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啊啊,现在冬是暖冬了,屋檐上挂不上一线一线的冰条了;炉火不再是炉火,是空调了。雪夜纷飞的夜晚,三五知己围炉煎茶,送竹入炉,添火燃烧,手持茶杯,闲话桑麻,这种意境谁还能复制?诗意的生活只堪遥想了啊。
然则,在这样的夜晚,冷夜,屋外北风吹得紧,淅淅沥沥的冷雨敲打窗外雨阳罩,身体由不得直打寒颤,冬天终究还是冬天,哪怕是暖冬。“寒颤”过去,期然而然,手机里有个“颤音”过来:“捧杯热茶放手心吧,很暖和的。”我怎么没想到茶暖手呢?温暖的关怀飞越百山千水迢迢传递,由眼入心,心底里微微发热。我有一只暖色调的“中国红”,若泡一杯热乎乎的“碧螺春”,放在手心里,让那滚热的茶情通过脉搏抵达心的位置,然后,由心一收一缩,将其送至身体各个部位,浑身自然舒坦,哪会发寒痧呢?
我有一个老毛病了,动不动就爱发痧。小时候母亲给我扯痧扯惯了,扯痧好啊,一扯,鼻沟处一点珠,美男痣啊。对我而言,一扯痧,病恹恹的人顷刻间龙腾虎跃了;对于母亲而言,一扯痧,一个子儿也不用掏,把他儿子的病给治愈了,所以母亲总是给我扯痧。这却给我落下了个扯痧依赖的老毛病,一旦身体不爽,则打针打不好,吃药吃不好,非得扯痧拔火罐不可。这次,天是暖冬的好天气,然后夜里却有寒风侵蚀,寒热交战,又忘了手持一杯热茶,得,发痧了。全身乏力,骨头好像都有如稀泥巴一般地软。
人在病中,或许心头也最是脆弱的罢,嘱我以茶暖手的信息传递给我,我心底就有一股热气涌。病痛仿佛减了三分。这位叫“暖儿”的朋友其实我们未尝谋面,只是因为文字的缘故,我们淡淡地谈些文字以外的东西,想起来了彼此就发个信息,或者网上聊一下,没想起来呢,就各忙各的柴米油盐,各谋各的衣食住行,有一种交往叫做神交,或许就是我与暖儿的交往吧。暖儿也是爱茶的人,她说她很喜欢茶,她说她有一罐铁观音,“如你出差到长沙,我请你喝铁观音。”茶到现在我都没有喝上,而其中淡淡的似有还无的情谊已然伏在心底,在忙碌之后的周末节日或者在“寒热交割”的“变天”时分,这份情谊会从心里跳荡出来,化为三五几句的文字,彼此送上一句“别忘了快乐”、“晚上做个好梦”的祝福,送上一句“注意加衣”、“记得休息”的提醒。
其实,人生的真挚友情并不一定要雪中送炭,雪中送一句话,也能够温暖一辈子。正如我们不一定需要一株茶树,一片自茶树上远道而来的茶叶,毅然赴水,然后给我们淡淡的一缕清香,也慰藉我心了,或者如这杯盛在“中国红”中的热乎乎的茶,放在手心,无须入口,那热茶自手心沿脉而上,也足够温炙情怀。
身边的真朋友是家乡,不是胜地;远方的好友情不是家乡,却是胜地;是的,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不熟悉的远方有着无限风景。每个人需要一个无甚新奇却安居皮囊的家乡,每一个人也都需要一处寄寓心灵充满旖旎风光的远方。
想象也是一种远方。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在寒冷的岁末生发着这样的想象:“我已经辛苦一年,我要到山里去过几个冬夜,那里有豪奢的安静与孤绝,我要生一盆火,烤几枚干果,燃一屋松脂的清香。”这样的情景离我们有多远?远啊,远得没法企及;这样的想象热人心啊,而我可能会依然觉得有些冷,因为这样的夜晚,张女士没有一杯热茶放置手心啊。而我相信,暖儿的寒夜一定会是很温暖的,她给我发信息时说:“我泡了杯茶,放在左手心里,右手时或翻书,时或抚杯,真的很暖和。”这太令人神往了啊,我想象,在一座灯火辉煌的城市,有一位女子拉下了窗帘,把自己隔绝在一套公寓里,那里有着“豪奢的安静与孤绝”,她把一壶水泡在电炉子上,随时给自己的茶杯续水,茶香里飘逸着书香,书香中氤氲着茶香,热气一直袅袅,间或有书页细响……这样过着寒夜,多么让人艳羡。
我过不上这样的夜晚了,我俗气得很了,雪夜读书,多是静不下心来了。但是,鲁迅先生说:“酒是要喝的,哪怕只有我一个人。”我不喝酒,但喝茶,我病态怏怏,茶却是可以喝的,哪怕只有我一个。暖儿提醒了我啊,我赶紧到厨房里提了一把茶壶,没有竹炉,只有电炉,电炉且当竹炉罢,电火难得见“初红”,大眼小眼的“鱼泡”却是可以见“初沸”的。端上一只中国红,置之于手心,冰凉的手掌春意潜滋暗长。“手心”实在是一个充满暖意的词语啊,它有相当强的导热性能,暖儿把“手心”这词从手机上传过来,我感到心窝里发热,而盛满热茶的中国红茶杯直接落于“手心”,我感到一阵一阵的暖意沿着手臂上行,十指连心,手心是十指的总汇与交关之处,自然直连心房。手暖了,心也就暖了。我感到寒意退却,身心暖意扩散,那寒痧似乎也渐行渐远,如一把稀泥的皮囊仿佛有一种支撑撑起精神来了。
寒冬腊月的夜晚,泡一杯热茶捧于手心,暖啊,真温暖;世态炎凉的人间,有人在牵挂着你的手心,暖啊,真温暖。恰如张晓风女士所说:“在寒冷只合冬眠的此刻,一杯热茶令人再活了过来,觉得人生还是值得熬下去的。”
谁解茶中味 作者: 刘诚龙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