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宜家夺命柜召回,外企在华该跳“国标”舞还是“国际”舞?

6月30日凌晨发生了一件事,全球最大的家具家居用品商宜家(IKEA)宣布召回3560万个“夺命抽屉柜”。也就是这类在宜家卖场里很常见的问题抽屉柜,已经夺走了至少6名儿童的生命(全部都是三岁及以下),并给36名孩子造成了伤害,宜家因此接到的事故报告也达到了82份。

但是,此次“夺命抽屉柜”的召回范围仅限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中国依然在售!

在开始正文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宜家“夺命抽屉柜”事件。

根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消息,从1989年起,宜家就收到过“儿童因抽屉柜倾倒而致死”的相关事故报道:

1989年7月,美国一个才20个月的幼儿,因为宜家GUTE抽屉柜翻倒,被压在婴儿床的踏板上致死。

可这起事故并没有阻止宜家继续生产、销售。反而是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子系列。

在此之后,根据BBC等国外媒体的报道,2014年至2016年,又先后有4名儿童死于宜家“夺命抽屉柜”。

2014年2月,宾利福尼亚州的一名2岁男童被翻到的六屉柜钉到床上致死;

2014年6月,华盛顿一名23个月大的儿童被翻到的三屉柜压住致死;

而且宜家表示此前收到过14起事故报告,其中4起重伤。

2016年2月,22个月大的Ted自己在卧室踩上抽屉柜,被翻到的柜子砸死。Ted的妈妈表示自己当时把他放在床上睡觉,20分钟后回屋就看到Ted被压在六层抽屉柜下了,这期间父母没有听到抽屉柜翻倒的声音也没有听到孩子的叫声。

然而,令人质疑的是,早在1989年第一起抽屉柜倾倒致死儿童事件曝出至今,宜家“夺命抽屉柜”已至少销售了27年。期间收到过6起致儿童死报告;36起致儿童受伤报告;46起抽屉柜倾倒事故报告,但直至2015年7月宜家才发布安全警告称,这些产品可能翻倒并造成人员受伤、被困、甚至死亡。

不过,在此次的召回行动中,宜家却只针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消费者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选择直接退货退款,另一种则是接受宜家提供的免费固定柜体服务。

召回范围为何没有中国?

宜家中国给出了如下回应:

因为这个产品是符合中国的国家规定的,这个产品如果是固定在墙上是安全的。但在北美,他们有一个特殊的标准,不是强制性的,要求(柜体)不固定在墙上时也必须不能倾倒,只是基于这样的标准(在美国和加拿大实行了召回)。

并且宜家中国提到,因为倾覆风险,宜家去年在全球启动了“牢牢固定”的活动,免费给顾客提供约束装置,以将柜体固定在墙上。只不过,提供安装服务是要额外收费的。

这不禁让橙鉴想起去年10月中国国家标准委公布的首批消费品安全国内外标准对比结果。其中指出:

中国有2299项严于国际国外,728项与国际国外一致,529项宽于国际国外,260项与国际国外存在差异。其中,71%的指标严于或与欧盟相关指令与协调标准一致;74%的指标严于或与美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一致;90%的指标严于或与日本、加拿大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一致。首批对比选择了儿童用品、服装纺织、家用电器、首饰、家具、烟花爆竹、插头插座、消费品基础通用标准等12个重点消费品领域。

至于为什么大部分国内消费品安全标准与国外一致,甚至还要严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但抽屉柜倾倒问题却绕过了国内标准?这个下文会说。因为此处还有一个槽点需先铺垫。

在宜家发布安全警告后,其官网推出了“牢牢固定”安全宣传页面。

但是,宜家在中国官网的介绍页面是这样的

在美国官网的介绍页面却是这样的

 

橙鉴想说,此等网站的双重标准,难道是广电总局让您把网站给阉割了???

玩笑归玩笑,对于外企的双重标准问题,中国方面哪能总是忍气吞声?

据统计,2005年4月至2013年5月,强生旗下至少13家子公司生产的药品、医药器材、日化产品等发生过至少51次召回事件,但48次都未在中国组织召回或者调查,其中多数为婴幼儿产品。对此,强生中国公司每次给出的解释不尽相同:“问题产品与中国无关。”

好吧,强生既然这样,中国玩家也不跟你玩了,咱们一起喝喝茶吧。

同年6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国家药监局”)约谈强生,要求强生在华公司及在华上市产品,必须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监管机构将加强对强生公司的监督和检验,并会及时披露监管信息;如果强生对于产品召回不报告或召回不及时,将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直至停止在华生产销售药品。

于是,强生成为因质量召回问题首家被约谈的外企。

以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力求在政策层面避免外企投机行为。

除了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之外,《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等法规、条例也在诸多层面,不断为消费者提供维权依据。

然并卵!

尽管中国官方在声音和机制上已经做出行动,但对于“习惯”屡屡忽视中国消费者权益的外企而言,成效似乎并不明显。

2011年,丰田汽车因车型存在漏油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召回近100余万辆汽车,涉及日、美、英、德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唯独不包括中国内地。

2014年,大众汽车因后轴纵臂出现质量问题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召回申请,但给问题车辆的处理方式竟是“打补丁”——在有问题的后轴纵臂上安装金属板。同时,大众方面并不认为车的质量有问题,而是将问题归咎于“中国驾驶员驾驶习惯的问题”。

更令中国消费者愤慨的当属食品安全问题。在2014年发生的福喜事件中,尽管披着美国独资外衣的福喜食品在外国一直拥有比较好的信誉,但其将过期鸡肉原料优先安排在中国使用,而出口用的原料和国产的竟完全不一样。

