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人终有一死这一令人难堪的事实,使得人一生下来就被置身于一种极其可悲的境况中,即犹如被宣判了死刑的囚徒,等候着执行期的到来。 这不能不使人的心灵蒙上巨大的旧影,使人生中的任何快乐和幸福,任何追求和收获都大打折扣。

一个人,无论他是多么的春风得意,多么的心怀甜蜜,只要在夜深 人静之际,有一丝死亡的潜意识浮上他的脑海,他就会深感空虚,不寒而栗,他的快乐就会不翼而飞;一个人,无论他的生活是多么的轰轰烈烈,无论他的事业是多 么的飞黄腾达,当死亡降临之际,一切便都会转眼成空,被剥夺得干干净净。

因此,死亡的事实和对死亡的恐惧,显然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人的安身立命, 不利于人的奋斗逆取。同时,虽然每一个人都被宣判了死刑,只有刑期的差别,而无能否免刑的差别,但惧死恋生的求生意志的本能,使人总是竭尽全力推迟死期或 千万百计幻想不死,由此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产生了杀人者和被杀者。产生了世界上的无穷灾难和罪恶。

在古罗马,奴隶主将战俘中的身强力壮者训练 成角斗土,要他们自相残杀,以供自己取乐。而那些可怜的角斗士,为了多活一年半载乃至一天,便倾全力拼死相搏,力求通过置自己的同伴于死地来延长自己的生 命。而在很多情况下,那些贪生怕死的人,为了保全自己一人的性命,把更多的人出卖给敌人,使他们遭受无辜的牺牲。

因此,为了使世人能够很好地安身立命,为 了尽可能地消除人间的罪恶和痛苦,为了使社会能够健康地发展,人类必须从心理上战胜死亡,超越死亡,从死亡恐惧中彻底解放出来。

根据佛家的观点,人的求生意志是一种盲目的生命本能,是一种无明愚痴,人恐惧死亡不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及人生真相的理性认识,而是出 于对生命本质及人生实相的无知,因此,佛家对人的死亡恐惧的破除,要旨在于赋予人们以洞察生命本质的智慧,启迪人们以彻悟人生实相的思想。具体而言,就是 向世人指明。

1、生命无常

人的生命一经形成,也就意味着自我意识的产生,人总是固执于这个自我,以意识到的自我为认识一切和衡量一切的中心,想不通自我诞生后又怎么会消失,因而总想留住这个自我,为自我谋求永恒。针对这一现象,佛家明确告诉人们,生命是无常的偶然存在,人不可能不死。

佛家指出,人的生命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和合与五蕴(色、受、想、行、识)汇聚而成。也就是说,当地、水、火、风这四种自然 要素达成某种暂时的结构平衡与功能和谐时,人的生命机体使得以形成并维持正常运行。

但世界万物都是处于无休止的流动变化之中的,构成人生命机体的四大也不 例外,当四大生命构成要素由于自身不断地运动变化而导致生命机体结构失衡和功能失去和谐时,生命机能就会出故障,人就会生病以至死亡。这就叫做四大不调, 众病皆发。如地大不调,身体僵硬沉重;水大不调,身体虚浮肿胖;火大不调,人遍体蒸热高烧;风大不调,浑身性燥不安。

当四大不调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死 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同样,大是由五蕴(物质现象的色和精神现象的受、想、行、识)通过因缘聚汇而成,五蕴聚合则人生,五蕴离散则人死。 而五蕴自身无定性,刹那迁流变化,不可常住,因而生命无常”,人无我,生命和我都是一种变化莫测、不能自主的无常存在,软弱被动地沉浮在生老病死和生命之 流中。

无论大是多么聪明睿智,多么孔武有力,一次偶然的疾病,–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一次偶然的地震,或一场偶然的战争,都可以轻易夺去人的生命,使人痛 苦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脆弱。就像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形容的,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虽然伟大骄傲,但随便一阵狂风。都可将它轻易吹折。而即使有谁能终生 不得一病,不遇一次灾祸,但亦难免最终老死。

