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是我国古代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为古时。腊日”之一。“腊”为古代年终的一种祭祀活动,周朝已有。秦朝时以岁末之月为腊月,一直沿用至今。先秦时腊日并不固定,南北朝时才固定为腊月初八这一天。
腊八之所以成为民间节日,源于佛教传说。
相传腊月初八是佛祖释加牟尼的成道日。释加牟尼在成佛以前,曾遍走名山大川,寻求人生之道,以解救众生。一天,他来到人烟荒僻的尼连河,因长途跋涉,饮渴难耐,昏到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就把自己带的杂粮剩饭,加上采集的野果,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喂他,把他救活。吃饱之后,释加牟尼坐在尼连河边的一棵菩提树下沉思默想,终于参透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此事,每年腊月初八都要取香谷杂粮煮粥供奉佛祖,名曰“腊八粥”。后来,喝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一个民间习俗,取代了原来的腊日。
追溯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也已有1000多年了。它最早始于宋代。北宋时,每逢腊月初八这天,不仅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腊八粥,而且民间也争相效法,广为流传。特别是到了清代,喝腊八粥风俗更为盛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放米、果,以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合家聚食,馈送乡邻。清代时,制作腊八粥颇有讲究。做腊八粥,要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以及白糖红糖,葡萄做点染。每到腊月七日则剥果洗器,终夜经营,一直要劳累到天亮粥才能煮熟。除制作精致外,而且品种繁多,竟巧争奇,实为一大观。
腊八日,除祭祖祭神外,也有用以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相传,南宋亡国后,爱国诗人,画家郑思肖隐居苏州承天寺,誓不对元称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必只身采到荒野,向南方故国行跪拜大礼,老泪纵横,恸哭不止,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腊月岁末,民间还流传不少腊月风俗。因为春节将近,家家户户除了腊月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掸尘外,还有腌制猪肉、羊肉的习惯,称为。腊肉”、“腊味”,一直到夏季都不会腐烂,而且味道醇厚,颇得人民喜爱。古时,我国城乡还有“腊月敲更”的风俗,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年三十结束。每天黄昏,由一位闲散老人,手持大锣,或持粗竹竿,穿街走巷,敲出“哐,哐哐哐”的声音,边敲边喊道:“寒冬腊月,小心火烛;谨防贼盗,门户关紧;柴间看看,灰堆畚畚;灶前灶后,火烛小心。”
这种“腊月敲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上海的街巷里弄,热心的居民干部也手提扩音话筒,对着每家每户,大声喊口q,要求大家共同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评析]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八节原是祭祀习俗的一种。古人举行腊祭的习俗不外有以下三个目的:一驱寒,二祭神,三除旧迎神。这三个目的之中,又以。祭神·为核心。可见,腾八节是神灵崇拜思维的产物。人类信仰既产生于客观存在的万物万象,同时也源于人类自身通过感官接触后所引起的多种联想,这些联想的产物就是原始思维发展下来的。万物有灵。观。到了岁末,人们为求新一年的太平安康,自然而然要在腊八进行祭百神活动,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