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技术社区熟悉37signals这家公司,主要是因为一个人,两本书。一个人:简称DHH的Ruby on Rails创始人David Heinemeier Hansson;两本书:《Getting Real》和《Rework》,后者的中文名是《重来》。这两本书的作者之一Jason Fried,正是37signals的CEO。不久前,他接受了FastCompany网站的采访,其中提到的人本管理理念,让国内的技术人们既羡慕又无奈。
Jason将37signals当做创新式工作实践的实验室,他们最近的实验,是把夏天每周上班时间减少为4天。可Jason说:
有时候,人们真不习惯只工作四天,而是希望完成更多工作。
他们会说:“今天是周四,我有些东西得赶紧弄完,所以我周五还要过来,把它们搞定。”不过我们真心希望他们不这么做,没有多少工作是不能等到周一再完成的。
Jason这样解释这么做的原因:
我们的目光放得很长远。我们想长期运营这个事业,我们希望团队能长期在一起。我绝不会用短期的冲刺、加班来导致长期的士气低落。这在技术行业内很常见:他们会把人们用尽,然后再换其他人。我太喜欢在这里工作的人们了,不希望他们精疲力尽。
他接下来还提到了技术行业里面的不正常心态。
很多创业企业都会让他们的人每周工作60、70、80个小时。他们知道:公司和员工们要么突然爆发,要么被收购。他们不关心,他们只是要用尽所有的资源。就像从油井中钻出尽可能多的油一样,他们也这么看待人。
……
我想现在有很多买彩票式的做法。公司找一批人,融一笔钱,再把这些人榨干,希望能中五千万。
……
看看TechCrunch里面的头条新闻,充斥着哪些公司融了多少钱、招了多少人,可这些数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数据是:
● 你盈利了吗?
● 你有没有开发一些伟大的产品?
● 你有没有关心自己的人?
● 你对自己的客户关心吗?
看看媒体对我们这个行业的报道,很少会有关心客户的故事、很少会有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事业的故事。对我来说,TechCrunch就是一个观察我们这个行业中各种病态的绝佳之地。
Jason是“慢公司”的推崇者,他认为:一味追求过快的成长是一种病态。
我很推崇慢慢地、小心地、系统地成长,而不是要为了成长而成长。有个人叫Ricardo Semler,他是《牛仔》一书的作者。他说:只有两样东西是为了成长而成长:商业和肿瘤。37signals现在有35个人,我们要想雇佣几百个人是没有问题的,收入和利润也足以支撑,但是我觉得那样我们会很糟糕。
技术行业不能给Jason以真正的激励,他喜欢的是那些开了很长时间的老店和小店,比如开了30多年的小饭馆什么的:
我不知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技术公司能开30年。
37signals CEO Jason Fried
他还很欣赏意大利餐馆:
一个城市里,可以有十几家意大利餐馆,而且他们都可以很成功。这跟技术行业不一样,每个人都想击败其他人,只能有一个胜利者。
在Jason看来,他们公司的保洁大妈就很伟大:
她自己做主,为人们清洁房间。她人特别好。每次清洁的时候,她都会带花儿过来。受人尊敬、善良可爱,这就是她。为什么其他人不能也像她这样?……一家技术公司雇了一帮人,拿到第四轮1200万美元投资,还是在亏钱,比起这个,保洁大妈的故事有意思多了。虽然人们谈起这家公司都很兴奋,但我觉得:要是从商业角度看来,这真是一个非常令人厌恶的情境。
对于为什么要成长,Jason在《Rework》一书里曾有精妙的论述:
人们总在问:“你的公司有多大?”这是闲聊的话,可他们期望的,是一个宏大的答案。你给出的数字越大,你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刻,你听起来就越有气魄。“Wow,不错啊!”如果你有100多个雇员,他们就会这么说。要是你没几个人,听到的就是“哦……还不错。”前面的说法是赞美,后面的就是出于礼貌而已了。
为什么会这样?商业和成长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扩张总是目标?规模大,除了让人自负之外,还有什么吸引力吗?(“规模经济效应”不是最好的答案。)找到最合适的规模,然后保持这个规模,这样做有问题吗?
指着哈佛大学或牛津大学,然后说:“如果他们能不断扩张,然后建立分支机构,雇上几千个教授,然后拓展全球,并在世界其他地方设立校园……那么他们就能成为伟大的大学了。”我们会这么做吗?当然不会。这不是我们衡量这些机构的价值的方法。那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衡量商业机构?
也许你的公司最合适的人数就是5个人,也许是40个人,也许是200个人。也许就是你和一台笔记本。不要过早假设你的公司应该有多大。慢慢成长,看看怎么样感觉起来才是对的——过早雇人是很多公司的死因。也要避免过快的成长——这会让你的公司超过合适的规模。
小,不仅仅是手段。小,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小公司希望他们能更大,而大公司做梦都想更敏捷、更灵活?记住:一旦你变大了,想收缩而不采取开人的方式、不伤害士气、不改变业务的完全运作方式,这几乎不可能。
长大不一定是你的目标。我们不只是在讨论员工的数目。对于开销、租用的办公室、IT基础设施、家具等等也是如此。这些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要决定是否采购更多,一旦要的更多,你也多了新的头疼的理由。陷于更多开销,那么你就等于强迫自己进入了更复杂的业务,运行起来更困难,压力更大。
不要因为自己的目标是小公司而感到不安全。只要你掌管的公司业务可以持续,而且盈利,不够它规模大小,你都应该为之自豪。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事的时候,都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也许重新拿起Jason Fried那两本书,好好读一读,然后放下书好好想一想,也许,我们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