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由来

  “十分明月五分秋”,这是古人中秋夜吟的佳句。确实,中秋之夜,青天碧海,皓月当空,银光万里,人们赏明月,吃月饼,家家团聚度佳节。这一风俗,在中国由来已久,然而对它的来历演变,诸家说法不同。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中秋成为节日,应在隋唐之时。因为根据我国目前最早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来看,至少在南北朝时还没有“中秋节”的概念。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的由来:唐明皇游月宫

  唐代《开元遗事》上记载:中秋夕,唐明皇与杨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官民效仿,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唐逸史·仙传拾遗》亦云:“开元中秋夜,明皇于宫中玩月,罗公远奏臼: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杖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上同登,行至大臣厥,曰:此月宫也。”式集异记》以及后来的《太平广记》,同样载有此事,但是陪唐明皇游月宫的又变成了处州道士叶法善。明代凌蒙初将这一故事演化成通俗小说“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异法”,编入《拍案惊奇)),说的是唐明皇在月宫中的仙女处学得了《霓裳羽衣曲》云云。由于它是通俗小说,不胫而走,脍炙人口,所以一般人认为中秋赏月自唐明皇开始。明代的学问家郎瑛反对此说,他在《七修类稿》书中认为:唐明皇游月宫或是好奇者杜撰,或是宫人以讹传讹,不足为信,所以中秋赏月与此无关。清代程升允著的《幼学琼林》中坚持说:“中秋月朗,明皇帝游于月殿。,此书为旧学校的启蒙读物,影响极大,将唐明皇游月宫看作为中秋节的远源。

中秋节的由来:嫦娥奔月

  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上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汉朝刘安的《淮南子·览冥篇》中发展为“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张衡又在《灵宪》一书中进一步把嫦娥说成了后羿之妻,偷吃了丈夫的不死药后,轻身飞月,变成蟾蜍(癞蛤蟆),笔下似有贬意。到了六朝以后,人们对嫦娥奔月寄以同情,说她是个美女,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唐代李白《把酒问月》诗中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商隐也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已有思凡归乡之意。所以在唐代已开始将八月十五夜的赏月改称祭月,盼思嫦娥回归人间;到了宋代,中秋被定为节日,祭月活动已达鼎盛。据《新编醉翁谈录》说,京师祭月,倾城人家子女登楼或于中夜焚香拜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1982年出版的《中外民间节日》也说: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佳节,还在于月亮有种种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弈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后羿还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人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弈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弈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节时令节气

  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风俗。后。+  来逐渐成为民间的习俗。唐时中秋赏月已是普遍。韦庄诗曰:“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宋代,据《东京梦华录》记录,中秋赏月,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连宵嬉戏,至于通晓。原因何在?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明确指出:“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器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可见是因为明月最圆,秋色宜人,人们才踊跃地赏月乐事。

中秋节的由来:嫦娥下凡

  元代,伊士珍撰《姻环记》,又引出了餐三馀帖》的后话。说的是嫦娥奔月后,羿昼夜思念成疾。八月十四日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念,夫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时,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其果降,复为夫妇如初。这实际上是中秋节由来的又一说法。

