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名称:冬节。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冬至在大雪后的第十五天,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是一年中最为寒冷之日,标志冬尽春来,是冬春转变之时。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中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做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传说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吃冬至圆时人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