由此可地,人的生命和人的存在是非常的偶然和虚幻的,每一个人都无法知道死亡何时就会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不 管你是早就做好了死亡准备的老人,还是刚诞生的婴儿;不管你是体弱多病的人,还是身强力壮的人;不管你是无所事事的人,还是热心事业的人;所以《中阿含 经》中说命终无常,死丧散尽,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

佛家对人的生命形成与本质的看法,与道家的观点有些类似。如道家的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这是讲人 对自己的生死不能自主。又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也是把人的生命看成是由生灭聚散不定的物质所构成。

但是,道家指出人的生命存在的不 由自主性,指出人的生死是气的聚散,是为了使个体的有限生命同化于无限的大通,并不否定现实生命的真实性。而佛家指出生命不过是四大和合与五蕴汇聚而成, 则是为了点出人生的虚幻,揭示人的现实生命的偶然不实。而一个真正领会了佛家生死智慧的人,就会从对生命无常的认识中觉悟到既然我的生命,我的存在,原本 是偶然的因缘和合而成,虚幻不实,那么又何必执著于我、为保全这个虚幻无常的我而殚精竭虑、拼死拼活呢我的丧失,生命的死亡,又有什么好恐惧的呢。

2、生命短促

或许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即我们心理上本能地倾向于把我们生命所亲身经历的时间看得最真实、最重要,把我们所经验到的时间中研发 生的事件和存在的事物看得最宝贵、最实在。所以我们总想留住这一时间的脚步,留住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总是希图把所有美好的享受和宏伟志愿都安排在这一时间 中实现,并因此而把自己的现实生命看得弥足珍贵,把死亡看得非常可怕。

在佛家看来,这也是一种无明,为了破除人的这一无明妄念,佛家刻意通过对时间无限性的揭示来降低人的现实生命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化解八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现实生命时间的执著。

佛家提出,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是虽有消长而无始终的。世界消长一周期中经历成、住、坏、空四劫。劫是佛家常用的一个时间概念, 意思是时分、长时、大时,是不能以通常的年月日时计算的极长的时间,与极短时间刹那相对。

劫分为小劫、中劫、大劫,从人的寿命无量罗中,每一百年减一岁, 如此减至十岁,称为减劫。再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增一岁,如此增至八万岁,称为增劫。合此一减一增为一小劫。合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成、住、坏、空分别是一 中劫。总合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有人据此算来,大约一千六百万年为一小劫,三十二亿年为一中劫,一百二十八亿年为一大劫。

宇宙时间如此无限漫长,则每个人的现实生命时间相形之下显然只是一刹那,在人的生命时间之前和之后,都有一个无限的时间。根据佛家 的因缘思想,在世界完全虚无死灭的空劫到来之前,芸芸众生的生命是一个因果循环的大链条,每一个具体的生命,都在入道轮回中往复不已,人所经验到的从生到 死的现实生命时间,不过是穴道轮回中的一个短暂环节,个体生命在其他各道中所经历的时间,要比在人间所经历的时间漫长得多。如饿鬼的一日等于人间的一个 月,他们能在如此计时中活五百年。阿鼻地狱中生类的寿数长达–中劫整。

而在天界,四大天王天的一昼夜等于人间五十年,四大天王的平均寿数为这样的五百 年。帝释天以人间的百日为一日,按此计算,帝释天寿长一千岁。色界诸天的寿数是以劫计算的,无色界的寿命比色界还长。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经验时间,相对于 宇宙的无限时间,实在是太短太短,简直微不足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是极度辉煌,在整个无限的时间流中也缩小成了一个无法察觉的微粒光点。因之,对如 此短暂无意义的人生和转瞬即逝的生命时间,又有什么可迷恋的呢

其实,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人生和生命的短促是深有体会的,如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苏轼说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些就是人们对人生和生命短促研发出的喟叹。只不过在此情此景中,人们往往是心怀恐惧与忧虑,总是幻想寿命能够延长,尽量回避死 字,通过幻想生命的延长来消解忧死亡恐惧。

