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七日是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诞辰。《谷梁传》说:“襄公二十有一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清傅寿彤《孔庭纂要》说:“周灵王二十一年庚戍即鲁襄公二十二年,是年冬十月庚子日,先圣生。十月庚子即今之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2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他删订(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保存了三代旧典;他创立儒学,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核心;他的学说,表现了汉民族在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他的学说,也影响了中国境内外非汉族的各个民族,在汉族与各民族间起着精神联系的作用;他的学说,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因而他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大约从汉世尊孔而后,祭孔便成了国家的一件大事, 《晋书礼志》说:
“昔武王入殷,未及下车而封先代之后,盖追思其德也。孔子以大圣而终于陪臣,未有封爵,至汉元帝,孔霸以帝师赐爵号褒成君,奉孔子后。
魏文帝黄初二年正月,诏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今鲁郡修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卫之。及武帝泰始三年十一月,改宗圣侯孔震为奉圣亭侯,又诏太学及鲁国,四时备三牲以祀孔子。
明帝太宁三年,诏给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祠孔子,祭宜如泰始故事。
礼始立学,必先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用币。汉世虽立学,斯礼无闻。魏齐王正始二年二月,帝讲(论语》通,五年正月,讲《尚书》通,七年十二月,讲(礼记》通,并使太常释奠以太牢祠孔子于辟雍,以颜回配。”
上述的记载说明,国家祭孔始于魏文帝之时,祭祀孔子的处所一是曲阜孔庙,一是太学,祭祀用太牢即牛、羊、猪三牲,祭祀的时间是按四时之序,这就是说凡逢重大节日都要祭奠,这毫无疑问当包括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子圣诞之日,而孔子诞辰又当是祭祀最为隆重的。《清史稿 乐志》中有祭孔乐歌的记载:
“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徵麟绂,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朝廷对孔子的敬奉,也自然地影响到地方。唐宋而来各州县均设有孔子祠堂,有的称为孔庙,有的称为文庙,各地祭孔都相当隆重,可称一方盛事。这不仅反映了古往今来人们对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敬仰,而且说明祭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风俗。
祭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曲阜人,最初在警国做官,为司寇,行使宰相之职能,后来不被重用,于是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以救时弊。游列国共三十年,终未成功,于是重返餐国,从事教育,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以传承弘扬先王的思想,将其所有学问普及到社会上。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之礼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主张实行礼治,因为礼可以确定上下等级,区别贵贱成分。在大同世界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人人无私,也就无须在礼制上斤斤计较。可是周末乱世,却要以此来确定社会的秩序,礼也就确实不可缺少。同时,礼治如果不以仁为根本,就容易流于虚伪的仪式,徒使贵族将其变成实现自己欲望的专有工具。孔子作《春秋》,讥世卿,就是他不满此种礼治流弊的表现。所以,孔子学说,以仁为根本,以忠恕为为人之道,用以改正当时不仁的虚礼。它在政治上的标准理想,是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孔子生平,好学不厌,诲人不倦。流传于世的《诗》《书》《易》《礼》《春秋》,都是他亲自撰写或修订的。到了汉代,这些著作连同《乐经》一同被定为“六经”,成为后世人人必读之书。因而说到中国学术,往往都举孔子为代表。孔子的思想影响中国人的观念长达两千多年。战国时,传播其学说的人,有孟子和荀卿。荀卿极力发展孔子实行隆丰L制度的主张,因而落君隆礼。孟子则提倡孔子理想中的政治标准,故而轻君贵民。
后世因追念敬仰孔子,尊称其为文宣王,每年举行祭奠之礼。孔子的后人从宋代以后,世代被封为“衍圣公”爵号,血统延续至今,瓜庭绵绵,金匝无缺,可算繁盛了。清朝时,每年春秋仲月上丁日,由地方官员为孔子举行祭祀,称之为丁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