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器为茶之父”,茶具乃是“瑞草名泉,性情攸寄”。随着明代散茶 冲泡饮法的兴起,之前崇尚盏、碗的唐宋茶具便不适用了,继而出现了茶壶等新 式饮茶器具。制作茶盏的材料也由宋代最常用的黑釉变成了白瓷或青花瓷,旨在 更好地衬托散茶冲泡后茶汤的颜色。
朱元璋的十七皇子朱权精于习茶。他对废除团茶后新的品饮方式进行了探索 和研究,还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法和饮茶用具,提倡习茶从简,首开“清饮”的 风气。在朱权所著的茶学著作《茶谱》中,他就改进茶器具等多方面一一论述, 还创造出了 “茶灶”这一茶器,将其以藤或竹包扎,称之为“苦节君”,寓意 “逆境守节”,也表现出了茶的一大品格。
晚明文人嗜好茗饮,对茶具、 品茗环境更是有着近乎严苛的选择要 求。杭人高濂在《遵生八笺》“茶 寮”部分中提到:“侧室一斗,相傍 书斋,内设茶灶一、茶盏六、茶注 二,余一以注熟水,茶臼一,拂刷、 净布各一,炭箱一、火钳一、火箸 一、火扇一、火斗一,可烧香饼, 茶盘一,茶橐二,当教童子专主茶 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 高濂本人专门构建一茶寮来品茗,里 面茶器、茶具一应俱全,还专门设有 一茶童侍茶,体现了晚明文人饮茶的 至精至美之情。许次纾在《茶疏》中 也曾提到:“小斋之外,别置茶寮, 高燥明爽,勿令闭塞。壁边列置两 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 省灰尘腾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 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 顿他器。旁列一架,巾蜕悬之,见用 之时,即置房中。斟酌之后,旋加以 盖,毋受尘污,使损水力。炭宜远 置,勿令近炉,尤宜多办,宿干易 炽。炉少去壁,灰宜频扫……”从中 则可看出明代文人们的品饮雅趣。
明代文人还喜好出游,在行走 于山水之中时,必备一套便于携带的 茶具,这也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以体 现。以高濂为例,他曾经亲自设计过 “提盒”,专供出游之用,其中烹茶 所需茶具一应俱全,使用便捷。屠隆 曾在《考槃余事》中列举了一整套茶具,共27件,其分工之细之精为后人 所赞叹。
许次纾在《茶疏》中也对此作了 记载:“士人登山临水,必命壶觞, 乃茗碗熏炉,置而不问,是徒游于豪 举,未托素交也。余欲特制游装,备诸器具,精茗名香,同行异室。茶罂 一,注—,姚一,小販四,洗一,瓷 合一,铜炉一,小面洗一,巾副之, 附以香奁、小炉、香囊、匕箸,此 为半肩。薄瓮贮水三十斤,为半肩足矣。”而文震亨则在《长物志》反对将茶具复杂化,而是主张烹试之法应 崇尚简便,“宁特侈言乌府、云屯、 苦节、建城等目而已哉”。
明代开始的茶具变化及发展, 也为后期茶器具的演变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茶具选用的青花材质,现已成 为中国瓷器的代名词;而明代后期出 现,发展迅速并被广泛应用于百姓茶 饮生活中的宜兴紫砂茶壶,至今都是喜茶之人争相选用的泡茶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