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符号是春节期间各种祭祀、社交、礼仪繁多,由此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装饰物和吉祥物,以表达人们相互之间的新春祝福,预示着一年的好运。本文就其中最主要的几种春节符号介绍如下:
春联
春联又称“对联”、“春贴”,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最初是一种避邪的吉祥物。《典术》日:“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厌邪,此仙木也。”这就是讲的古人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前辟邪的事象。也是后世门神和春联的雏形。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写于桃符上,便成了我国有记载的第一幅“春联”。自此开始,张贴春联的习俗逐步取代桃符,成为年节家家院门屋门表达喜庆吉祥的必贴之物。
我国的春联品种繁多,有对联,有单联,不仅大门要贴,凡有门之处几乎都要贴上春联。大门横嵋要贴“普天同庆”,两侧贴“耕读传家好运连,捷报频奏国事兴”之类对联。进门迎壁墙上要贴“抬头见喜”、“万象更新”之类的年关吉利的单联;正房门上贴“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之类祈求福寿安康的对联;中堂两边要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祝福祝寿的对联。店铺要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之类寓意招财进宝的对联。天地堂两边贴“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宅神堂两边要贴“年年多吉庆,月月保平安”;灶君堂两边要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祈求保佑的对联。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猪羊圈贴“六畜兴旺”,牲口槽贴“骡马满槽”;大车上贴“日行千里路,夜行八百里”等等。门扇上和一些地方,还要贴“福”字(有些地方把“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
沿海渔民还要到渔船贴对联,将“招财进宝”合为一字,贴于船头,五桅风船的桅杆上分别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将军日行千里”、“三将军随后听令”、“四将军一路平安”、“五将军马到成功”。
中国人喜欢红色。到处贴满用红纸写的春联,这既是表达喜庆祝福,又是用吉言警语教育世人。
守孝的人家虽然也在春节贴春联,但颜色却不能用红色。中国古俗有“守孝三年”之说,所以守孝的人家第一年贴白对联,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第四年才能恢复红对联。
年画
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内容有各种故事,历史故事如《楚汉相争》、《三国演义》、《李自成》等;神话故事《封神演义》、《西游记》、《八仙过海》等;戏曲故事如《回荆州》、《白蛇传》等;生活故事《三娘教子》、《二十四孝》等;人物年画如赵飞燕、王昭君、班姬、绿珠等美女图,关张赵马黄五虎图;祝福年画如寿星图、八仙图、松鹤延年、虎啸山林以及山水画等等。年画形式有中堂、单开、双开、四条屏等。在诸多的年画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较为普遍,因为鸡表示吉祥,鱼意味着钱粮有余,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并由此出现了一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韵味的木版年画产地,如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陕西凤翔、河南开封朱仙镇、湖南邵阳滩头、四J}}绵竹、广东佛山、福建漳州、山西临汾、云南大理等等。这些年画从多层面和角度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百态,既具观赏价值,又寓种种教育意义在内,是民族文化的奇葩,又是农耕社会的精神画卷。
爆竹
