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时节,农历十月初一在民间为古老的祭祖节,又称“十月朝”。是继“清明”、“中元”以后的又一“鬼节”。祭祀祖先分为家祭和墓祭。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平常供物外,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供物—冥衣。祭祀时,人们会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祭祖节又叫“烧衣节”。
“烧寒衣”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有些地方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所谓“包袱”就是人们把许多冥纸装进一个纸袋里,并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民间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买东西也是要花钱的。民间相传十月一日为孤魂会,人们在送寒衣时,除给祖先焚烧外,也要多烧给无主的孤魂。
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祭祖节。旧时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烧纸,祭祀祖先。祭祖节在民间还有个名称叫“烧衣节”,即在这一天要为死去的先辈送去御寒的“冥衣”。
祭祀祖先是祭祖节的主要活动,祭祖节祭祀祖先有家祭和墓祭两种形式。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就会准备好香烛银锞,纸制冥物等,在祖先牌位或坟前焚烧,借此表示对祖先的孝敬、对先辈的关切与怀念。现在民间仍有这一天祭祖酌习俗,江南许多地区还有在这一天祭祀新坟的风俗。
祭祀祖先的供品除了食物、纸钱外,还有冥衣这种供物。
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这就被称为“送寒衣”,因为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意义上冬天的第一天,这之后的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阴间的先人缺衣少穿,就会烧些“衣服”给先人。这种烧冥衣的习俗后来在一些地方有些变异。例如,有人就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中,然后在纸袋外面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与称呼,再将其烧掉,称作“烧包袱”。这样做,是后辈们希望先人能用这些冥间的钱去买豁要的东西。
阴曹地府是不存在的,冥衣冥钞也送不到逝者手里。节日的要义在于让活着的人切莫数典忘祖、遗忘亲情。
畲族祭祖节
祭祖节是畲族祭祀其祖先“盘瓠”的传统节日。具体日期各地区并不相同,大致在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初八、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十二月十五这几个日子,为期三天。
畲族的宗教信仰是祖先崇拜,其奉祀的祖先盘瓠是一条龙犬。据传说,龙犬曾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被封为忠勇王,后化为人身,娶了公主。婚后携公主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并由此繁衍成畲族。
畲族俗以祭祖为荣,《建德县志》记载道:“祭祖一次者,准穿红色衣,其子祭祖一次,准穿青色衣,级分之大小,以祭祖多寡为断。”畲族人认为参加祭祖次数越多地位越高。
祭祖那天,祠堂里张灯结彩,正中挂畲族祖宗《盘瓠与三公主》图像和《盘瓠狩猎图)《盘瓠平番》《盘瓠墓基》等许多图像。门前插一支香,俗称烧香路,接引祖公归来。到夜间子时,放“三口灵”(神铣)一响,全寨人起床梳洗更衣;丑时放“三口灵”二响,主祭者族长和陪祭者(每户一青年男丁)进祠堂;天明时,放“三口灵”三响,族长等人打开祖谱与祖图,进行公祭。
祭祖前,要宰猪、羊各一只,去其内脏,连头带尾摆在祠堂中厅的案桌上,猪、羊两边摆刀子四把,刀口上撒一撮盐,以供祖公割肉沾盐食用。同时,还要宰杀一只白鸡,把鸡血淋到祠堂中柱的垫脚石和大门的门槛上,以报平安。另外,还要准备好各种菜肴、茶和酒,饭需用山上采来的黑色草果汁染黑。
祭祖时,由族长领头点香烛,面朝大门,背对祖牌,按辈分年纪依次三跪九叩。然后由族长领唱祭祖歌:
要知祖公出哪里?