而佛家面对生命的短促则不抱任何企求不死的幻想,人终有一死,不仅是人,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也终有一死,人人的寿 命虽长,但也必有死期。因此佛家反人们的心理而行之,通过刻意渲染宇宙时间的无限来使其压缩现实生命时间,将其短促凸现得让世人觉得没有意义,从而不离恐 惧死亡。而死亡,其意义也只不过是众生入道轮回的中介,对生命而言并无终极意义,不必为之终日忧患。显然,佛家这种消解死亡恐惧的生死智慧是异常独特而深 刻的。

3.生死两苦

一般人惧死恋生的最主要原因,莫过于是因为活着能够满足人的生命欲望,也即活着即是快乐。而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无数可为人们所经 验到的快乐。因而一个尚未真正独自踏进生活河流的人,对人生,对前程往往怀抱美好憧憬,亟欲到生活中去寻求辛福和欢乐。

而一个生命快走到尽头的人,也必然 不愿放弃已经获得的人生欢乐,或不甘在尚未充分享受到人生欢乐之前就死去。因此,为了破除世人的此种惧死恋生心理,一般生死智慧和生命超越思想的通常思路 是否定现实世界和现实人生,以活着为苦。

例如基督教的生死智慧,以原罪论命定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苦难,命定现实世界的罪恶,通过这种命定论否定现实,轻视人生,从而缓解八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又如道家的生死智慧,以天道自然的思想,判定社会文明是对白然的戕害,判定社会浊污不清,对人的自然生命充满逼迫,因而人在社会中 生存,不免奔忙劳苦,焦虑忧患。如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所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又说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因此,人生是一痛苦,不值得留恋,多活一天也 就是多受一份苦,多遭一份罪,寿者忄昏惜,久忧不死,何苦也。有了道家的此种认识,则死不仅不可怕,而且虽南面至乐,不能过也。也就是说,在人世间南面称 王,享受富贵荣华,并不比死去快乐。

佛家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否定,更比上述两种生死智慧和超越思想来得系统彻底。如前面已经讲过的,佛门四谛中的苦谛,就是佛家系 统论述和专门揭示生命与人生本相的学说,这一学说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人生是苦,人从出生到死都是苦,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避之唯恐不及,遑论迷恋和倾心扑 进的现实生活大苦海。

同时,佛家以谐行无常、万法皆空的思想指明人们所迷恋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包括种种幸福和欢乐,都是虚幻不实的假相,从而彻底抽去了 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求取欢乐的心理寄托,破除了人们对生死问题所持的无明妄念。

然而,既然活着就是苦,那么是否意味着死就是苦的解脱,就是快乐呢是否人人都应该干脆自杀,以求取死后更好的命运呢在现实生活中, 确实有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生活中的种种痛苦而自杀了事,把死亡作为逃避苦难、解脱痛苦的最后手段。

但在佛家看来,现实生命的结束并不是苦难的结束。根据佛 家穴道轮回的思想,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人通过死这一中介面变换了生命存在的形式,进入六道轮回中的其他各处。

天界虽然远胜人间,但天界众生也有寿尽 之日,所以天界并不是永恒的极乐园,天界众生依然有生与死的苦恼,有寿尽之日堕入较低各界的劫难与恐惧。而其他各界的境况比人间更惨,如果是转生为畜牲, 难免遭受役使和屠杀之苦;如果变成饿鬼,便要饱尝饥渴之苦;如果堕入地狱,则更将经受烈火焚烧、巨锤轰击等酷刑的漫长折磨。因此,死并不等于美好命运的开 端,反而有可能是更大苦难命运的开始。

显然,佛家在以生之苦消解世人对生的迷恋和对死的恐惧的同时,又并不轻易把人惟向死路,而是反拨回来,以生死两苦和死后命运难卜的 说法,使人对死心存顾虑,否定了一些人轻生寻死的想法和行为,从而为佛家在生死之外另辟生命超越的途径和境界打下了基础。视生死两苦,这便是佛家生死智慧 迥异和超越于其他诸多生死智慧之处,它将导出佛家崭新的生命超越之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契阔  契阔词条  成说  成说词条  生死  生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