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龚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
价值革命的提出,源于商业社会在过去的70年间所经历的两次重大变局。二战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这30年的时间里,战争造成百业凋敝,带来供不应求的局面,物质的供给远远赶不上物质的需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造业牢牢控制了话语权。当时的情景就是“制造为王”,大的制造商,牢牢控制着全球价值链。
如果我们把价值链分为三段,上游的制造业是生产环节,中游的渠道可以看作流通环节,下游的用户是消费环节。在价值链的这三个环节中,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间,制造商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很长一段时间内,制造商要求渠道商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比例的价格,出售给最终用户。
1、定价权的两次大转移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定价权发生了第一次转移,从制造商转到了渠道手中。这种转移背后的本质就是销售渠道的集中化。以沃尔玛为代表的新零售形态开始崛起。随着沃尔玛从一个地区性的品牌,最终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品牌,实现了销售渠道的迅速整合。
大卖场的零售形态,摧毁了原来传统的百货商店形态。这种新的零售形态给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但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零售渠道端的迅速整合。将渠道商的议价能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们的商业逻辑可以浓缩为四个字——“渠道为王”。在渠道为王的驱动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激动人心的品牌故事,很多伟大品牌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就是如何去占领渠道。
2000年之后,互联网强势进入商业社会。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摧毁了原来的卖方和买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定价权从渠道转移到了终端用户手里。过去卖方和买方之间天然的信息不对称,被互联网打破、磨平。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非常勤奋、聪明的买家,甚至可能拥有比卖方更多的信息,这是史无前例的。当卖方和买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被打破之后,定价权、话语权不可避免地从卖方(即渠道商)进一步地转移到了用户手中。
2、新商业的逻辑:为用户创造价值
今天的商业逻辑已经转变为用户为王,我们的商业的模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布局。
过去的15年,我们听到很多伟大公司的故事,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如何以用户为中心,提供革命性的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价值。这是过去15年商业逻辑共同的主题。这个时期伟大的公司品牌,如谷歌、苹果以及中国的小米,它们背后的核心逻辑,无一不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将纷至沓来。
如果我们今天还停留在“制造为王”或者“渠道为王”的思路上,我们将越来越被边缘化。我们听到的很多新的提法,比如供给侧结构改革,它的本质就在于,从以制造业为中心,推动经济的逻辑,回到以用户为中心,拉动经济的逻辑。在这种新逻辑和背景下,我们今天新的革命性的商业模式,必须以用户作为基点,所以价值革命这个框架或者说价值创新这个框架,其基点和出发点,是企业如何为用户来创造价值,同时企业自身如何从中间获得部分价值。
3、重构商业模式的两个维度
从价值革命的角度来说,一个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价值的创造和传递,如何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并且有效地把这个价值传递给用户。
第二个维度是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如何来获取企业的那部分价值。
一个商业模式可以暂时不盈利,但是不可能永久不盈利,一个商业模式要有持续性,要求我们在为用户创制价值的同时,必须使企业自身也能从中获取部分价值。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商业模式,它为用户创造了很大的价值,但是企业自身却无法从中间获取价值,这往往导致企业的失败。比如最早提供汽车共享的Zipcar公司,与传统按天租车的方式不同,Zipcar可以按小时来租车。你甚至不用去常规的租车店来租用,因为车就在你们家附近的停车场。你只用花几分钟时间走到停车场,把车开走,用完了之后再把它放回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新力的模式,而且受很多用户的欢迎。尤其是那些没有车的大学生和低收入家庭。但是另一方面,公司从2000年开始成立,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却一直无法营利。
4、价值创造与价值捕获
今天我们判断一个商业模型是否成立的核心标准,就在于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这两个维度是否平衡:你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自身是否能够从中获取部分价值。
价值创造可以从三个元素的角度来考虑。
第一个元素是价值主张,即你为用户创造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主张,你为用户带来什么样独特的价值,这是价值创造框架中最为核心的元素;第二个元素,是解决方案,针对用户的痛点,你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第三个元素,就是怎样把解决方案有效地传递给用户。
这三个元素构成了价值创造与传递的维度。
第二个维度是价值获取,这里分为两个核心的元素。第一个元素是盈利模式的设计,第二个元素是激励系统的设计。
从这两个维度来说,我们可以有非常多的方式来设计盈利模式,但不管你的盈利模式设计如何千变万化,我们始终有两个核心框架需要考虑。
第一个核心框架,从交易的角度看,你的交易频率以及交易额度,与盈利模式是否匹配。第二个框架需要考虑的是投入产出比。也就是说你获取一个用户,单个用户的获取成本和最终从这个用户身上所获取的终身价值,这个投产比是否成立。
5、创新的三种路径
价值创新的框架,不仅需要考虑价值的创造和传递,同时也需要考虑价值的获取。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我们经常把这个创新想象成一个非黑即白的过程。但从学术角度看,创新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在百分之百的模仿和百分之百的创新之间存在三个形态。
第一个形态的创新是一致性创新,非常接近百分之百的模仿。这个是低级形态的创新,简单说就是山寨。但不可否认,它也有一定形式上的创新。很多伟大品牌,如果回溯到它的原点,基本上都是开始于一致性创新。
第二个形态的创新是整合性创新。它把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创新元素,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产生出一个新的品类。
第三个形态的创新是跃变性或者说跃迁性创新,这种创新是非常接近原创的。
在从0到1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一致性创新,也可以看到整合性创新,也可以看到跃迁性创新。我们看整个中国企业的样本,几乎大部分企业都是开始于一致性创新,只有10%左右的企业可能走到第二步,同时,又只有大概10%左右的企业走到了第三步。
我要再次强调,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新商业模式,我们价值创新的设计,必须要对应于这个时代的变化。我们今天的商业逻辑已经被“用户为王”这四个字重新塑造。所以今天的商业,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在此基础上,同时考虑企业如何获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