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舞龙

  当人们在品尝软糯津甜的年糕的时候,或许会被一阵激昂雄浑的锣鼓声吸引住,出门一瞧,那是装饰簇新、气宇轩昂的龙灯耍来了。“耍龙灯”也叫“舞龙”,是新春佳节最具吸引力的节目。

  古代人们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它们能给人带来吉祥,而龙在传说中是管雨的,于是便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保证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舞龙的历史也较久远,《梦梁录》一书中记述宋代杭州人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以此推算,“耍龙灯”该有700余年的历史了。

  龙灯的制作比较讲究,龙头以铁丝或竹篾扎成骨架,再糊上彩纸,装扮成马脸、鹿角,两须宛若飘带。龙身由许多节竹篓组成,一般为九节、十一节或十三节,外敷彩纸。龙鳞用金箔或银箔粘贴。如今,也有的在龙身上敷盖质地精良的红、黄金丝绒,更显出豪华气派。玩耍时,一人持龙头,其他人持龙身,还有一人持彩球引龙捕捉,称为“龙戏珠”。在欢乐的锣鼓声中,巨龙左右翻卷,蜿蜒腾挪,忽而腾空,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如破浪入海。再加上旁观者的喝彩声,主人家的鞭炮声,舞龙人的吆喝声,热烈奔放,显示出一种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笔者故乡沔阳崇墉村的高跷龙灯,造型独特,玩耍难度大,在当地历年上百场的春节龙灯大赛中,场场“龙登榜首”。1998年农历春节,为庆祝香港顺利回归,在洪湖举办的江汉平原“百龙百狮大赛”中技压群雄又荣获第一名?被誉为“江汉第一龙”。

  这高跷龙灯之所以独领风骚,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其十个耍龙人化妆登场,装扮成戏剧脸谱人物“十大名角”。由旦角持彩球引龙,武小生玩龙头,丑角玩龙尾,其余七人玩龙灯中躯。观看高跷龙灯,简直就是欣赏一出戏剧,正所谓“龙灯故事”也。其次,就舞龙技巧而言,高跷舞龙人个个都具备三大基本功:踩高跷的本事,舞龙灯的技能,会武术的功夫。具备了这三条,玩耍起来就格外动人心魄了。“十大名角”人人踩在六尺高的跷杆上,龙灯举在半空中,象征巨龙腾飞,花旦持球亮出各种武术招式,逗得巨龙张着大口,几欲吞珠,做出各种动作,忽而藏入海底,忽而飞身云中,忽而头尾齐钻,忽而金蛇蜕皮。高跷龙灯把“高跷技巧”与“龙灯故事”融为一体,人们既观看它的脚下功夫,又欣赏它的空中技巧,倍觉奇特新颖。再加上“咚咚鼓,哐哐锣,请了龙爹请龙婆”的鼓乐声,气势雄浑,大鼓咚咚,惊天动地,声传数里;大锣大钹震耳欲聋,如惊涛骇浪。龙灯往返穿梭,使人感到仿佛在汹涌澎湃的海潮中翻腾,在电闪雷鸣的雨帘里狂舞。巨龙周围,又有十名穿着青蛙服装的青年助阵伴舞,他们表演着轻快的蛤蟆功,腹部腾空,脚手着地,蹦跳追逐,一次次赢得人们的喝采。蛟龙腾空,青蛙扑地,把乡间舞龙技艺推向极致。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细究起来,崇墉高跷龙灯有着龙崇拜的深刻意蕴。其一,高跷龙灯,较之一般的舞龙,距地面较高,体现丫巨龙腾飞祥龙升天的形象,民谚说“龙从云、虎从风”,龙只有在空中腾云驾雾才能大显神通,在地上不能施展其威力,不然,哪会有“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的歌谣呢?其二,崇墉舞龙人的高跷原为六尺三寸,后改定为六尺高,也有意味。传说飞行于天的“应龙”生有六足,有扫清六合之威。人们崇信龙,也将自制的龙灯高跷定为六尺高,一展自己的雄风。其三,崇墉舞龙人装扮成戏刚“十大名角”出场,持球的是旦角,代表女性,暗寓凤凰,为阴。楚人历来以凤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凤也是祥瑞“四灵”之一。舞龙的九位角色是男子,与龙本身暗寓为阳。这样,阴阳调和生养万物。万物生长,才能带来人畜兴旺,岁月丰稔。其四,九位舞龙的男子,恰与我国“龙生九子”的传说相吻合。九位舞龙人正象九个龙子,在巨龙腹底嬉戏玩耍,欢腾起舞,其乐融融。神通广大的龙,生有狴犴、睚眦、螭吻、虫员、蒲牢、由\蝮、饕餮、椒图、狻猊九个儿子。民间传说这九个龙子为神龙偷下天庭时与狮、虎、豹等灵兽同居时所生,因而神态有别,性格各异,天龙甚是喜爱,但慑于上界的戒律,老龙丢下九子独自升天走了。九个龙子于是永留凡间。

