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认为艺术家都是神经兮兮的天才。他们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中,极为神秘,思想整日天马行空,可与神明相通,然后反馈人间。
神经质与艺术天赋被视为如此密不可分,以致两者的关联程度居然成了衡量艺术品价格的指标。精明的艺术家早已领悟,凌乱的发型与怪诞的言谈比绘画课对收入有利处。
这或许在理论上说得通,但在现实中却不然。1853年,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罗伯特·舒曼在创作“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正濒临精神崩溃。这只曲子是献给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的, 然而后者否定了它,并认为它是“混乱头脑的产物”,此后的80年内,此曲一直未能发表。这只曲子首次被公开演奏是在1937年,舒曼的精神感动了约阿希姆的侄孙女,后者在集会时发现了曲谱。也有消息说她是在柏林国家图书馆里发现了曲谱。
近日,在伦敦举办的“思维交流节”上,这只曲子成为艺术与精神健康议题的跨学科热谈。虽然这一活动的影响力颇为显重,但鉴于最近一些国会议员及其他公众人物纷纷开始诉说他们在精神方面的挣扎,思维交流节也并非具有独特开创性的活动。很难想象在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的爱乐大厅里也举办了类似的活动。
在演奏方面,摩尔多瓦小提琴家帕特里夏·科帕奇斯卡娅(Patricia Kopatchinskaj)以及启蒙时代管弦乐团(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OAE)为使这支曲子像它的故事一样动人,可谓使劲浑身解数,但其实收效甚微。这支曲子本就不完美,对于任何同精神疾病搏斗的人而言这很好理解。精神上的崩溃和疯癫会侵蚀一个人。
文森特·梵高明白这一点,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对自己感到非常愤怒,我无法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在这种时刻,一个人会感到自己束手无策地躺在一口黑暗莫测的深井井口。当一个人同如此之大的无助感抗争的时候,再去创作一部传世经典是过于艰难的事情。”
创作在商业上成功的艺术作品需要专注、克制和健全明亮的心态。然而长久的压力、持续被拒绝以及吞噬人的贫穷却只会带来精神上的溃散。在创作了这只被否定的协奏曲后,舒曼为逃避那些在他头脑中唱歌的精灵,纵身跳入莱茵河。他没有死,然而他头脑中的那些声音却一直回旋到3年后他在精神病院去世之际。
在一种业余爱好的氛围下,艺术细胞与精神健康往往可以愉快共存。
在“思维交流节”活动中,许多参与发言者都表示平时接触艺术、音乐、诗歌或戏剧是对生活的一种滋养和润泽。换言之,在这种状态下,精神中那条“抑郁的黑狗”被驯服了。将这些以作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帮助他人理解这种状态,也可以产生移情的作用。一位年轻的英国喜剧人杰克·鲁克认为:“当一个人出现精神上的状况时,去释放自我沉浸的状态是极为重要的。在舞台上袒露脆弱,并使人们去了解它,是非常棒的事情。” 另一来自丹麦的喜剧人苏菲·哈根则发现独角喜剧在形式上虽然单薄,却很令人舒服。“它对我有科学启发。因为一个玩笑不好笑是因为X,而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坏人。”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一份预测报告指出,到2030年,精神疾病将比癌症、中风和心脏病以及战争带来更多死亡。因此发现并驯服精神疾病变得更为紧迫。
精神疾病与创造天赋之间并无显著的关联。在从事创意产业的人群中,每四人中有一人在与精神方面的困扰搏斗,比率与普通人群无异。
最近至少有两份研究报告指出,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很多都有兄弟姐妹,并更容易生出患有自闭症、厌食症、精神分裂症、双相症的孩子。他们较易呈现分裂症的症状,如乐于经历新的体验,对暧昧事物接受度高,以及更喜爱没有偏见的环境。这些特质对小说的创作和幻想非常有益,却不至于引发思维涣散或不能体验日常生活快乐的困扰。
在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结束后,OAE乐团演奏了舒曼的第三交响曲-莱茵交响曲。这支曲子充满活力,旋律明快,气势恢宏磅礴,采用了舒曼最熟悉的管弦乐编曲形式。莱茵交响曲创作于1850年,在舒曼和妻子克拉拉于莱茵兰度过一个平静而愉快的假期后,舒曼很快写出了这支曲子。这也说明,像所有人一样,艺术家在他们状态最好的时候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或许这一事实毁掉了一些故事,却能够挽救一些生命,这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