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过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在民间被称为半年节,或称“小年下”、“过小年”。之所以会有如此称呼,是相对于正月初一而言的,其意是一年过了一半,因此有“半年节”之称。据流传在河北宁津一带的传说,光绪年间,瘟疫流行,死人无数。后经一位老神仙指点,说只有过年后瘟疫才能停止。时值五月,为让瘟疫结束,人们便于六月初一这天提前过年。以后相沿成习,于六月初一这天过半年节,以求免灾。不过,有的地方并非每年六月初一都过半年,如在山东沂水等地,只有当甲子年或谣传某年将有瘟疫时人们才会过半年,并用一种大鸡牌的香烟盒制作小灯笼,挂在床头,以求禳灾。所谓大鸡,取其谐音“大吉”之意也。
农历六月初一,麦子已收割完毕,夏种的工作也基本结束,正是农事稍闲的一段时间。作物新获,物质生活上有了一定保障,人们尽情享受夏收的喜悦与欢乐,紧张劳累的心情也得到了松弛。于是人们选择此时进行庆贺,并感谢上天神灵及祖先的庇佑与土地的赐予等。
旧时,人们常会遭受食粮不足之苦,平时总以粗茶淡饭为主。既然收获了新麦,人们自然要稍微奢侈一把,改善一下贫乏的生活。因此,六月初一这天人们便把新打的麦子磨成白面,蒸馒头、包水饺、煮馄饨等以尝新。这天已出嫁的闺女要携带新面粉做的白面馒头走娘家,俗称“麦子上了场,闺女去瞧娘”。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地主,只有一个女儿。长到十七八岁时,父亲非要把她嫁给当地的一个富翁,但女儿却看上了在家里做活的小长工,并宣称非他不嫁。父亲一气之下便把女儿及小长工赶出了家门。被赶出家门后,两人恩恩爱爱,勤劳持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为了向父母显示自己生活的富足,在每年六月初一这天,女儿都要蒸好白面大馒头去走娘家,意在告诉父母自己生活得很好,不用挂念。后此法被许多女儿家仿效,便慢慢形成了今天半年节走娘家的风俗。如今,过半年的节俗在民间日益式微,但闺女走娘家的习俗仍广泛存在。只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的礼物早已不是白面馒头了,而是肉、牛奶及各式糕点等。
在南方地区,人们则于半年节这天吃一种叫做“红团”的食品。清代诗人郑大枢在其枟风物吟枠中描写半年节时曾这样说道:“六月家家作半年,红团糖馅大于钱。娇儿痴女频欢乐,金鼓叮冬嚷暑天”。红团又称作“半年圆”,也就是现在的汤圆,以糯米磨成浆,沥水分,搓成红白两种颜色。糯米具有黏性,搓成圆形,“黏”寓意家和团结,“圆”则代表圆满团圆,并配以甜汤,表示“甜甜蜜蜜”。
但人们不能只顾自己,还要照顾到各路神灵与已逝去的祖先,所以祭拜神灵与祖先也是半年节期间的重要节俗内容之一,一方面让神灵尝新,一方面祈求他们的保佑。这天在各地都有敬天的仪式。敬天有各家各户单独进行的,如在山东临沂、新泰及滕州一带,各家各户就通常在六月初一这天敬天,供品主要是新出笼的热馒头和西瓜、李子、蜜桃、黄杏等水果及酒、茶等饮品,并鸣放鞭炮。烧纸和祭奠之后,一家之长在香案前下跪并向北叩头,感谢苍天赐福取得粮食瓜果的丰收。还有合伙进行的,主要是相近的邻居们共同进行敬天的仪式。在街道的十字路口安放一张桌子,上面摆放各家带来的供品,然后点燃凑在一块的黄表纸并燃放鞭炮,仪式结束后各家再把供品带回家,也有的当场即分食之,如水饺、馒头等。据民间说法,这种被当作供品的食物对小孩子很有好处,可以保佑他们不生病及防止邪魔的侵害。
还有的地方在这天“祭冰雹”。有一批好事者毛遂自荐当会首,挨家挨户收敛一定数量的小麦,每户数量不限,然后将收起来的小麦卖掉,再用卖小麦所得钱财置办酒菜香烛及花伞、花扇等供品,在十字路口置放供有玉皇大帝牌位的供桌。祭祀仪式通常由道士主持,念经祈祷,乡民则跪地叩头,以使当地免受雹灾。
仪式结束后,会首和道士则将供品饱餐一顿。在有些地方,如山东曲阜,人们有在六月初一这天祭拜“痘疹娘娘”的习俗。这天早晨,家中儿童有种牛痘的家庭在大门口挂上一条红布条,中午时再在家里摆上豆疹娘娘的牌位,然后焚香烧纸、鸣放鞭炮,并向墙外撒水果、糖块等物品,意在祝福种牛痘者的健康。而在滕州等地,孩童种牛痘时要在门上挂两条红布,叫做“挂红子”。半年节这天,取下红子,然后到庙里焚香叩头,以感谢痘疹娘娘的保佑。晚上再烧一次纸,发纸前要把“红子”烧掉,叫做“交红子”。而在这天晚上交红子之前,亲戚朋友则都携带馒头、麻花、水果等前来探望,称为“掉疙疤”。如今,随着天花病的消失,挂红子的习俗也早已不复存在,但半年节这天走亲戚的习俗却一直保存了下来。除祭祀各路神灵外,人们还在半年节这天祭祀祖先,祭品主要是用新麦面粉做的各种食品,如馒头、水饺等,意在向祖先报告所获得的好收成并让他们尝新。
