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春正晓,掌腰相劝吃花糕。
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二月二日,是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
民谣说“二月二龙抬头”,因为农历二月初二已到惊蛰节气,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轰隆隆的雷声惊醒,抬头升天。
实际上,据科学家考证,民俗所谓“龙抬头”,与古天文学有关。我国古代以28宿星名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的变化,其中的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为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被称为东方苍龙),且有宿处于室女座,有二星正好像龙的角一样。每当农历二月春分以后,黄昏时此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形象地称为“龙抬头”。
在民间,龙抬头来自一个很凄美的传说。
相传武则天篡夺了唐室江山,改国号周,自封为大周武皇帝。天上的玉皇大帝闻之大怒,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不准向人间降雨。
这下可苦了老百姓,连年大旱,禾苗枯焦,大地龟裂,处处干得冒白烟。天上的小白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它不顾玉帝的圣旨,兴风积云,刹那间下了一场倾盆大雨,解除了旱情。
却说这条小白龙,曾因行雨救民,得罪了玉帝,被贬到凡间受罪,变成一匹白马,驮着唐僧上西天取经,经历了重重磨难。事毕,天帝念它取经有功,将它重新召回天河。这次,它又公然违抗圣旨,玉帝盛怒之下,又把它贬下凡尘,压在太白金星拂尘所化的一座山下,并在山脚下立一石碑,刻下谕旨:
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若想重登灵霄殿,金豆开花方可归。
人们这才知道,小白龙又因为降雨遭受磨难,心里很是不安,他们日夜谋划着如何救出小白龙以报答救命之恩。一天,他们看着自家生产的金黄玉米,蓦地一条计策出来了:
让玉米爆炒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于是,二月二日这天,民间家家户都爆炒玉米,金黄色的玉米霎时都炸开了白花,耀人眼目。
再说太白金星,在九霄云端看到人间遍地金豆开花,便一招手收了拂尘。随着拂尘升起,白龙长啸一声,腾空跃进了天河。后来,玉帝才知道是人间做了手脚,怪罪太白金星,太白金星认了错,玉帝也就罢了。从此,这种炒金豆的风俗世代相传。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因之这一天以龙为祭祀对象的种种民俗事象无不体现着祈龙赐福。龙是管水的,百姓们就以水缸水井等为道具欢迎龙归来,谓之“引龙回”。是日清晨,人们点着灯笼,把草木灰和谷糠之类的粉末撒在地上,撒出一条线来,从户外的井边河边一直到厨房的水缸边,有的甚至还围着水缸绕一圈,希望治水的龙给他们带来足够醮雨水,保障农业好收成。
二月二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地气回升,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蜥、蛙类等渐渐从冬眠中醒来,百虫开始蠕动,正是疫疠滋生之时。人们认为,此时,龙抬头便可纠镇住这些毒虫,所以这一天特别讲究熏虫。清康熙年间《宛平县志》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因荐韭之除,家各为荤素锁馅,以油烹而食之,日熏虫儿,谓引龙以出,且使百虫伏獭也。”人们或将祭祖先神灵剩下的糕饼,用油煎炸以油烟气熏床或炕,据说各种虫害便伏藏不出了。在吃食方面,各种花样食品也是以龙命名。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为了表示对龙的崇拜,人们将面条称“龙须面”,烙饼称“龙鳞”,饺子称“龙牙”,菜团子叫“龙蛋”,炸油糕比做“龙胆”。
在南方,仪俗又有所不同。苏州一带,家家户户于此日取出年前糕饼,用油煎或火煨后食之,俗称为“吃掌腰糕”,以求身体强壮,能够胜任繁重的体力活,亦取龙腰硬朗之意。
有诗云:“二月二春正晓,掌腰相劝吃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扬州一带,人们则于此日将出嫁的女儿及女婿接回家,各酒肉盛宴款待一番。如果没有把女儿女婿接回来,做母亲的便觉得有些尴尬。当地民间有俗谚这样说道: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指外孙、外孙女)。带得回来催碟子,带不回来提鼻子。”
“龙抬头”在百姓心目中是个大好吉利日子。这一天,人人都要早起,不能睡懒床,意为不要压在龙头上,以免一年都精神不振。旧时,一些不爱读书的孩童在这天被塾师收为学生,谓之“上鳌头”,日后小孩会学业有成,大有出息。
还有的人早晨醒来后,先躺在床上大声念道:“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念完后起床穿衣,以龙自喻也。有的地方,特地在二月二日给小儿剃头,称之“剃龙头”,亦是盼将来有出息之意。
从农时而言,二月二正是播种育苗的时节,农谚道“二月二,香瓜茄子齐下地。”这意味着田里的农活该操持了。所以,浙江东部地区,老百姓又把二月二视为犁公公生日。这一天,农人们要修理旧犁,换上犁椿犁把和犁头,以各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