  九个龙子脾气不同,特长各异,据此人们对它们的“岗位”也安排得恰如其分。虫员力大,在名胜古迹和帝王圣贤的园陵庙宇里,驮着高大的石碑,那形似乌龟的动物就是它的尊容。太子蒲牢好鸣,声音洪亮,人们令其司钟。我们现存的古钟,大多有一只叼着钟环的奇兽在钟顶,它便是蒲牢。狴犴凶险,平生好讼,于是常出现于监狱之门和朝廷斩首的午门处以及衙门公堂“肃静回避”的木牌上。椒图讨厌生人,宜任门卫之职,于是古人请它把守大门。旧时宫廷和大户人家大门上口咬门环、横眉怒对、一脸威严的怪兽,就是它的遗像。饕餮好食,成为贪吃贪喝的代表;如1蝮好水,便长年与石桥作伴。睚眦好斗,甚至演化出“睚眦必报”的成语。龙的故事如此扣人心弦,敷衍出了丰富多彩的龙文化。

  饶有趣味的是,有的地方还借龙灯作麒麟送子。按乡村习俗,玩龙灯是“讨彩”的,每当龙灯拜访时,主人家要赠送红包或礼物。谁家若有不孕妇女,龙灯就围绕她舞上一圈,然后将龙身缩短,弄一个小孩骑在上面,在堂前绕行一周,算是麒麟送子。龙和麒麟同属灵物,那缩短的龙身不就象征麒麟么!对此,有人感叹为诗道:

  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

  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麒麟送于来。

  据说这“麒麟送子”,也有来历。相传孑L子出生的那天晚上,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这是说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民间传说“麒麟送子”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从汉代起,民间就有“麟子”的美称。南北朝时,人们疼爱聪慧仁厚的孩子,常直呼为“吾家麒麟”。唐代杜甫的《徐卿二子歌》中有句云:“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后来,民间的“麒麟送子图”,两旁还刻有对联:“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总之,麒麟能给人们送来吉祥。我们的祖先虚构的龙、麒麟、凤凰这类灵物,成了春节期间后人膜拜的对象。

舞龙运动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舞龙运动起源于龙图腾和“龙管雨水”的传说,从而产生了龙的崇拜,形成了祷龙祈雨的习俗。端午划龙舟、节日耍龙灯都是龙崇拜的具体表现。时至今日,这些活动淡化了祈求的迷信色彩,被现代文明所接受,成为了节日喜庆的一项有益健康的娱乐活动。龙与雨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这个记载是说: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应龙助战,杀蚩尤后不能上天,天上没有了“雨神”,所以发生旱情。这个传说也说明当时把雨神(师)描写成了一种神秘的动物。

  汉刘安的《淮南子·坠形训》载:“磁石上飞,云亲来水,土龙致雨,燕雁化飞。”《后汉书·礼仪志》载:“行雩礼求雨,作土龙。”在古代祭祀求雨仪式中,根据龙的形貌在地上用泥土做成“龙”,通过巫师们的作法、祷告(通常以歌舞的形式表现)助龙上天汇报民间诉求。用奏乐、唱歌、跳舞来祭神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祭神仪式,《诗·甫田》载:琴瑟击鼓,以御田祝,以祈甘雨。《说文·雩》中记载:“祭乐,以祈甘雨,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汉代以后,龙的兴雨职能与帝王为龙的观念相结合,地位逐步提高,百姓祈雨祭龙便有了新的含义。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淋漓尽致地阐述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董仲舒把世间一切统归于“天”,所谓“王者法天意”、“人受命于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等,并详细描述了四季祈天求雨的情景,即所谓: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祭祀时如果日子不同,所舞之龙的颜色也就不同,而且舞者人数也不同。这些记载与以往时期不同的是土龙变成了能舞之“龙”,巫者成为了舞者,舞者的手舞足蹈延伸到了“龙”的身上(这时龙仅是通天达地的使者)。