外企缘何“为所欲为”的四大因素

纵容 

在发展起步阶段,为了鼓励外资企业来本国投资,国内各地对跨国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宽松的监管环境、较低的违法成本,纵容了外企“双重标准”横行。

宠爱 

消费者的格外宠爱无疑为外企提供了“骄横”的资本。许多消费者对洋品牌通常会更信任、更包容,近年来海淘、代购等跨境购物方式的兴起,更加吸引了国内诸多消费对进口产品的消费热情。除了“洋货”在品牌宣传上的强大攻势外,消费者对本土产品的不放心、不自信,也在一定程度助长了外企的“嚣张气焰”。

标准制定和更新缺少信息支撑 

外企在华大搞双重标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国家部分落后的标准让许多公司在有针对性降低中国产品质量的时候,显得“底气十足”。

而标准的制定修订,需要建立在一定的风险判定与危害研究的基础上,即只有弄清楚消费品会带来什么危害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危害,才能针对性地出台安全标准

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消费品安全预警系统,比如欧盟REPAX系统和美国CPSC系统,在检测产品法规和标准符合性的同时,更多的是监测有安全隐患的产品,适时公开通报、组织产品召回。这些产品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可以触发技术法规或标准的修订工作。

以美国的儿童用品标准为例,他们会根据消费者使用或购买儿童用品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伤害或潜在伤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而制修订安全技术法规。

我国虽然对风险评估有所研究,但仍未建立全国统一的消费品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同时,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机制尚未建成,标准化工作缺少基础科研、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的信息支撑,动态响应速度较慢。 

“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必要的伤害案例的收集和处理体系,缺少统一的产品使用销售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和通报系统。一些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由各行业标委会分别制定,往往导致出现同一类有害物质限量要求不一致等问题。”国家标准委工业标准二部主任戴红坦言。“欧美的各类安全标准基本在实施三至五年后进行修订或复审,更新速度之快是我国标准难以企及的。”

轻处罚 

联合利华公司曾在2011年因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被罚200万元人民币。同是因为价格问题,联合利华和保洁公司被欧盟反垄断机构处以的罚款则高达3.2亿欧元。对跨国公司的处罚力度不够,也是洋品牌在中国“不规矩”的原因之一。

如此看来,即便中国政府、中国消费者百般“恩宠”这些外资企业,倒头来一些外企仍会“不留情面”地坑中国消费者。

从中国市场方面来说,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法律、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国内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不对等,这些“漏洞”为外企提供了“可趁之机”。可从企业角度而言,问题的根本则在于企业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放在面前,企业应该如何选择?

前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在2013年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说过这样一番话:“澳大利亚企业要想在中国立足并做好生意,‘就要懂得中国的规则’。”官媒曾对此解读:此话虽然是对澳大利亚企业所说,但实际上适用于对所有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

新华国际时评更是载文称,来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是企业基本的经营之道,实乃天经地义之事。跨国企业只有遵守驻在国的法律和规则,尊重当地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才是互利共赢的长久之道。

民族企业当自强

说了这么多国外企业在华的“流氓行径”,橙鉴认为,国内企业不自强,难树立国人对民族品牌之自信。

今年4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一份《仿冒品和假货贸易:经济影响图解》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假冒商品流出国,63.2%的假货从中国流出。

另,根据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的统计报告,2015年在美国海关查货的假冒商品,零售总额超过13.5亿美元。其中,将近九成的假货来自中国,52%来自中国大陆,35%来自香港(在美国海关2003年的第一次报告中,香港所占的比例仅为9%),两者流向美国的假冒货物,总计金额高达11.69亿美元。此外,在2014年日本海关查获的3.2万宗假冒产品中,高达92%的假冒商品来自中国大陆。

假冒伪劣产品被中国消费者诟病多年,现在不仅没有收敛,却呈现“全球化”趋势,对努力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讽刺。

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也未能给企业做好引导规范。前些年,乳品新国标在某些指标上降低要求,被认为是“迁就落后企业”。在一些饮用水地标的制定上,由于起草单位中只有一家饮用水生产企业,同样“让人觉得不信服”。

在中国制造早已遍布全球的今天,中国标准却和国际严重失衡。

究其原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曾这样介绍国内标准和国外标准的区别——“国内标准过去更多的考虑是生产方,以企业为主要方向,国外在企业方面考虑得少一些,主要考虑产品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说,国际标准更多考虑的是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和利益,而国内标准很多时候要“照顾”企业。

选择利益还是选择责任,这不仅是外企在华选择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的问题,同样是中国企业在进行生产时面临的抉择。

实力强的企业不惧严标准,实力弱的不希望门槛太高,这是中国企业在行业标准前的真实写照。

标准就高还是就低,一位在行业协会从事多年的人士态度坚定:从长远来看,高标准是有带动和刺激作用的,短期看可能卡了一些人的脖子,但这会逼着他们去自我提升,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下附此次宜家被召回“夺命抽屉柜”的品牌列表:

以及22个正在中国销售,却未被被召回名单:

Askvoll(艾思福系列)、Brusali(布鲁萨里系列)、Busunge(布松纳系列)、Hemnes(汉尼斯系列)、Hensvik(汉斯维克系列)、Herrestad(哈瑞德,)Hurdal(胡铎系列)、IKEA PS(系列)、Malm(马尔姆)、Mammut(胡塞特)、Mandal(曼德尔)、Nordli(诺德里)、Nornas(博纳斯框)、Stockholm(斯德哥尔摩)、Stuva(斯多瓦)、Sundvik(桑维系列)、Tarva(塔瓦系列)、Trogen(特洛根)、Trysil(特里索)、Tyssedal(提塞尔)、Undredal(恩瑞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宜家  宜家词条  召回  召回词条  国标  国标词条  外企  外企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