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隋唐时期出现了煎茶道及盛行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的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句中的“常伯熊”,是陆羽同时代人。他曾对《茶经》进行润色,娴熟于茶艺,是“茶道”的倡导者。他所倡导的“茶道”内容,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等“饮茶之道”。这是“茶道”最早的出现和茶道的基本内涵。

刘贞亮是晚唐时期颇有名气的茶学家,他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饮茶十德”之说,进一步丰富了“茶道”的内涵。其“十德”为:“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等,将饮茶行为提升到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及可行大道的档次。

在唐代对茶道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还有著名诗人皎然和尚,的好朋友,对饮茶很有造诣和深切体会,曾创作茶诗20多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写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的诗句。皎然在他的茶诗中提出“三饮”说,提出了饮茶“涤昏寐”、“清我神”、“破烦恼”的观点,丰富了茶道的内涵,指出了饮茶修道的创意,较之刘贞亮的“茶可行道”说,更进一步强调了“道”的内涵。卢全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提出的饮茶“七碗”说,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皎然的“三饮”说。卢仝诗中的“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与皎然的“涤昏寐”相吻合;“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是指喝了三碗茶就能充分领悟老子的五千言的《道德经》,洞察幽深,进入了皎然说的“得道”的境界。至于“七碗吃不得”,是说吃了这碗茶就会羽化成仙,进入了比得道还要高尚的境界。

及至斐汶的《茶述》问世,对茶道精神概括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又突出了茶的清、淡品性和涤烦、致和的功用。综上可见,在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经过陆羽《茶经》、刘贞亮“饮茶十德”、斐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等反复张扬,逐渐将饮茶从物质方式的需求提升到精神文化的追求,形成了粗具规模的“煎茶炙茶之法”的“煎茶道”,使得饮茶成为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成仙的精神家园。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唐代中晚期,经五代和北宋诸代至南宋而亡,历时约500年,曾流传至日本和朝鲜半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种煎茶的饮茶法萌芽于西晋,也是巴蜀人最先发明的。陆羽在《茶经》中肯定了这种饮茶方法,故而又称陆羽式煎茶法。煎茶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这是出现末茶之后的一种煮饮方法。唐代的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类,而以饼茶为主,粗茶、散茶都要直接碾、罗成茶末,有的制成团饼茶。团饼茶在煎煮前要碾、罗成茶末。煎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末茶煮饮法。它与煮茶法的区别在于煎茶用的茶叶是茶末,而煮茶用散茶、末茶均可;再之,煎茶法是水烧开后投入茶叶,而煮茶法是将茶叶与冷水一起煮。煎茶不加作料,顶多加点盐调味,而煮茶多加作料。此时,煮茶法仍然存在,但由于煎茶法的勃兴,煮茶日渐衰落。

茶道之所以盛行,还因为陆羽的《茶经》得到皇帝的赏识,召他进宫为皇帝烹煎茶汤,受到赐封。这对饮茶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茶圣陆羽的《茶经》不仅总结了历代制茶和饮茶的经验,而且还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创造了全新的制茶方法,推动了煎茶道的发展。不仅当年的长安城出现了一些茶馆,花少量的钱就可以坐在桌旁饮一壶茶,而且普及到民间。《茶经》里写道:“茶随时代之不同而使用日广,世俗浸润,国朝盛行,两都、荆州、渝州诸地,已成每家之饮料。”饮茶成习,促进了茶叶生产和名茶的诞生,同时也使得茶叶贸易十分红火。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隋唐时期出现了煎茶道及盛行  茶道  茶道词条  隋唐  隋唐词条  盛行  盛行词条  时期  时期词条  出现  出现词条  
茶文化茶道

 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文化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