爆竹又叫爆仗、鞭炮。放爆竹是春节不可缺少的重要习俗。在子时“交年”的时候要放爆竹,初一清晨的时候要放(称为“开门炮仗”),祭神祭祖时要放爆竹,所谓“迎春爆竹除宵禁,破粤唐花赋岁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人称“满堂红”,预示新年大吉大利。所以春节民谚有“小子要炮,姑娘要花”之说。
秦汉以前并无鞭炮,远古先民是把竹子放在柴火上炙烤,让竹子发出哗剥爆裂的声音,用于驱除恶鬼。直到纸张和火药发明,才制造出鞭炮代替了古俗爆竹。火药的发明一般认为是在唐代以前,由魏晋时代的方士炼丹时研制成功的。爆竹改名爆仗,大约在北魏的时代。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一书记载“魏马钧治爆仗,隋场帝益以火药杂戏”,可见爆仗之名产生于北魏,而以火药制作爆竹则是隋场帝的杰作。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大约在宋代已经开始燃放火药做的爆竹了。但同时范成大有诗“截筒五尺偎以薪,当阶击地雷霆吼”,可见宋代时燃放火药爆竹和“爆竿”两种习俗依然并存。明以后竹子才被纸和火药做的“爆竹”完全代替。至今代,烟花爆竹的品种更是多种多样,把节日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压岁钱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就走。”这首童谣就是讲的老辈人给子孙压岁钱的写照。小孩向长辈拜年之后,长辈一般会给小辈压岁钱。也有的人家是在年夜饭过后分发压岁钱,或者在孩子睡熟后塞在枕边,目的是嘱咐孩子在新一年里平安吉祥、茁壮成长。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关于古俗“压岁钱”的来历,有几种解释:一是因岁、祟同音,祟为怪魔,压岁即压祟、镇邪;二是古代铸的一种长方形上有龙马图案的铜钱,传说具有驱邪镇凶作用,戴在身上可冀保一年平安;三是过年给小孩子铜钱,几岁给几个,称“戴岁钱”或“守岁钱”,保佑安康度过这个年龄段;四是过节了给没有收入的小孩子几个零花钱,意在欢乐高兴。现在虽然还盛行压岁钱,但已没了古俗的含义,而是培养小孩子们的经济意识,让他们节口买糖、文具,自小养成珍惜钱财的品质。
花灯
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自从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就会制作十分精美的灯具了。《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m,口衔灯,然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焉”,还说西汉时“长安巧工丁暖作恒满灯,九龙五凤,杂以芙蓉莲藕之奇”。可见秦汉时我国制作花灯的技术就已经相当精妙了。河北满城县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民间的灯虽比不上宫廷的精美,却遍及千家万户并千姿百态。
春节期间,家家挂灯是一景,家家点灯又是一景。尤其到了元宵夜,全国城乡是一片华灯异彩,户有户灯,村有村灯,镇有镇灯,城有城灯,各种各样的灯争相辉映,把春节的喜庆活动推到了巅峰。点灯是追求光明、红火和美好,做灯却是技巧与智慧的结晶。厂矿、机关做灯运用现代化材料和声光电技术,农家做灯大多就地取材,有人物灯、座灯(包括双喜灯、八结灯、卷书灯、芭蕉灯)、五谷灯、六畜灯、蔬果灯、花卉灯、鸟兽灯、鱼虫灯、戏文灯、宫灯(包括花篮灯、花瓶灯)、吊灯(包括花灯)、无骨灯、锡雕元宵灯、绣房灯(包括宝莲灯、玉笔灯)、走马灯、拉提灯等,在多树木的山区和产煤的地方还有用木柴或煤块垒点的“天灯”、“塔灯”。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家各户或村或镇或城挂灯水平如何,不仅标志这家人或这方人的富庶水平和技艺灵巧程度,还会给一个家庭或村、镇、城带来声誉和骄傲。因此,各地都极重视灯的制作和布置,有的搭灯棚、灯山、灯楼,有的布灯阵、摆灯河,有的举行猜谜语、对对联等活动。灯会的规模之大,灯具之精良,令人叫好称奇。人们在享受灯的海洋、灯的艺术同时,收获的是火一样的热情和优秀美德的传承。
上面列举了五个吉祥物,其实春节期间的吉祥物绝不仅仅是这五个。例如姑娘头上戴的各种绢花、红头绳,家里厅堂挂的蝴蝶结、摆的各种鲜花,馒头糕点上点的红点,腰里挂的绣袋,村中建筑物插的彩旗,大街上挂的吊挂,在各种生产、生活器物上拴的红绳(或贴的红纸)等等,都是人们表达喜庆和祝愿的方式。分析这种种事象,人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有吉祥物都以红色为标识。由此,一些外国学者称中华民族是个崇尚红色的民族,其实这是古老的火崇拜在后世演化的结果。火,代表了红火、向上,代表了勇敢正义,代表了幸福和自豪,代表了美好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