在福建漳州一带,半年节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半年节这天,家家户户做“半年圆”,并用之祭祀祖先及各路神灵。人们认为这天是“开天门”的日子。这天早晨,在天色微亮之前,人们在家祭拜完神灵祖先后,便趁此时机前去“补运”。
所谓补运,就是全家前往庙宇祭拜,以求得好运。补运的供品主要有米糕、桂圆及煮熟的鸡蛋等。将桂圆及鸡蛋排于米糕之上,家中有多少人就放多少颗桂圆,并排成圆形,再在圆形中央放一颗桂圆代表一家之主,周围则为家眷数。祭拜完毕后,将祭拜过的熟鸡蛋剥壳由家人共食之,每人一个。其中的含义,即为拔除恶运。最后在米糕上撒上向神佛求得神炉香灰,并在祭拜的米糕上插上三炷香带回家后食用。
除尝新及祭拜祖先、神灵外,半年节期间在全国各地还有其他一些节日习俗。旧时,商号店铺会于该日犒赏职工,摆酒宴以酬其劳,并放假一日。在福建沿海一带,当地有“六月初一呜一雷止九台,七月初一呜雷必有风台”的谚语。意思即是说,如果六月初一这天打雷的话,就可以压住很多台风的形成,今年就会少受些风害,而如果在七月初一这天打雷的话,那今年台风相对就会增加。在山东沂蒙山区的大部分农村,则有未婚媳妇到婆家“过六月”的习俗。六月一过后,婆家便派小姑去请未过门的儿媳妇来家“过六月”。主要是帮未来婆婆干一些家务活,如拆洗被褥、纳鞋底、备嫁妆、做饭等,试着做媳妇。而婆家则必须给她换夏季衣服,从头到脚换一身,还必须给过六月的钱。但也有因没被婆家看中人品、活计儿,或者有恶疾、不良嗜好而被退掉婚约的。
瑶族过半年
广西瑶族民间传统农庆节日,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据瑶族民间传说,古时候瑶家人由于农事繁忙,忘记祭祀天神。玉皇大帝要惩罚瑶民,就派了管疟疾的管发痧的两个瘟神到瑶山散布疾病,同时要求他们过了年才许返回天宫。两个瘟神分头散布瘟疫,相约每天晌午在石榴树下会面。这期间许多瑶家村寨流行起瘟病,死了很多人,一天,到石榴树下采石榴充饥的盘老大正巧听到两个瘟神碰向时,说起忘记哪天是过年,不知何时能回天上。于是,他与十二姓瑶家商量,就在六月初六那天家家都杀鸡宰鸭,筹办年饭,孩子们燃鞭放炮,欢天喜地叫喊“过年啦”。两个瘟神听到遍天锣鼓,听说要过年,便在石榴树下会面,说要查看一下,因真的过年得吃萝卜,下大雪。这回是藏在树上打听消息的周老二听到了两瘟神的对话。于是大家立刻把葫芦瓜刮去青皮,当白萝卜,染上红色,当红萝卜。同时,满山遍野都撤上白灰,并让孩子们叫嚷,“下雪了”、“吃萝卜了”。瘟神一看,信以为真,就离开瑶山,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复命去了。瑶山的瘟疫不再流行,而且由于田里撤了白灰,庄稼没有虫害,反而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瑶山留下过半年的节俗。节日那天,瑶寨里家家户户烹鱼煮肉,治备酒菜,全家聚餐吃团圆饭,如同大年三十一样。村村寨寨都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举行歌舞庆祝。另外,为保庄稼丰收还向禾田撒白灰,防虫灾保养土壤。
瑶族有“六月初六”的节日,被称作“过半年”。据说古代瑶人由于忙于农耕狩猎,忘了祭神,玉帝十分恼怒,遂派遣两名瘟神下界惩罚瑶人,要过了年以后才可返回。瘟神到了瑶山后四处散布疟疾病疫,令瑶人苦不堪言。一天,两个瘟神在树下谈话,讲起他们下凡后忘了日数,不知何时才过年。这段话恰巧被在树上玩耍的牧童听见,他立刻将这一切告诉了村中的大人。大家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在农历六月六日这一天,家家杀牲做菜,鸣放鞭炮,并四下里撒上石灰假作下雪,孩子们则到处欢喊“过年了”。瘟神见瑶寨的节日气氛,果然以为到了过年的时节,于是提前返回天界,使瑶家人重新过上了安康宁静的生活。这一年,因为田地里撒了充当积雪的石灰,庄稼长得格外的好,所以以后每到六月初六,瑶家人都要“过半年”,往田地里撒石灰,祈求农作物丰产丰收、人畜健康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