棉帛上头祖图描。
桑哈代代来祭祖,
后世子孙个个孝。
祖公受封侯王身,
桑哈光彩永牢记。
随后,由族长宣讲祠堂公众之事以及乡规民约等等,让大家讨论,当大家意见统一后,众人翻看祖谱、祖图,并由长辈传颂祖公事迹,借以教育后代。最后,大家以十人为一席,集中在祠堂吃“太公饭”。好客的祭房烧菜烫酒,热情款待远方来的同祖客人。妇女和姑娘们则频频为客人斟酒添饭,主客谈笑风生,亲如一家。老人们高兴地唱起反映祖先历史的“盘古歌”,教导后人彼此友爱,相互帮助,共享幸福。各家还要为高龄上十(六十、七十、八十……)的老人祝寿,送上肉和面等作为祝寿礼物c“上十”人家则要请长辈和同辈共吃寿餐,祝福老人健康长寿。饭罢,放炮欢送众人回家。
祭祖结束后,将祠堂的钥匙交下次值祭人家保管。
祭器宴具也随之交人轮流保管,如有丢失则要负责赔偿。如贪污祠堂内收人和祭祖经费的,除责其退赃外,还禁止他终身进人祠堂祭祖。
近几十年来,祭祖已从畲族祠堂群体公祭变成单家独户祭祀。即使一般人家,也要备上儿碗酒菜鱼肉,在自家厅堂中摆香案祭祖,以示虔诚。此外。祭祖节这天由于害怕冒犯祖先断绝水源,要禁止人们下田劳动。
畲族的这种祖先崇拜,是原始社会万物有灵图腾信仰的遗风。与其他民族一样,畲族把自然界的某一动植物(龙犬)看做是自己的保护神,尊它为本民族的祖先,藉此维系民族的共同心态,巩固居住十分分散的畲族的感情与团结。
千三祭祖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十五日,是黎乎县茅贡乡地油村侗族的千三祭祖节。
节期里方圆几十里的侗族村民都要到地们村去欢聚一堂,开展祭祖,踩堂吹空、演戏、斗牛访友等活动,整个村寨一片狂欢。
关于“干三祭祖节”的来历,相传侗族祖先定居地们后,人丁兴旺,很快发展到l 300户。人口增加,田土有限,房屋拥挤,于是,先民们就分地而居,700户到除贡,200户到腊洞,100户到罗大,300户留地们,并以地们为“千三”总根,确定分出居住的各支,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日,都要到地们村欢聚五天,形成约定俗成的“千三祭祖”节日。
节期里,盛装姑娘和芦经手们在寨门一字排开,等候客人。长凳上楼着酒壶洒碗,地上设置纺车、线转、芭茅草、树枝、绳索等障碍物。客人到来,三声铁炮,芦笆齐奏,姑娘们唱起拦路歌,向客人们一一敬酒,然后牵着客人的手,由芦望引导进寨。座毕,便开始“合歌祭祖”。寨老、歌师庄严地唱起祭祖歌,叙述先祖的迁徒过程,最后留下三百守地们,干三总根在地们的典故。
合歌结束,身穿红袍,半撑红纸伞罩住头部的人,由寨老引到坝边古树下的“社祭坛‘’祭祖,祭坛前有一张供桌,桌上摆满三牲祭品,人们依次到坛前烧香焚纸朝拜,乞求先祖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平安。之后再朝拜寨中”塘公祠“,便进入”踩堂吹笆“活动。芦空手在场坝中吹奏芦控,姑娘们与客人手牵手边舞边歌,先赞颂祖母”萨“的公德。请祖母进堂,然后唱转堂歌、散堂歌。
因为侗戏创始人吴文采,是分到腊洞居住的”千三“后裔,所以欢聚节中要演唱侗戏,一是引以为自豪,二是缅怀吴文采。
祭祖节上,总会有10对以上的牛,依抓阉顺序进行角斗。五天的欢聚节,归根的”千三“后裔们会被分到各家各户食宿。也有几家凑拢饭菜集中吃”合拢饭‘的。饭后,客主叙旧说新,彻夜长谈,琵琶声和歌声彻夜不停。
拉祜族祭祖节
拉祜语称“搓莫搭尼”,为拉祜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拉祜族历法的7月13~15日举行。拉祜族盛行祖先崇拜,每年都要祭奠祖先神灵,届时各户在自家神桌一侧摆放一张篾桌,将祭品芭蕉、石榴、桃子、菠萝、金凤花、养凤花、姜苗花等供于桌上,家中有几位去世的老人便供几份,然后点燃香蜡,杀鸡做好饭菜,凡有好吃的都拿出来做祭品。如果去世的老人中有会喝酒的,则一人一杯斟好放于桌上,有会抽烟的则将烟锅放于一旁。祭祀时边烧纸钱边呼唤:“祖宗先辈们,你们的儿孙请你们回来过节!”接着念祭词,而后将酒、茶水泼洒于桌子周围的地上。祭毕全家人共同用餐,之后每天早晚上香,15日晚间祭祀过后送别,将祭品用一小块篾笆盛着捧送至寨外路边,至此,节日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