  古人可能认为通过舞龙可以召唤龙的神灵,使龙得到感应,飞到天上,普降大雨,润泽四方。汉代的这种舞龙求雨的表演形式为后世之龙舞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如遇大旱之际,人们便会用各种不同的仪式,到龙王《城隍》庙内(前)进行祈祷求雨,祈祷的方式有多种,舞龙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诗人李约在《观祈雨》中写道:“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舞龙已成为一种独立性的活动。宋代辛弃疾在《青玉案·元乡》中对正月里舞龙表演中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清代汪大伦在《龙灯》诗中说:“鳞甲攸喷火,飞腾照夜分。市场沸如海,人影从如云。”李渔在《龙灯赋》里说:“行将飞而上天兮,且宇宙而不夜。不则潜而入海兮,照水国以夺犀。”

  舞龙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欣赏,被后代人所接受,渐渐地,人们几乎忘记了舞龙原为求雨的目的,只想在欢乐的节日中制造出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气氛。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为了更好地引导舞龙运动的健康发展,1994年5月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北京成立。1995年2月国际龙狮总会在香港成立,总部设在北京。

舞龙

  又称龙舞,舞龙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在鼓乐的伴奏下,通过人体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式,以展现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表述。(《舞龙运动》,雷军蓉主编)舞龙是人们以舞蹈的形式对龙的诠释,舞龙的原始目的是将舞龙者装扮为沟通天地的使者,在祭祀中手舞足蹈,借着身体语言之猛烈的爆发力和生命表现力,对上苍和神龙述说人类的愿望,祈求神龙普降甘露。舞龙运动中的载体“龙”的形貌和具体舞法文献里没有详尽的记述。根据近现代舞龙习俗中的物传言教,现代所舞之龙,与古代所舞之龙的形貌应该八九不离十。

龙头

  龙头是整条龙的形象,制作得最为精致。用竹条、钢丝扎成架子,用鲜艳彩绘的丝绸或塑料包装,形态逼真,要做成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嘴似驴,耳似牛,鳞似鱼,颈似蛇,须似人。在现代工艺的条件下,有的眼球安装上电灯泡,上下嘴唇安装上弹簧,可以一张一合,玩耍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龙身

  龙身一般七节至几十节不等,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距离2米左右,龙身各节用细篾扎成圆筒形,各节都装有木(竹)柄供舞者握持。外表用布、草、纸等物环缠成型。用布环缠的叫布龙,用纸环缠的叫纸龙,用草或藤条环缠的叫草龙,布龙、纸龙都要在表面彩画龙纹,体现龙的形象。

龙尾

  龙尾一般做成鱼尾形,在舞龙的翻滚中,因为龙尾要恢复到原态,所以它的旋转幅度比龙身要大,把尾者必须甩得开、跟得上,做到首尾呼应,不拖泥带水,轻巧利落。

龙珠

  舞龙时,每条龙要设置一名身段灵活、变化内行的珠球手(有的叫引灯、引珠),珠球一般由竹篾或钢丝扎成圆球或多方形形状,大小不等,中间可横穿一转动的轴,轴上安装若干铁片,舞者玩耍时使球转动,铁片碰撞发出叮当响声,吸引观众的注意。现代制作工艺更为先进,球体与杆的结合处可安装滚动轴承,球体可作360度旋转。玩耍时龙头在珠球的导引下,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常常以龙走圆场步出场,游龙戏水、游龙戏珠开始,经过翻腾、滚跃、抽转、动静、离合、快慢的转换,最后完成组图、造型等动作的套式,充分展示龙的神韵和舞龙者的风采。

舞龙的种类

布龙

  又称彩龙,原始的布龙一般用布或绸直接连接各节,中间没有其他软性物相连,玩耍时活动范围大,灵活机动。现代工艺的发展,使龙的制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节与节之间甚至整条龙身,以直径1.5mm左右的钢性弹簧连接,弹簧的节距在0.3米左右,弹簧的最大外径0.34米左右(龙身的外径),弹簧的外围用绸布环缠,这样整条龙充实保满,活灵活现。舞龙时不因弯曲、转、折影响龙的形态,因为在钢性弹簧的作用下,“龙”很快能恢复到原状。

草龙

  又叫稻草龙、草把子龙,形貌基本与布龙相似,只是环缠龙身之物多是稻草或其他青藤、柳枝等物,民间流传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所以草龙多为青少年在元宵期间玩耍,如果是成人在非元宵节中玩耍,那就有驱除虫害、防火、祭祀神灵之义了。

火龙

  这是舞龙活动中最精彩,最热烈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当龙舞到一定程度时,由舞龙者把预先准备的硫磺、白酒等易燃物从龙口或龙身喷出,遇到配合者的火源,火花四射。