中秋节的由来: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尺,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因学仙有过被贬,令他在月宫伐桂树,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马上愈合,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这棵桂树因功能特异,所以又名婆罗树。对于这种砍不断的婆罗树古代人坚信不疑,不仅月宫有,而且人间也有了。《酉阳杂俎·木篇》还记载了唐玄宗天宝初年安西道《进要罗树枝状》文,其中写道:“布叶垂阴,邻月中之丹桂;连枝接影,对天上之白榆。”不过却未写此树树枝是否遂砍遂愈,如果是这样的话,仙人吴刚砍不断,凡人也难以砍断了,又如何从安西道移到唐长安呢?看来这些记载也只是对月宫神话的附会而已,并不可信。此外,对月中桂树唐代人还称为“月中蓦树”,《云岌七签》云:“月中树名赛树,一名药王,凡有八树,得食其叶者为玉仙。”成了这种玉仙后,身体透明洞彻如水晶、玻璃一般。更神奇的是传说月中“桂实”曾飘落人间,称“月中桂子”。((锦绣万化谷》引《本草》云:“月桂子,今江东诸处每至四五月后,每于街街得之。大如狸豆,破之辛香,古老相传,是月中下也。”而《封氏见闻记》还记载,垂拱四年(689年)三月,月桂子飘降在台州临海县界。当然,对这些月中赛树、桂树以及飘落人间的月中桂子的记载,只能当做神话传说的附会之语,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中桂树的确信不疑。所以,古代文人学士每当中秋望月,吟诗作赋,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因为传说月中有桂树,所以,后世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等。如唐诗人方干《月》诗云:“桂轮秋出半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秋闹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如唐代诗人许浑《下第贻友人》诗中写道:“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李忠《送黄秀才》诗云:“蟾宫须展志,渔艇莫牵心。”温庭箔《春日将归寄新及第苗坤先辈》诗写道:

  “犹喜古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古人常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包含着人类对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的种种美丽遐想,同时也反映了妇女追求自由解放和独立的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文人骚客的无限同情。也正是这些美丽的传说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绚丽的花环,当人们拜月之时,联想这种种传说,尤为兴味盎然。当神话注入拜月风俗后,在唐代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秋节。

中秋节由来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El。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到魏晋时期,中秋逐渐融人人文色彩,在晋时偶尔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在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四夷臣服、自信与浪漫的时代氛围中,中秋节俗得到随意而自由的演进。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唐人留下了许多中秋赏月的诗篇。如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刘禹锡《八月十五桃园观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徐凝《八月十五夜》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但遗憾的是,唐代中秋赏月似乎述只是文人骚客的风雅之举,缺乏老百姓酬神欢娱的内容。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个时候,随着商业的繁荣,出现很多新兴城市,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这些都促进了中秋赏月风气的空前兴盛。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也称:“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b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除赏月玩月外,也有拜月以表达祝愿的。如《新编醉翁谈录》记载,人们“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的娱乐性较强,明清两朝,中秋赏月的宗教性开始强化,与之相对应,中秋赏月慢慢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比如,拜月时,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所陈“祭果饼必圆”,寓意团圆。祭拜之时要置月宫符象,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因月亮为阴象之物,有些地方祭拜月亮时,男子不得参与,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

  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在赏月拜月的同时,吃月饼也成为中秋节的固定风俗。中秋吃月饼,最早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很多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明浙江《嘉兴府志》日:“八月望以百果为大饼,名日月饼。”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做婆罗。”

  由于月饼成为中秋祭月的必备供品,其制作由家庭自制慢慢转变为市面出售,种类越来越多,工艺也越来越讲究。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到近代,月饼的制作日益精致。饼面多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各种图案;’品种日趋多样,有苏式、广式、潮式、京式、宁式、滇式等,其口味馅心依各地而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此外,各地还有各式各样的中秋民俗。北宋年间,浙江一带在中秋节还盛行“观潮”,苏轼在《八月十五看潮》中云:“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南宋临安中秋节还有赏桂、放水灯等习俗。安徽地区,中秋时节,儿童以瓦或砖堆垒七层,奉祀塔神,称为“堆宝塔”。北京一带的塑泥兔,用泥土和泥浆,塑成兔子代替月宫中的“玉兔”,供儿童玩耍。四川一带每年中秋夜,儿童以神香插满气柑而舞,称为“舞流星香球”。广东潮汕各地在中秋还有吃芋头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薛)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汤锅、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会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  中秋节词条  由来  由来词条  中秋节的由来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骨折能喝茶吗

 骨折能喝茶吗?喝茶对骨折是有益的。早期的21世纪也无疑带来了一些科学和医学的最大飞跃整个人类历史的。我们现在生活在过去几十年中预期寿命急剧上升的时代,并且在当...(展开)

茶文化春节

 浮梁除夕

 除夕,也叫除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通常也指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如果腊月大就是三十日,逢腊月小则在二十九日。在浮梁,除夕这一天,大家也是在十分忙碌的情况下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