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是石头节。石头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不可缺少。石洞可以避躲风雨。尤其是在铜铁没有发现之前,石头、木棍就是人类劳动、打猎和自卫的重要工具。现在初十敬石头的不多了,但有人说,初十清早用水罐打上水来,放到一块石板上,冻一会儿一提罐绳,就能把石板也带起来,这是石头显灵了。石头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古代信息,包括石山上的天书、岩画,陵墓的碑竭文字,以及用石头雕刻的各种人像、动物像和器物,为我们认识原始社会以来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料。所以我们要感谢石头。
石头节
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的生日,因此被称为“石头节”。这一天要在石磨、石碾、石槽、石臼、褪布石、石码头、石梯坎等石制物品处燃香举供,以示祭拜和感恩。石头虽天然而生,却是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伴侣。
从远古取为器,到用石修房盖屋、制碾制磨、装点美化生活,石头给人类的发展繁衍提供了无尽的帮助,因此人类感念石头的恩德,由此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石崇拜、石信仰等多种习俗。至今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的偏僻山区,“石头节”这一天,还有为家里的孩子“认石父”的习俗,以求神通广大、坚硬无比的石头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像石头一样结实长久。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上看,我国石崇拜观念源于夏以前的远古时代。古书《随巢子》中说:“禹聚涂山,治鸿水,通圜辕山,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惭而去之篙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这段话记录了大禹治水的神话,说大禹为治水而变成一只熊去开山,被怀孕的妻子涂山氏看到,涂山氏觉得十分羞愧,就变成一块石头。
大禹说:“你要把我的儿子还给我啊!”于是那块石头的北部裂开,生出了夏代的第一位国君启。这种“石头生子”的传说就反映了我国上古“石头生殖崇拜”的文化现象。大量考古发掘发现的“石祖”、“石人”也证明了这种“石头生殖崇拜”现象并非虚言。大概这种文化现象持续了很长时间,所以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在几千年后的明代小说《西游记》“石猴出世”的描写中,我们仍能看到这种“石头生殖崇拜”的痕迹。河北承德市武烈河畔有一棒糙山,也因形似男性生殖器而受到历代崇拜。直至近代,民间仍然有以“泰山石”镇宅的风俗。
山东的老百姓认为正月初十是石头生日。这天不能动石头,也不能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鲁南一带有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人们将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10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则预示新年粮食收成好。山西则是除夕晚上在石制工具上贴春联,初十之前不准使用。
开灯
除了对石头的崇拜,在广东阳江一带正月初十这一天,还有凡是去年生过男孩的家庭要为孩子举行“开灯”的习俗,以求孩子平安长大。所谓“开灯”,即由小孩的父亲买一盏八角纸灯(灯的每一面各画一段故事,如六仙送子、八仙贺寿、状元及第等等),悬挂在宗祠或庙堂里,其意是要让自己的祖先认识自己的子孙而加以荫佑,或请神明来保护这个小孩的意思。
家长以三牲果酒奉祀神明祖先完毕以后,拿一柄小刀,把八角纸灯剖一面下来,称“开灯”。
开灯后,家长要在自己家里设宴请客,称为“请灯酒”,客人则馈赠金银长命锁或白糖、柿饼以示祝贺,十分热闹。
老鼠节
初十或十二也是老鼠节。这天包饺子,说是把老鼠包了煮着吃,老鼠就不乱咬东西了。也有的说磕瓜子是啧老鼠眼,认为老鼠也应该有后代。这是天人合一观念的表现,承认人应当与动物共生共存,现在看富有积极意义。民间剪纸中,还有老鼠娶亲(嫁女)的图案,褒扬老鼠的聪明机智,把老鼠人格化了,这也有人与自然的平衡观念。
在我国和日本,都有关于老鼠嫁女的故事。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一棵枯草随风飘下来,落到了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后来这根枯草变成了一个老头,住在一个偏僻山村里,过着贫穷的生活。有一年的十月初十,老头上山打柴,一不小心斧子落到地上,把地上的一个洞砍开了,里面露出了一只小老鼠。小老鼠挺惊慌,老头就把小老鼠带回家,用法术把它变成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一眨眼几年过去,小男孩渐渐长大了。老头就想给他成家。一天,老头问男孩:“我要给你娶个媳妇,你要啥样的媳妇呢?”男孩回答说:“我要世界上最有能耐的媳妇。”老头在世上没找到,想到了天上的云姑娘,就问云姑娘:“我找遍了全世界,发现云姑娘最有能耐,嫁给我家小子怎么样?”云姑娘说:“我不是最有能耐的,我怕风,你找风姑娘吧。”老头又找风姑娘,风姑娘说她怕墙姑娘,老头又找到墙姑娘,墙姑娘说她怕地下的鼠姑娘。老头找到鼠姑娘,又同小子商量,小子一听就痛快地答应了。于是老汉选了一个漂亮的鼠姑娘给小子做媳妇。鼠姑娘还要了一个条件,就是结婚那一天不能使刀,因为她怕人们剁菜的声音,老汉也答应了这个要求。就在正月初十这天,老汉又把小子变回了原形,为他举行了婚礼。从此以后,这个村庄每年在正月初十都不使刀,说如果使了刀老鼠就会把他家的东西咬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