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的日期是芒种的十五天后,也就是每年农历五月中、公历6月27日或22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
天文学上规定,夏天从这天正式开始。最炎热的季节已经到来,这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人因此而举行仪式庆祝,渐渐地也就把夏至当成节日采过了。
夏至节由来已久,最晚在汉代就有过这个节日的记级。到了宋代,朝廷还会给官员们放假三天,让大家沐浴、回家。我国古代普遗过夏至节。
作为时令节气,夏至节首先具有重要的农事愈义。华中农谚日:”夏至棉田革;胜如毒蛇咬。
江苏一带从这天起七日称为“头莳”,后五日为“二莳”,再三日为“三莳”。农民把这“三莳”作为掌握擂秧的时间。当地农谚说“头莳勿抢,二莳勿让,三莳请人带。”就是说,头莳插秧,不要抢早;二莳擂秧,不要落后;三莳擂秧,找人帮忙,不可延误。它提限人们适时拼作,勿误农时。
东北地区,此间应进行麦田选种工作,准备或者开始收获。
华北地区,此间的主要农活是定苗、整枝除草和防治病虫害。
西南地区,此间要水稻播秧完毕。
作为节日,夏至节又具有特定的仪式习俗及活动。例如,浙江金华地区夏至节要祭祀土地神,这里的土地神多指田公、田婆。北方地区如若发生早情,则要在这一天举行求雨仪式,这类仪式常让巫女主持。因为民间认为雨属阳性;雨神称为雨公,女性求雨,能够吸引雨公下雨。
夏至节的节日食品有以下几种:
豌豆糕。豌豆糕是江苏民间这天特别喜欢屹的食品。《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说到,豌豆糕能大补,防止“枯夏”。
乌饭。乌饭在浙江杭州地区很流行。传说战国时庞涓残害孙膑,把他关进猪圈。一旁的老奴同情孙殡,不想让他饿死,就在夏至这天,上山去采乌饭叶,挤汁浸糯米,烧成乌褐色很像猪粪的饭团掩人耳目。孙殡吃了它后不仅身体愈加健壮,而且还不怕蚊子叮咬了。从此就留下了夏至节吃乌饭的习俗。
凉面。凉面是北京夏至时的流行食品。所谓“冬至饺子夏至面”,这里的面指的就多为凉面。
馄饨。馄饨是江苏农村夏至节的节日食品。
红枣烧鸡蛋和黄茂炖鸡。红枣烧鸡蛋和黄蔑炖鸡是人们的夏令补品,吃了能够进补身体、养精蓄锐,准备充沛的体力投入接下来的秋忙。
另外在东北地区,人们喜欢这天吃凉水捞饭,山东民间则提倡吃生黄瓜、大葱和煮鸡蛋。
夏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全年白天最长的日子。夏至和冬至一样,都属于重要的节日。如《辽史》曾记载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而香囊则可以除汗臭。过去,夏至时官府要放假三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沐浴、娱乐。
此时天气炎热,节令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在北方地区,由于盛产小麦,因此大多数地区都有在这天吃面条的习俗,所谓“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一习俗在北京地区尤其兴盛。这一天家家必食面条,即便在这天举行生日宴会或有什么婚丧喜事、祭祀宴请,也均是吃面条。面条的种类有很多,如汤面,就是先用肉末、葱姜等炝锅,然后再放汤煮出来的面条,比如番茄汤面、肉丝汤面、酸菜汤面、三鲜汤面等。正如《都门杂咏》竹枝词所云:
面白如银细若丝,
煮来鸡汁味偏滋。
酒家惟趁清晨卖,
枵腹人应快朵颐。
其他还有炒面、卤面、过汤面、珊瑚面、翡翠面、浇头面、两面黄等种类,而这其中又以过汤面最受人欢迎。过汤面,又称为冷拌面。先把面条下沸水煮熟捞起,用冷开水过汤后待用配上黄瓜丝、小萝卜丝、豆芽菜、蒜末等菜码,再用肉炸黄酱或芝麻酱、芥末、香油、醋等调料拌食。看上去,红白绿颜色相间,煞是喜人;吃起来咸辣酸脆,可口之极。在山东,人们普遍于这天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
“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此时正是农人冒酷暑锄草的时候,吃上一碗凉面,自是清凉万分。除面条外,在夏至这天,全国各地还有诸多的节日食品:
饮梅酒,五月梅子上市,夏至这天人们便浸渍并饮用梅酒。有的在这一天浸渍以备夏天饮用;有的则在夏至节前便浸渍,这天拿出来饮用。梅酒色泽艳丽,营养丰富,还具有一定的治病功效。如六月腹泻,食梅酒就可达到饮之即止的效果。因此,从医疗卫生角度来说,这一习俗在今天应该大力发展。
