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的节令。
惊蛰这天太阳运行到黄经345度,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八尺二寸,相当于今天的2.018米。夜晚观察星辰,北斗星斗柄正指卯的方位,也就是正东方。这个时段一般在农历的二月(有时也在正月末),又叫卯月、杏月、令月、如月。
惊蛰是一个表述物候的节令,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进土里冬眠叫入蛰,到了惊蛰节的时候开始有了雷声,古人就认为冬眠蛰伏的虫子听到了雷声,受到惊动,才从泥里钻出来,开始新的一年的活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从古人总结的七十二候应也可看出,到清明节的第二候才有“雷乃发生”的记载。真正使蛰虫“启户始出”的原因是土壤温度逐渐升高。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惊蛰始雷,这种说法就很适合长江流域,而北方的初雷日一般要到4月下句。就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惊蛰之后地温升高,冬虫开始苏醒,还应算是精确,冬虫没有听到雷声,也要开始活动了。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因为地温在迅速上升,土地已完全解冻。“惊蛰地门开”“过了惊蛰没冻地”,寒冷的季节已离人远去,天气越来越湿润了,“九九艳阳天”,这时还正是“九尽寒尽”之时,所以“九尽杨花开,农活一起来”,不管是听到春雷的地方还是没有听到春雷的地方,农民都开始忙活起备耕、春耕、春播了。
在农村中出现了“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的一片欢乐景象。休息了一冬天的农民们,迎着温暖的阳光,听着牛铃的叮当声,或是听着拖拉机的轰鸣声,时而天空落下一阵软绵绵的毛毛春雨,将整个大地滋润个透湿,春雷催生,春雨滋润,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进入了旺盛的生命期。黄河流域大片大片的越冬小麦返青,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盖地的葱绿,这是秋天收获的希望。农民们为了巩固已有的入冬前的分粟和争取早春分孽9要努力浇好小麦返青起身水。还要春季耙地,“惊蛰不耙地,好像蒸模跑了气”,春季风多把地能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手段。
我国民间有各种关于惊蛰的习俗,有人认为惊蛰这天响雷,夏季的毒虫必多,所以到了这一天人们就摆上各种供品,焚香烧纸,祭祀雷公乞求雷公,既要下足够的雨,又不要生出很多的毒虫,保佑人畜平安。山西一带民间在惊蛰期间讲究吃梨,就是祈祝毒虫离人远去。
云南宣威在惊蛰早上听到鸟雀叫时,就让小孩手提铜器,往田间边走边敲铜器,边念咒雀词,他们相信这样在庄稼成熟后鸟雀就不会来啄食了。人们还有在室内燃放鞭炮的习俗,想在百虫刚刚苏醒,还比较迟钝时,用响亮的鞭炮声将毒虫震死,这就是民谚说的“惊蛰,惊蛰,爆得虫脚笔直”。民间在惊蛰这天听到雷声后将席子、被褥、衣服、拿到院中抖,认为可以抖掉复苏的虫子。
惊蛰节分为三候。“初候桃始华”,这时满园桃树开花,如霞似锦,鲜艳夺目,分外迷人。“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鸟,这时节,黄鹂鸟在开满鲜花的树枝间跳来跳去,舒心地放开嗓子唱着婉转美妙的歌儿。“三候鹰化为鸿”,这时节人们抬眼望去,天空中已经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树间的斑鸿在鸣叫了。
惊蛰二十四番花信风,桃花、棠棣、蔷薇三花竞放,如果惊蛰节期间再赶上“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在这天理发、刮脸、沐浴后走在田间地头,满目生机,鲜花一片,闻着春草的嫩香,听着鸟儿悦耳的鸣唱,那该是怎样的诗情画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