议,正式颁布法令,规定传统的清明节就是我国的植树节。

  在实行过程中,人们发现清明节植树适于北方,而南方则过了植树的最好时机,因而南方各省请求提前植树节的日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举国哀痛。国民政府考虑到南方的气候实际,又顺应民意,于是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此缅怀孙中山先生。此后这一天就一直作为植树节沿用下来。1979年2月全国人大五届六次会议上将3月12日再次规定为“中国植树节”。1981年人大又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节与义务植树运动更是在全国范围普及开来。

清明踏青放风筝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每到清明花草返青之时,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会在阳光明媚的时候一起去踏青。春季踏青的习俗历史久远,相传在先秦时就已出现,有的也说是在魏晋时期。《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由此可见,春游踏青的习俗确实早己流行。到了宋代,踏青的风俗在各地就更为盛行。人们在春游踏青的时候,还会进行蹴鞠、放风筝等各种游戏活动。

  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也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2006年5月20日,蹴鞠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据《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起初风筝只限于皇宫贵族的公子佳人玩赏,到宋代以后,才在民间盛行开来。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放风筝往往又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因此,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此外,人们也会把所有的烦恼写在风筝纸上,让这些烦恼随风筝飞上蓝天,以远离一切烦恼和不顺。

  除了以上比较普遍的习俗外,清明时节还有其他特色的习俗。比如在江南一带,人们会在清明时节吃由“浆麦草”汁液和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而成的青团子,青团子里面还包裹着豆沙馅,吃起来甜而不腻。在北方,人们会用酵糟发面,夹枣蒸制而成枣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明的习俗  习俗  习俗词条  清明  清明词条  清明的习俗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辽朝的茶俗介绍

辽朝的茶俗主宰辽朝的契丹人,生息在内蒙辽河上游,长期保持着游牧民族的风俗,史称“马逐水草,人仰 氵重酪”。“食牛、羊之肉酪,而衣其皮,间啖麦粥”。与五代同始,与...(展开)

茶文化茶道

 茶的滋润苏轼五走古茶道

原标题:拜谒三苏园 忆苏轼五走古茶道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