麦芽饼,是用新麦芽磨成粉,再掺入糯米粉和面,揉成皮面,以豆沙、猪油等做馅芯,做成扁圆形饼状,蒸熟后即可食用。麦芽饼是夏至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邻人之间更是相互馈送。南方的麦芽饼还往往取青苎草捣烂,滤其汁和入皮面中,使皮面色呈翠绿,不仅色泽优美,还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还有麦芽粥,是取新麦芽和糯米同煮粥而成,也是人们夏至期间的一种吃食。麦芽粥有甜味和咸味两种,甜味的加红糖或白糖,咸味的加盐、猪油等。麦芽粥一般不添加其他辅料,因加入辅料便尝不出新麦芽的清香味了。
吃新麦粒,把收获的新麦粒放入水中煮熟即可,不需要添加任何佐料。在山东莱阳一带,儿童还会在这天玩一个小游戏。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碾转”的麦制品,是用不成熟的青麦粒,蒸熟后在碾台或磨上压成糊状,再搓成条,仔细品尝,也别有一番风味。
夏至时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这对于农作物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农作物受害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粮食的丰歉,因此旧时为了禳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于夏至这天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禳灾避邪、作物丰收。祭祀的对象主要有祖先、土地神(或称地母)、水神等,因祖先庇佑子孙、土地神主宰农作物的收获、水神主管降雨。只是祭祀对象、祭祀仪式及供品会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有所差异。
祭祀土地在我国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如《周礼·春官》就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亦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土地祭多在土地庙、田间等地进行。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夏至正是小麦收获的时节,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亦有让土地神尝新之意,一来表达对今年丰收的感谢,二来祈求来年消灾解难、再获丰收。因夏天炎热,凉面最适宜食用,所以夏至节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另外还有馄饨、凉粉、凉皮、荔枝或狗肉等供品,因地而异。在山东平阴一带,人们则于夏至日祭祀祖先,主要祭品也是用刚收获的麦子做成的各种食品,具有让祖先尝新的意味。
在江苏、浙江一带有一种“了田过夏至”的习俗。夏至时节,耕田、插秧等农活已基本结束,正是农忙告一段落的空闲时间,人们有数日可资休息,故当地农家有在夏至节过节的习俗。其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和祭拜农田,祭祖先是报农务平安,祭农田则是祈求稻谷生长茂盛,可得丰收。此时人们食用麦芽饼、糕点、梅酒及各种鱼肉荤菜等。通常先祀祖先,然后家人互相慰劳食之。祭田的时候,除备好酒及各种肉菜外,还束草立标,插于田间,就田而跪拜祭之。对此,清代有夏至田家诗云:
深林梅熟堕金丸,
削竹争先制撑竿,
唱彻田歌莳秧歌,
劳农随处设杯盘。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地民间普遍流传着一首《夏九九歌》,描述了从夏至到冬天人们所应注意的各项活动,颇耐人寻味。其歌曰:“夏至如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换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换夹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如今,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与普及,夏至祭田、祀祖先的习俗在很多地区已不复存在。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贵州东南地区的侗族、苗族,此俗仍然非常盛行,并且还举行各种与农时相关的娱乐活动。作为一个与农时紧密相关的习俗活动,对于夏至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加以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