  ②围观者将手中持的竹筒烟火点燃,朝舞龙者上方施放。这两种方法都能产生火花飞舞、龙腾跳跃的热烈气氛。

  ③在城镇舞龙时,为了把观众驱散到一定距离,由一人或两人手持由一软绳连接两头用钢丝扎的圆球,球内可装木炭、柴油或其他可燃之物,使用时点燃可燃物,使两球在空中作360度飞舞,此时火花四溅,形如流星,此时围观群众就会大喊:火龙来了,快后撤。

  ④也有少数地区把龙舞到最后时,有意识地把龙烧掉,意寓送龙归海,送龙升天,使其担负起职责,及时地兴云布雨。有的则具有驱瘟消灾、烧掉秽气等含意。

竞技龙

  根据《国际舞龙竞赛规则》规定,现代竞技龙为9把1珠,其中龙珠为球形,球体直径0.33米至0.35米,杆高(含珠)不低于1.7米。龙头重量不得少于3千克,杆高(含龙头)不低于1.8米。龙身是九节布龙,为封闭式圆筒形,直径为0.33米至0.35米,全长不少于18米,龙身杆高(含龙身直径)不低于1.6米,两杆之间距离大致相等。

龙灯

  龙灯,也叫灯龙,是对舞龙活动加入灯的概念之称谓。龙与灯的结合最早记载是唐代《雍洛灵异小录》:“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刘肃所撰《大唐新语》卷八云:“神龙之际(705—707年)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驰禁,物许夜行……”《广德神异录》载:在元宵灯节之后,玄宗还“张临光宴,白露转花,黄龙吐水,金凫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京城十五元宵夜灯明如昼,车马塞路,民间自然上行下效。民间不比京城,民间元宵之夜舞龙需要游村串户,晚上就需要灯照明。龙与灯就成为民间元宵之晚的自然组合。

  古代舞龙时的灯做成什么样子,现在无从考证,但从现代舞龙习俗中遗传下来的照明工具、牌(排)灯来看,应该大至如此:牌灯(有的称牙牌)一般由竹、木制成,长方体的箱体形,尺寸约45公分×35公分,厚10公分,中间底部可插蜡烛或放置其他可燃物。周围用皮纸(一种可透明拉伸强度较好的白色纸)糊好形成一定空间,但不封顶,牌灯纸上一般写有适用时节的祝福字样。箱体下安装一根木棍供抓握,牌灯的数量由舞龙的规模而定,要保证舞龙者的视度,舞龙时牌灯围立于龙的四周。灯是舞龙活动的必备物件,因此牌灯是舞龙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另一种形式是在比较大规模的舞龙活动中,把牌(排)灯直接做成龙的形式,节数不等,在每一节上都安装能放蜡烛(山区有的燃烧松树节)的装置,晚上耍龙时,点燃蜡烛,犹如一条真正的龙灯。龙灯一方面起到照明的作用,另一方面为表现龙的神韵增添了光彩。在舞龙的活动中,有时在“龙”的后面,伴随着地方花鼓、彩龙船、腰鼓队、鱼灯、虾灯、螃蟹舞等与龙同舞,民间统称为龙灯花鼓。

  从狭义的角度讲龙灯的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

  (1)把龙与灯两个方面统一称谓,灯随龙行、龙跟灯走的舞龙活动称之为耍龙灯。如明代诗人阎尔梅在《丙午元宵》诗中写道:“八宝龙灯舞万回,灯光玓璨百花台。”

  (2)在舞龙活动中直接把灯做成龙形作为舞龙活动的照明或点缀,就单指这一龙形灯叫龙灯。

  (3)在元宵灯会或其他大型节庆活动中,放置在某一位置专供人们观赏的龙形灯饰。如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所记述的:“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清乾隆皇帝的《冰灯联句》诗序中的“片片鲛冰,吐清辉而交璧月,行行龙烛,腾宝焰而灿珠杓”也是对宫廷龙灯壮观的描述。

  (4)在我国传统元宵佳节彩灯家族中,用以悬挂门庭或供孩童手提的各种兽形灯饰,或龙凤、或虎豹,或鸡狗,皆栩栩如生,其中尤以龙灯最为普遍和引人注目。此种龙灯又称灯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舞龙  舞龙词条  
茶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斗鸡

 早在春秋时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就相当流行,传至唐代,风靡一时,并形成了主要在清明时斗鸡的习俗。  唐玄宗在即位前就非常喜爱斗鸡活动,待他即位以后,在宫中还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